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发魔幻的新闻告诉我们,现实远比电影更“精彩”。

就在前阵子,美国一独立调查组宣布,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案凶手“十二宫”被确认身份,名字是Gary Francis Poste。

据称,此人生前从未被怀疑过,且,他早已于2018年去世。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

消息一出,全美都震惊了。

包括《十二宫》的主演马克·鲁弗洛也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喜悦之情。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2)

看到这,或许很多人不理解,此人为何影响如此之大?

原因很简单,就是他,犯下了美国历史上无解的案件——

《十二宫》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3)

回顾上个世纪欧美国家的凶杀案,最有名的莫过于“开膛手杰克”和“十二宫”。

前者以极其残忍、大胆的作案手法,让人不寒而栗;

后者则凭借“神秘”二字,成为当时所有美国人的噩梦。

这样形容,一点儿也没夸张,因为《十二宫》这部电影,就是美国人恐惧心理的见证。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4)

执导本片的导演拍出《七宗罪》的大卫·芬奇

他的作品个人风格很强,片中营造大量邪恶影像,讲述的也总是人性深处最黑暗的角落。

而这,与他儿时的大环境不无关系。

父亲告诉他,“一个自称十二宫的连环杀手,已经杀四到五个人,可能会打爆你每天乘坐的校车的轮胎。”

“我记得我回到家里,然后听说警方已经跟踪我们学校的校车两个多星期了。”

就这样,当时7岁的大卫·芬奇整天被笼罩在被杀的阴影中。

然而......

谁也没想到,这个男孩长大后,竟然把这案件拍成了电影。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5)

其实,有关“十二宫”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

甚至当“十二宫”还正在继续杀戮的时候,就有他的电影上映,对此,凶手还公开表示,期待好电影。

可拍了这么多,要说还原和真实,当属本片。

影片没有炫技,没有故弄玄虚,更没有博人眼球,有的是冷静克制,对案件的陈述。

堪比纪录片形式的朴素。

值得一提的是,大卫·芬奇带来了超豪华阵容,让“钢铁侠”、“绿巨人”、“神秘客”同框演绎。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6)

正如前文说的,提到“十二宫”,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神秘

1969年7月,一对情侣驱车至偏僻地带,正想享受欢愉。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7)

这时,一辆车停在旁边。

从车内走下一名男子,他手持枪支,对着车内就是一通射击,两人当场毙命。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8)

地处偏僻,又没有目击证人,想来,这会成为一桩悬案。

可警察局竟接到一通电话,对方声称自己就是凶手,并且自爆,之前的一桩案子也是他干的。

那是半年前,也是一对情侣,是枪杀。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9)

简单一通自爆电话,侧面显示了凶手的自大,以及对警方的挑衅、看不起。

甚至当警方追踪凶手电话时发现,该电话亭竟距离警察局不过几条街。

碍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可以说,从现场勘探,到周边调查,这个自称凶手的男子,始终是个“神秘客”,蒙着一层面纱。

警察甚至连他到底犯了哪些案子都不确定。

包括杀害37人这个数字,也是他自己交代的,不得考证。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0)

除了“不见人”,他还喜欢玩“游戏”。

给警局打完电话,他又给《旧金山纪实报》、《旧金山观察报》、《瓦列塔先驱报》三家报刊杂志寄去信件。

他将这种方式,视为与公众对话的渠道,表演的舞台。

在信中,他或是透露更多的作案细节:

有些甚至连警方都没有对公众公开,而他,威胁媒体,必须将这些内容登上头版。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1)

或是揭露自己的身份:

有代表他身份的符号;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2)

还极度自信地将自己的全名,隐藏在由408个字母组成的图案中。

而这些字母,直到近些年,全世界的专家也只破解了部分句子,其中就有,“希望你努力抓我的时候能乐在其中。”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3)

但这些还不信?

他甚至将受害人带血的衣服的一角,放在信封里。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4)

更猖狂的是,有时他还将自己下一步行动计划,直接公开。

能感受到,这个凶手狂妄到了极点,记得他曾在一封信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媒体应该帮助公众向绝妙的谋杀致敬,而非向谋杀的审判致敬”

这样一个重度表演型人格,除了博关注,他杀人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起初,从最初发生的案件分析,由于死者皆为女性,男性中枪者要么被抢救过来,要么凶手手下留情,没有下狠手。

警方曾判断,凶手是仇恨女性。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5)

但,很快这一推论就被推翻。

因为有受害者为男性司机,他与凶手并无联系,可还是惨遭毒手。

除了这些,凶手还曾放言,要对学校的校车下手,在校车轮胎上装上定时炸弹装置。

而这,正是导演大卫·芬奇所经历过的。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6)

目标不定,目的又不得而知。

警方的调查一头雾水,唯一能够解释的,恐怕只有凶手自己在信中写的——

我爱杀人,因为太有趣了。

看着这句话,是不是浑身汗毛都竖了起来。

实际上,凶手并非是没有漏洞的。

他杀人不是百分百成功,其中也多次有受害者逃脱的情况。

片中,一位妈妈抱着孩子,在野外等好心人把自己带到加油站。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7)

中途,好心人就亮出“十二宫”的身份。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8)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19)

只见这位妈妈挺机智,趁凶手没反应过来,直接开门跳车,于是,逃过一劫。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20)

这些逃脱的受害者,对凶手模样的描述,基本趋于一致——

头戴刽子手头套,带着墨镜,穿着背带裤,胸前挂着十二宫金属标志......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21)

至于警方距离凶手最近的一次,则是一位司机在闹市被害。

当时有几名少年目击了整个过程,警方根据他们给到的线索,在附近展开追捕。

谁知,中间传达信息有失误的地方,“白人”被听成“黑人”,造成几名警员与凶手擦肩而过。

根据少年描述画出的画像证实,与警员看到的白人男子高度相似。

就这样,随着“十二宫”逐渐消停,没有新的案件再发生,社会也慢慢趋于平静。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22)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23)

案件映射了“十二宫”的罪恶,同时,也扒开了人性之复杂。

是的,“十二宫”早已不是简单的连环杀人案,它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影响了一代人——

这些年里,冒充“十二宫”认领罪行的,层出不穷。

滋生了一批为了出名,不择手段,吃人血馒头的苍蝇。

连杀14个恶魔(这位杀37人的恶魔)(24)

也有人的人生轨迹被改变。

像是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官,他变得绝望,开始觉得,反正罪犯是抓不完的,做警察又何必较真?

像是负责报道案件的《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开始消沉,终日烂醉在家中;

对比下,只有参与调查的插画师,始终没有放弃。

“我要站在那个人(指十二宫)的面前,盯着他的眼睛,确认他是真凶。”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没有人肯做”。

是的,这些付出不单是为了找到凶手,还为了抚慰受害者以及他们的家属。

此时此刻不禁想起那句话——

正义,只需坚守无需解释。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