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MG的品牌路线一直很明确,就是运动,在燃油时代如此,在电动时代亦是如此。前不久,MG发布了一款亲民的纯电小钢炮——Mulan。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

说它是钢炮不过分,因为它百公里加速只要3.8秒,说它亲民也是因为价格只要13万起。不过能跑进3.8秒的只有18万多的四驱版,想必除非对加速能力有特殊需求,否则花18万买辆还没有高尔夫大的小车,应该不会是个主流的想法,所以两驱版才是大家真正所关心的。这辆尺寸不大,但可玩性不错的两驱版Mulan到底有哪些优缺点呢?今天就带大家看一看。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2)

外观整体也走运动风

外观是一辆车给人的第一印象,作为一款运动款小车,Mulan的外观设计是契合主题的,没有采用新势力的那种极简设计,能看到不少刻意的空气动力学元素,比如大倾角的前盖会对降低风阻系数有一定帮助。前保两侧有两个长条形的风孔,风孔是实实在在可以通风的,有一定的导流作用。

侧裙做出了不小的斜面,在高速时可以提供少量的下压力。车尾的设计会更加复杂一些,车顶有一对分体式尾翼,尾灯高高凸起,无形中也形成了一个整流的阶梯,车底则是加上了一块可以额外提供一定下压力的扩散器。虽然大家都知道对于一辆民用车来说,这些空气动力学设计主要是用于装饰,但你不得不承认,强调确实是足的。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3)

因为是纯电平台,所以轴长比更大

Mulan的尺寸不大,车长不到4米3,比高尔夫还要再短一点,但它的车身宽度和高度都比高尔夫更大,离地间隙也更高,再加上因为是纯电平台的缘故,它的轴距达到了2米7,轴长比比燃油车大不少,防火墙和A柱的位置也更靠前,所以总体身材显得更加“胖”一点。另外,它的轮胎也是偏家用的尺寸,215的胎宽,16英寸的轮辋,不像纯正的钢炮那样宽大,说明Mulan还是很克制的,没有因为长了一张运动的脸,就头脑发热放弃舒适性和实用性,准确说,它本质上还是一辆跨界车。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4)

电池包厚度仅110mm

因为跨界了SUV,所以Mulan的高度空间相比于轿车算得上是宽裕的,对于我这种178个头的乘客来说,不管是坐前排还是后排,头顶都不至于有紧凑型轿车的那种压迫感,反而比较接近SUV的感觉。另外,采用了魔方电池也是Mulan高度空间大的原因,魔方电池是上汽星云平台的特产,虽然电池包不像CTB和CTC技术那样能省掉上盖板,但因为它内部的电芯都是躺式布置,所以还是节约了不少高度空间,Mulan的电池包厚度只有110mm,在现阶段算是非常薄的级别了。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5)

为了照顾后备箱空间,后排座椅靠背偏直

不过,因为Mulan总车长有限,再加上是后驱的形式,需要为后轴电机预留位置,所以即便轴长比再大,后排也无法肆意妄为向后拓展,因此它的后排坐起来就感觉腿部空间不算太宽敞,坐垫长度也偏短,而且为了照顾后备箱,后排的靠背角度也是偏直的,不过好在地板还比较平,还不至于到坐起来不舒服的地步。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6)

之所以后排要迁就后备箱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受到五连杆独立悬架和后桥电机的影响,所以后备箱的地板偏高,容积一般,所以只能用后排靠背找补一些空间回来。追求运动也是要付出一些些代价的,“设计是一门妥协的艺术”这句话在这辆车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7)

内饰简洁,没有天窗

让我们来看看内饰吧,Mulan的内饰没有什么过度设计的地方,一切都显得很简单。仪表台很朴素,没有任何复杂的线条,仪表和中控两块屏悬浮在自己该呆的位置,以强功能性为主,可以清晰地展示信息,车机用的是阿里和上汽联合开发的斑马系统,整体逻辑和性能都没什么硬伤,智能化也符合现在自主品牌的一贯高水准。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8)

很欣慰,屏幕下方、方向盘、车门等传统位置的实体按键都还在,可以简单操作空调、音量、车窗及后视镜,我一向认为实体按键虽然看起来没那么科幻,但非常必要。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9)

方向盘采用了双平底的运动造型,使用了皮质包裹,握感异常饱满。中控台使用了悬浮式,和中央扶手空出了一段距离,对于这种小尺寸车型来说,可以增加一定的空间感。中控台上很干净,只有一个旋档和一个电子手刹。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0)

车上便捷性小设计谈不上有多奇思妙想,给不了人太多惊喜,但该有的都有,比如后视镜上方的眼镜盒还在,要知道现在很多车型都取消了。前排的手机无线充电板、12V点烟器和USB及Type C接口也都能提供,后排也给了一个USB接口,还算周到。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1)

Mulan的座舱用料是偏素的,没有大面积使用软性包裹,既没有天窗也没有车内氛围灯,照明灯的质感也是偏黄的,所以坐在里面感受不到什么豪华感,但好处一是新车真的没什么异味,二是确实也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可以让你在开车时分心了。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2)

座椅虽然不是一体式桶椅,但包裹性和支撑性却十分好,调节的维度和范围也够足够用,方向盘也支持上下前后调节,所以我这种体重超标的驾驶员也可以轻松找到一个完美坐姿。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3)

总的来说,在静态方面,Mulan整体表现对得起它的定位,至少对于它的运动格调来说,它的外观、内饰、空间都表现得即合情又合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聊一聊一下它的驾驶体验了,这应该也是大家最关心的。

后驱形式,操控兼顾了舒适性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去形容两驱版Mulan的动态表现,我会说它是一辆特别容易上手,特别容易让你想开快一点的车。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4)

首先是它的后驱形式。光这一点就表现出和前驱车完全不同的动态特性,加速时因为整车载荷后移,后轮获得更好的抓地力,所以响应更快。前轮不受半轴影响,转向也可以更加灵活。Mulan的最小转弯半径只有5.3米,和polo是一个水平,掉头相当灵活。不过方向盘的转向比还是兼顾了舒适性,接近一圈半到底,还是属于家用的范畴。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5)

底盘特性是低速硬、高速软,不适合走烂路

虽然Mulan的离地间隙不小,但因为使用的魔方电池厚度薄,所以质心高度并没有被抬高,根据官方的数据,这辆车的质心高度仅有490mm,而一般纯电轿车的质心都在540mm以上,燃油轿车都在580mm以上,Mulan作为一款跨界车,这个质心高度可以说是低得夸张了,所以Mulan不管你怎么变道转向,侧倾都很小,下盘很稳。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6)

另外,它的悬架调校也很有意思,后轮用的是五连杆独立悬架,虽然我不认为独立就一定比非独立要高级,但它确实为底盘工程师提供了较大的调校上限,Mulan的悬架调校风格针对性很强,就是优先保证车轮的贴地性,怎么理解呢?就是在低速过坑洼路面或减速带时,又或者过带点速度转弯的时候,你会感到悬架的支撑性很强,虽然人的体感会很硬,但车辆不会出现左摇右晃的情况,重心不会飘忽不定,四轮都能牢牢抓住地面。而在高速过坑洼路面时,你又会觉得体感很软,因为此时悬架在高频率地迎合地形起伏,车轮不容易出现短暂腾空。说简单一点,Mulan的底盘就是低速硬,高速软,总的来说是偏运动向的,只是不太适合路面平整度很垮,车速又上不去的路段,比如乡间小道。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7)

加速线性,制动脚感偏德系

再然后就是它的动力了。两驱版有两款电机,一款是125kW,一款是150kW,在同级车型中都属于功率偏大的,加速感还是可以分到给力这一类的,不仅仅是相对于燃油车,和同级纯电车比也不拉胯,哪怕是中高速超车能力也是足够日常使用的。在标准模式下,Mulan的起步加速度设置得比较线性,这点值得称赞,因为毕竟在市区走走停停才是常态,柔和的起步不至于晕车。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8)

制动脚感和转向反馈力度都可以设置,但总体来说还是属于偏重的风格,所以操作起来会觉得整辆车比较沉,开惯德系的司机应该会比较喜欢。

L2级驾驶辅助表现相对比较成熟

最后要提一点的是它的L2级驾驶辅助,原本我并没有对这个价位的驾驶辅助抱有太多的期待,但没想到跟车和车道保持居然表现得还不错,尤其是它提供的TJA交通拥堵辅助,在闹市区跟车表现得和熟练,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

两厢名爵(试驾两驱版名爵Mulan)(19)

在续航方面,两驱版的Mulan提供了CLTC 425km和520km两个版本,前者用的是一块51度电的稳定性更好的磷酸铁锂电池,后者是一块64度电的能量密度更大的三元锂,80%快充时间分别是23分钟和28分钟,慢充则分别需要7小时和9小时,算是比较主流的水平。另外,Mulan也提供了V2L对外放电的功能,功率不算大,只有2.2kW,不过应付个露营,煮个火锅是没问题的。

总体来说,虽然Mulan两驱版享受不到3.8秒的极致体验,但作为一款13万起的纯电后驱车,它的驾控体验仍然是可圈可点的,纯电的用车体验上也是同级别的主流水平,应该说有着不俗的可玩性。不过硬币都有两面,它的空间感和豪华感上会稍显不足,所以还是那句话,设计是门妥协的艺术,就看你到底想要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