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康熙帝病逝,一向自称是“天下第一大闲人”的雍亲王胤禛继承,史称雍正帝;雍正的生母是德妃乌雅氏,按理说若是后宫中哪位妃子的儿子有出息,得以继承皇位,应当很高兴才是。

但奇怪的是乌雅氏接二连三的为难雍正:

首先乌雅氏对康熙的死表现得非常伤心,水米不进,这倒无可厚非;但乌雅氏却想要为已病逝的康熙帝殉葬,这无疑是给刚登基的雍正帝一个下马威。毕竟雍正虽坐上皇位,但坐得并不稳当,九王夺嫡的弟弟们,尤其是八弟胤禩等人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若此时皇太后殉葬,雍正便会被安上一个不孝的罪名。没办法雍正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乌雅氏,乌雅氏才不闹了。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1)

其次,乌雅氏竟拒绝出席新帝登基大典;

按照大清的祖制新帝登基是需要给皇太后行礼的,但乌雅氏觉得无所谓,就是不去;乌雅氏是生母雍正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想办法劝说,好在乌雅氏勉强同意了。

但紧接着又给雍正出难题:

就是不搬到太后居住的宁寿宫去,而且对翰林院给自己拟定的太后封号直接拒绝了。这一次乌雅氏并没有那么好哄,不管大臣还是雍正怎么劝说都无用,以“康熙刚病逝,实在不想顾及其他”。

更过分的是作为雍正的生母乌雅氏竟然公开质疑雍正的皇位,作为生母都如此怀疑,怎么能让外人相信雍正皇位来得名正言顺呢?

乌雅氏是雍正的生母,亲儿子即位称帝不应该是一件高兴事吗?

乌雅氏为何会表现得如此心不甘情不愿,拒绝做雍正帝的皇太后;

其实一切的根源就在于乌雅氏,压根就不相信自己的大儿子继承皇位,她一直以为康熙会将皇位传给自己战功赫赫的小儿子皇十四子胤禵。

再加上雍正从小就别宫而居,母子之间感情冷淡,乌雅氏心疼自己的小儿子,才有着一系列的举动。

那么,言归正传:雍正的同母胞弟胤禵真的有可能继承皇位吗?或者说雍正真的抢了自己亲弟弟的皇位吗?

实则非也非也!

究竟为何这样说呢?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2)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历史上真实的皇十四子胤禵,究竟为何不可能继承皇位!

01 子凭母贵

胤禵与雍正都是乌雅氏所生的儿子,按照《清史稿》的记载:乌雅氏是护军参领的女儿,通过选秀入宫侍奉康熙的,属于满洲镶黄旗(上三旗)出身。雍正继位以后封赏外戚时,将生母的娘家乌雅氏一族称为“创业名家”,按照雍正的说法,乌雅氏的出身还是很不错的。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女,后事圣祖。

但是按照《八旗通志》的说法:乌雅氏的祖父曾经担任过御膳房总管,御膳房总管是包衣奴才的首领。若是这样看的话,乌雅氏不过是包衣出身。

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雍正之所以想办法提高生母的出身,不过是为了让已经登上皇位的自己出身更高贵一些。比如雍正争储最大的敌人胤禩,生母良妃不过是辛者库出身,多次被康熙拿出来做文章。

作为九王夺嫡的胜利者,雍正自然知道出身的重要性。

至于乌雅氏究竟是满勋贵族出身还是包衣出身,我们暂且不去争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胤禵与雍正都是乌雅氏所生,二人是同母胞兄弟。

按理说同母所生感情应该很深厚,奈何乌雅氏生雍正时只是一个没有位份的宫女,不能亲自抚养皇子,所以雍正在孝懿仁皇后那长大成人的。

之后乌雅氏又为康熙生下两子三女,自然更无暇顾及已经别宫而居的雍正;尤其是乌雅氏最小的儿子胤禵出生后,乌雅氏已经是德妃,可以亲自抚养皇子,将所有的爱都寄托在小儿子身上。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3)

胤禵从小就很聪明,才能出众,皇九子胤禟曾这样评价胤禵:“胤禵聪明至极,有德有才,我们兄弟几个都不如他!”

“胤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宫中不仅有“母凭子贵”一说,还有“子凭母贵”一说,

德妃乌雅氏受宠,胤禵自然也得到康熙的重视与疼爱。从胤禵年少时开始,就经常跟随康熙一起出巡,即便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康熙也会给胤禵很多的特殊的待遇。

02 因维护胤禩差点被康熙诛杀

虽说是一母所生,但胤禵与四哥胤禛的感情很一般,反而跟皇九子胤禟、皇八子胤禩等人交好,到了康熙晚年站在胤禛的对立面上,帮助皇八子胤禩争夺储君之位。

康熙四十七年,皇十八子胤衸病重,康熙非常着急;而皇太子胤礽表现得很是冷漠,折让康熙想起自己远在大漠生病时,思念儿子,便将皇三子胤祉与皇太子胤礽召到大营。胤礽并没有表现出对康熙的担忧之情,让康熙很是失望便让太子回了京城。

想到伤心处,康熙便出言训斥了太子,没想到胤礽不但不知错,反而出言顶撞康熙,直接拂袖而去。

之后康熙觉得胤礽想要谋害自己,再加上太子慢慢养成了残暴不仁的性格,让康熙很是失望,便将胤礽的太子之位给废掉了。

胤礽被废后皇长子胤褆与皇八子胤禩开始活跃在争储的舞台上,但皇长子胤褆虽然战功赫赫,但并不懂得隐忍,是九王夺嫡中第一个被幽禁起来的。

皇太子与皇长子先后都被幽禁起来,此时朝中皇八子胤禩的威望最高,而且颇有势力,被称为“八贤王”,其实此时的胤禩的爵位并不高,只是贝勒;但他争储的心思表现得很明显其实康熙早就知道胤禩的野心,便当着大臣们的面直接训斥胤禩“简直又生出一个胤礽来”,而且康熙说的很清楚不会将皇储之位给胤禩,并且不准任何一位大臣为胤禩说好话。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4)

之后以“谋害太子”“奸柔成性”的罪名将胤禩抓了起来,皇十四子胤禵向来尊重胤禩,而且坚持支持胤禩争储,见胤禩出事,便向康熙求情:“八阿哥肯定不会谋害太子,这一点儿臣可以担保。”素来与胤禩交好的皇九子胤禟也随声附和,为胤禩求情。

“柔奸性成,妄蓄大志”“细结党羽,谋害允礽”

康熙直接大怒,拿起佩刀就冲着胤禵而去。

还好皇五子胤祺抱住了康熙的腿,诸位皇子都为胤禵求情,才让胤禵逃过了一劫。

不过康熙盛怒未消,直接一拳将胤禵的脸给打肿了,而且打了胤禵二十大板。

虽然康熙当时很生气,但是事后觉得胤禵重情重义,对胤禵表里如一、心直口快大加赞赏,并没有因为胤禩被抓,就影响对胤禵的宠爱。

03 被重用出征

康熙的皇子、皇孙们由康熙亲自养在宫里的并不多,尤其是皇孙,除了废太子胤礽的次子弘晳、雍正的四子弘历(仅在宫里半年多的时间)外,还有皇十四子胤禵的儿子。其他的皇孙,别说亲自抚养,很多连面都没见过,就连乾隆帝第一次见皇祖康熙都是到了12岁的时候。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5)

不仅如此康熙对胤禵的赏赐也非常多,仅在西征之前,康熙就一次赏赐了胤禵10万两银子

康熙五十七年春天,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率兵多次率兵入藏,不仅将拉藏汗杀死,而且将后来扶持起来的拉藏汗给软禁了起来,想要控制西藏。

康熙一开始派西安将军额伦特前往青海,但是被准噶尔人包围,全军覆没。

此时西北的形势已经很严峻,准噶尔不仅占据了新疆与西藏看,还对其周边的地区比如青海、蒙古、四川等地都产生了影响,清廷自然不安稳。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已经65岁高龄,自然不能亲自披甲上阵,若再年轻一些的话必定早早御驾亲征了。不过康熙虽不能亲自前往,但有了让皇子参与西北战事的打算。康熙最终决定将皇十四子胤禵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并晋封王爵,出征西北。

康熙对胤禵此次出征极为重视,为他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出征仪式:所有不出征的贝子、贝勒亲王以及二品以上大臣等全部要穿蟒服,齐聚在午门外。

“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禵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由德胜门前往。

而胤禵作为大将军(自称为大将军王)谢恩完毕后,整装出发。

在胤禵出征之前,康熙曾经给青海蒙古王公下了一道圣旨,大概的意思是:“胤禵是我的皇子,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将军,我很了解他有带兵的才能,所以让胤禵来掌握生杀大权;你们若是有什么大小事,都要按照大将军王的命令去办。”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6)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可以说此次胤禵出征西北,康熙给了他极高的地位、极大的权利。

也足以看得出,康熙对胤禵军事方面才能的肯定。

胤禵确实不负众望:

康熙五十八年三月到达西宁,首先第一件事情便是整顿内部,参奏所有办事不力、滋扰百姓的大臣,为的就是提高战斗力与效率。

按照康熙帝的安排,先收西藏,然后再征讨准噶尔部,兵分两路进行。

为了就近指挥战事,胤禵将指挥部往前推移到了西藏穆鲁斯乌苏,清军将准噶尔大军击败进入西藏。从这以后,准噶尔人再也不敢入藏。

此次行动,胤禵立了大功,为大清的稳定立下不世之功。

之后胤禵又将战事转向新疆,但其实一直到康熙病逝,胤禵都没有对新疆做出军事行动。

不过胤禵得以出征西北,被封为大将军王,让胤禩集团很是兴奋。

04 争储失败

毕竟胤禩失宠,尤其是在毙鹰事件上彻底与皇位无缘;胤禵得到康熙重用,让胤禩集团重新看到了希望,希望胤禵能够争得储君之位。

皇九子胤禟在很早之前就对自己的亲信说:“我、胤禩、胤禵三个人中一定会有一个当太子;胤禵才能出众,我们兄弟几个都不如他,以后一定能大贵。”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7)

其实胤禟的意思很明显,他们集团中必定有一个人会登基称帝,尤其是皇十四子胤禵是最有希望的;尤其是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出征后,胤禟更是坚信父皇会将皇位传给胤禵。

在胤禵出征之前,胤禟每天晚上都会前往胤禵的府上,一直到两三更的时候才离开,希望胤禵能够成功归来;不仅如此,在胤禵出征之前,胤禟特地让人送去了10000两银子,之后多次派人前往西北送银两。

胤禵在出征西北之前多次叮嘱胤禟,若是父皇身体有不适的话一定要告知他。而胤禟身边的太监姚子孝便是二人之间的信使,来回传递消息。其实胤禵并非真的关心康熙是否安康,而是根据父皇的身体状况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但一切并没有胤禩等人想的那么顺利,康熙病逝后,皇四子胤禛继承皇位,史称雍正帝。

而且在康熙病逝的第二天,雍正下旨将镇国公延信为贝子,前往西北执掌大将军印信,而且还给延信下了一道旨意:“等你到了西北以后,将大将军王所有的奏折、谕旨以及家信等全部送回京城;若是在路上遇到大将军的话,不要泄露我给你的旨意。”

从雍正的旨意上,很容易让人误解:是不是雍正想要找康熙传给胤禵传位的谕旨呢?

胤禵回到京城先到寿皇殿拜谒康熙的灵柩,然后见到了雍正,但是拒不下跪。

雍正身边的侍卫拉锡见两人僵持着,便主动打破僵局,去拉了拉胤禵希望胤禵能跪下;但胤禵生气地将拉锡骂了一顿:“我是皇上的亲弟弟,而你拉锡不过是下贱之人,若我有做的不对的地方,皇上可以处分我,但是若我没有不是的话,请皇上将拉锡就地正法。”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8)

一直到胤禩出现,对胤禵说:“你应该跪下!”

胤禵向来尊重胤禩,便一句话不说就跪下了。

不过这件事,后来成了胤禩的一大罪状。

毕竟胤禵不是因为敬畏雍正而下跪,而是看在胤禩的面子上才下跪的;这让身在九五之尊之位的雍正怎么能容忍呢?

“阿其那见众人共议允禵之非。乃向允禵云,汝应下跪。便寂然无声而跪。不遵皇上谕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结党背君,公然无忌。”

后来胤禵被雍正软禁在了景陵,为康熙看守皇陵。后来因为皇太后乌雅氏病重,雍正才给了胤禵一个郡王的虚衔,没有赐予封号,也没有郡王的俸禄,其实仍旧还是固山贝子。

雍正三年,雍正坐稳了皇位,对康熙晚年与自己争夺皇位的兄弟们下手,胤禵的贝子爵位也被削掉,被押回京城,囚禁在寿皇殿内。

一直到雍正病逝乾隆继位后不久,乾隆下旨将两位叔叔(十叔胤禟与十四叔胤禵)放了出来。在乾隆二年胤禵被封为奉恩辅国公,最终被晋封为多罗郡王。

不过虽然胤禵多次爵位上得到提升,但毕竟年岁已高,自然不会有太大的作为;说上去确实也有些可惜,正值盛年可以有所作为时,却被囚禁了十几年的时间。

乾隆二十年胤禵病逝,乾隆赏赐了10000两银子为其治丧,并且赐予谥号“勤”;虽然是皇考雍正九王夺嫡的敌人,但毕竟是自己的亲叔叔,乾隆自然会格外对待一些。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9)

结语

对胤禵而言,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两个标签:

一个是骁勇善战的大将军王,

另一个就是雍正抢了他的皇位。

胤禵骁勇善战我们不可否认,但至于雍正有没有抢了胤禵的皇位一直没有定论。不过我个人认为康熙不会将皇位传给胤禵:

首先胤禵虽然有征战西北的战功,但整体来说威望真没有那么高;康熙选择未来的皇位继承人自然是综合考虑,不会仅仅因为其立下战功就将其立为皇储。更何况胤禵的名声并不好,直接开门索要文武百官的钱财,手底下的人也不安稳。如此贪小财的人,又怎么适合做皇储呢?

另外胤禵在出征西北之前虽然被封为郡王,但并没有封号,只能算是虚封,实际上爵位还是贝子;距离亲王中间还有两个爵位:贝勒、郡王,而且康熙给胤禵的待遇还是贝子的待遇。

康熙是一个等级观念很强的人,胤禵仅仅是一个贝子的爵位,又怎么适合立为皇太子呢?

其次,之所以很多人认为雍正抢了胤禵的皇位,是有这样的说法:雍正篡改遗诏,将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给于四子”。赞同这种说法的人并不了解清朝皇子的称呼方式,比如胤禩,会被称为皇八子胤禩;再比如胤禛,会被称为皇四子胤禛,而不是直接称呼四子胤禛。

所以说若康熙真想将皇位传给胤禵的话,遗诏中应该写“传给于皇十四子胤禵”,雍正要如何篡改遗诏呢?所以说篡改遗诏一说,压根就行不通。

胤禵有几个儿子(雍正同母胞弟战功赫赫)(10)

总而言之,康熙就是单纯得喜欢胤禵正直、单纯,希望他能建功立业、得以晋封爵位,至于皇太子人选,确实不成熟;毕竟他还帮胤禩争储,自然会影响到康熙对他的信任;康熙可以将其作为选择皇储的人选之一,但并不是最理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