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赵序茅

几只鱼鹰最好(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鱼鹰)(1)

摄影:子墨

对于鱼鹰,让鸟友们比较困惑的是,民间称之为鱼鹰的鸟类有两种,一种是鹗,另一种是鸬鹚,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鱼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新疆当地的哈萨克族、维族比较倾向于把鱼鹰的称号送给鹗,而汉人尤其是水边的人们更多的把鸬鹚看做鱼鹰。

名号之争

几只鱼鹰最好(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鱼鹰)(2)

图片来自维基

《诗经》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尔雅》释:“雎鸠,王雎。”郭璞注:“今江东呼之为鹗”。

《本草纲目》里解释:“鹗状可愕,故谓之鹗。其视雎健,故谓之雎,能入穴取食,故谓之下窟乌。”李时珍进一步解释:“鹗,雕类也。似鹰而土黄色,深目好峙。雌雄想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能翱翔水上捕鱼,江表人呼为食鱼鹰。”此段我们明显看出,古代典籍中,鱼鹰就是指“鹗”。那么鸬鹚又为何物?

关于鸬鹚记载依旧详细,《尔雅》“释鸟部”就说得很清楚:“鸶,臯。”《本草纲目》中说:“鸬鹚,《释名》:臯,水老鸦。”“案韵书,卢与丝并黑也,此鸟色深黑,故名。臯者,其声自呼。”李时珍在这里指明了鸬鹚取名的来历: 一是鸟的颜色,二是鸟的叫声。

看来对于两种水鸟古人已经分的很清楚,为何近代将这两种鸟都叫做“鱼鹰”?

1959年出版的《中国动物图谱》在“鸬鹚”词条下注明“鱼鹰、水老鸦”别称。1980出版的《辞海》“鸟部”词条“鸬鹚”说:“鸬鹚,亦称水老鸦,鱼鹰。”徐朝华先生《尔雅今注》也说:“鸬鹚,又称臯,鱼鹰。”不少作者著文也称鸬鹚为鱼鹰。

看到这里有些混乱,究竟谁才是真正的鱼鹰。个人认为若论真鱼鹰,非鹗莫属。

其一,从鸟类分类学很好解释,鹗是隼形目,鹗科,隼形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鹰、雕类。而鸬鹚则为鹈形目,严格说来是一种水鸟,和猛禽根本不沾边。

其二,从外形上看,鹗是中型猛禽,体长51-34 cm,体重2-4斤重。上体深褐色,下体大部纯白。头部白色,头顶具有黑褐色的纵纹,枕部的羽毛稍微呈披针形延长,形成一个短的羽冠,更显王者霸气。而鸬鹚体型稍狭,体长二尺许,每只成鸟约3-4斤重。全身羽毛黑色,带有蓝绿色的金属光泽,有点像乌鸦,所以被人称作水老鸦、鱼老鸦。

此外,鹗具有明显的勾嘴和利爪,而鸬鹚脚上还带有璞,无论从那个角度鸬鹚都和鹰相差甚远。即使没有分类学知识的也明白,谁长的像鹰。

其三,从行为上看,鹗的飞行能力无疑更强,而鸬鹚会游泳;鹗捕鱼靠的的是利爪,而鸬鹚用的是长嘴;鹗虽然主要以鱼类为食,有时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鸟类等其他小型陆栖动物。食物来源较广,性情凶猛。而鸬鹚以鱼为主食,每天食鱼量大,是鱼的天敌,但相比其他凶猛的水禽来说,它也算是比较温顺的了。这一点从鸬鹚被驯化即可知。结果很明显,鸬鹚既长的不像鹰,也没有鹰的凶猛。

综上所述,鹗才是真正的“鱼鹰”。但现实中人们为什么常常把两种鸟混为一谈? 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从分布和种群数量上看,鸬鹚分布于全国各地,尤其以东南沿海居多。数量也比鹗大的多,加上鸬鹚一般集群生活,比较常见。鹗虽然也遍及全国各地,大多单独活动,即使是迁徙的季节也只有3-5只的小群。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为当地百姓熟悉的机会。

其二,前面也提到过,鹗虽然以鱼类为食,有时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鸟类等其他小型陆栖动物,食物来源广。相比之下,鸬鹚主要以鱼为生,捕鱼显然更专业。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人类的贡献了。老百姓没有文学家那种闲情,也没有博物学家那种专业,他们喜欢将所有美妙的词语都用在对自己有用的事物上。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开始利用驯化的鸬鹚捕鱼了。根据献资料,秦代的《尔雅》及东汉的《异物志》等书中,就有鸿鹤捕鱼的记载。鸬鹚胆大不怕人,所以人工驯化并不困难。渔民很聪明,经常送给它们可口的食物,与它们培养感情。日子一久,它们就舍不得离开主人,接下来渔民就开始训练鸬鹚下水捕鱼。一个月后,经过主人严格训练的鸬鹚,已经习惯替主人捕鱼的生活。这种奇特的捕鱼方式,对渔民来说既轻松又方便,鸬鹚便成为渔民下湖捕鱼的好帮手。驯服鸬鹚没有别的技巧,简单易学,就是让它饿。鸬鹚肚子饿是它捕鱼的原始动力。捕上来一条大鱼,奖励它一条小鱼,既让它保持足够的体力,又不能一次喂饱。吃饱了,鱼鹰就会自由散漫,眼看鱼从身边游过,它也懒得伸嘴。而鹗就不同了,现今没有被驯服的记载。

本领比较

名字只是一个称呼,争论没有太大意思,关键要看二者的本领到底如何?是不是都可以配得上鱼鹰的称号。

鹗捕鱼靠得的是利爪,它们脚趾有锐爪,趾底布满齿,外趾能前后反转,使四趾变成两前两后,加上脚下的粗糙突起,可以像钳子一样牢牢地抓住粘滑的鱼的身体。除了利爪外,捕鱼的成功和它高超的飞行技巧也是分不开的。鹗平时常在水面上空缓慢地煽动两翅成圆圈状飞行,两眼注视着水中的鱼类,一般距离水面30-90 m之间时,能够迅速地振动双翅,迎风悬停在空中,以便仔细地观察水中猎物的情况。发现猎物时,则两翅折合,急速降到水面,伸出两只长脚将鱼抓起,一边溅起高高的水花,一边用双脚提着“战利品”腾空飞起。

有时鱼类见到天空中有黑影落下,本能地向深水中逃走。不过鹗也是有办法的,它会立即潜入水中捕猎,直到1米以下,水面上常常只留下一个翼尖。鱼鹰的捕鱼动作干净利索,但有时也会遇到麻烦。

我们曾在青格达湖遇到过一次这种场景。猎物是一条生命力极强的草鱼,它在鹗爪间竭力挣扎,使它飞行姿势变得十分古怪。草鱼的挣扎、翻跃使鱼鹰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并将它拖到它显然不想去的方向,使降落变得困难。它的尾巴一掀,雄鹗不得不松开爪子。这时雌鹗出来“拔刀相助”,同心协力迫使草鱼屈服。

鹗是单兵作战的勇士,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鸬鹚虽然也喜欢单兵战斗,但集体捕猎无疑是它们的看家本领。

和鹗相比,鸬鹚没有利爪,不过它们也有自己的法宝。鸬鹚口腔里没有牙齿,咽喉和食道能够极度扩张,食道前端有一个膨大喉囊,可以贮藏在水中捕捉到的鱼,当遇到较大的鱼,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吞下去。所以对驯养过的捕鱼鸬鹚,渔民常常要用适当大小的草圈套其颈间,以防止它吞食大鱼。此外鸬鹚的嘴长,上嘴端钩曲而尖,仿佛像一把锋利的夹刀,被钳住的鱼儿一般无法逃脱。

如果说鹗捕猎成功要靠高超的飞行技巧,那么鸬鹚的收获来自它们精湛的潜水技术。它有四个脚趾,脚趾之间有一个完整的蹼膜,有利于划游。它的泅水本领很高明,潜入水中,可历时30-40秒,有的甚至达70秒之久。

鸟类学家还发现鸬鹚在非常混浊的水中也能追踪鱼群。在湖水混浊不堪时,视觉是很难发挥作用,原来鸬鹚的听觉非常发达。在自然界有些盲眼鸬鹚就是依靠它们发达的听觉捕捉到鱼。由于视觉和听觉非常敏锐,10米以内的水下,只要有鱼儿在游动,它们就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捕捉到。怪不得俗话说:“鱼见鸬鹚骨也软”。不仅如此,针对不同的情况,鸬鹚还有几种本领可一一施展。

面对小鱼群,鸬鹚独自下水时,浑身缩得只有鹞子大,在水中犹如一只行动自如的小快艇,当鱼发现鸬鹚后,个个吓得丢魂失魄,慌不择路地乱钻一气,鸬鹚胸有成竹一个个地捕捉。

遇上大鱼群时,它并不急于捕捉,而是首先绕鱼群一周,随鱼群行走几十米甚至百米的路程。在行走途中,鸬鹚寻找时机,悄悄地向最后面的鱼狠狠咬上一口,这时受伤的鱼负痛向鱼群中乱钻,不一会就打乱了阵线,这时鸬鹚使用各个击破的战术,直到大获全胜。

当遇到二、三十斤重的大鱼,自己力不从心时,便发出求援的信号,邀请同伴一起捕捉,有的咬鱼头,有的咬鱼鳍,有的咬鳃,一起努力把鱼抬出水面。

前面几项本领固然高超,配合也为精湛。不过要说它们的看家本领还是集体围猎。鸬鹚的围猎极为壮观,有幸我们在乌鲁木齐周围的五家渠就目睹它们上演过这样的捕鱼大戏。只见水面上黑压压的一片,几百只鸬鹚一起合作,将鱼群紧紧围住,而后一半在水面袭击,另一半到水下追赶,立体似的进攻,让鱼群无路可逃。

不过鸬鹚也有个小问题,大多数水鸟尾脂腺能分泌油脂,油脂在羽毛上用来防水。鸬鹚缺少尾脂腺,它们的羽毛防水性差,身体很容易被水浸湿,所以不能长时间呆在水里。在每次捕鱼后,鸬鹚要飞到岸上晒太阳。待羽毛晾干之后,它们才会再回到水中捕鱼。

最后总结一下,就本领和个人战斗素质而言,鹗要略胜一筹。但仅就捕鱼看,鸬鹚明显占优,考虑到为渔民做出的巨大贡献,给个鱼鹰的称号也是说得过去的。

关于作者

几只鱼鹰最好(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鱼鹰)(3)

赵序茅,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科普作家,国际灵长类协会会员。出版《鸟国-动物学者的自然笔记》(被上海市教委选为初中生课外读本)、《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入围2017年中国好书)

探索大自然的野趣和神奇之美,激发爱惜和保护之心

微信公号:ziranguancha

邮箱:ziranguancha@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