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条脂批:“假话,妙”第九十八条脂批:“實非,妙,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三破七辨白话 读红心解之脂批详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破七辨白话 读红心解之脂批详解

三破七辨白话 读红心解之脂批详解

第九十七条脂批:“假话,妙。”

第九十八条脂批:“實非,妙。

第九十九杀脂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叚假话也。”

以上这三条脂批,说的是贾雨村。且看正文:“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璧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需,姓贾名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

读到此处,我们是不是应该问一句,贾雨村从哪里“走了出来”?有人或许会说,从葫芦庙里走了出来。从葫芦庙的什么地方走了出来?谁不是从门里走出来?这还用问吗?好像不该问,但是,前面脂批已经说了,“此门是幻像”,那么,贾雨村“走了出来”的这个门,是“真像”?还是“幻像”?贾雨村所“寄居”的葫芦庙既然是甄士隐的“隔璧”,那么甄士隐家就必然是葫芦庙的“隔璧”,对于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

脂批:“假话,妙”,妙在何处?答曰:假借“说话”而进行教化,故“妙”!这个“话”字,虽说只是一个字,便点明了《红楼梦》文体的性质,因此而“妙”!既知其文体,也就知道了应该怎样阅读,因此也能当得一个“妙”字。怎样阅读?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因此,需要我们对其内容进行发掘与敷演。什么内容?“妙”,少女岂不是“女儿”?“假话妙”,假借此“说话”而话“女儿”之事。达到什么目的?教化。贾化,贾雨村借此“话本”,用“说话”这种方式演说“女儿”,以实行教化。

脂批:“實非,妙”,因“时飞”而“实非”,故“妙”。“时飞”,“生不遇时”,比喻其时飞去。为什么会飞去?因为“实非”。实,果实。譬如柳絮,虽飘落无根,此亦为“实”。也就是说,木所结之子为实。“实非妙”,而其“实”,原本应该为“女儿”所拥有,因“时飞”,并没能为“女儿”拥有。其事虽悲,而作者的文笔真妙。

脂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粗语”者,事之大略之言词,这句话,点明了“话本”的特点。“村言粗语”,贾雨村讲说此“话本”,点明了贾雨村是此书作者的身份。有人认为“村言粗语”,是说此书所用语言不雅,或非文言,这是不对的,作者自称此书为“庄骚之亚”,且此书中诗词歌赋各种文体具备,此是他们所认为的“村言粗语”吗?显然不是。在哲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透过此书的表面现象,才能看到此书的“背面”。

脂批:“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叚假话也”,这里又出现了“一叚”这个词语。此书开篇:“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叚故事来?”空空道人访道求仙时,又见此语:“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叚故事”。诗偈后,又说:“便是此石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叚陈跡故事”。还有:“所以,我这一叚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如今现有一叚风流公案正该了结”;“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實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叚故事,比历来风月事故更加锁碎细腻了”等等,这么多地作作者所使用的都是“一叚”,我们为什么不见有人对其含义进行解释?与“隔璧”一样,都被以前的以及当代的校书者给“径改”了。“一叚”径改为“一段”,“隔璧”径改为“隔壁”。对于“一段”和“隔壁”等被“径改”的词语的含义还需要解释吗?比如,今天上午我写了一段故事,说的是我家隔壁来了一个年轻人。不解释别人已经知道了其含义,再解释,那岂不是多此一举?

“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叚假话”,用话本的形式演说“一叚”历史旧事,相对于真正地修治历史而言,自然是“村粗之言”。作者之所以使用这种形式演说历史,一是使得作者亲身经历的这段历史有可读性;其次,故事虽然简单,但是他又只能写得隐晦曲折,而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增加隐秘性。我们到现在不还是不能见此书的真正“背面”吗?尤其是经过考证派的“径改”之后,不知道而保留原样,以待高明,至少不会“谬种流传”。现在,考证派在“曹家门儿”里继续期待,期待着为他们所认为的作者曹雪芹的棺材钉上就是他的和颗钉子;索隐派则继续进行明末清初人物的影射,根据其解说时闪烁的目光,他们对于其所说的内容,自己都不相信。

原创作品,不得抄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