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讲清楚“劳动”二字,并非易事只有让学生明白了“劳动”的含义、特点及其意义,他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劳动,才有助于他们的劳动实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学生学习是劳动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生学习是劳动吗(学生学习是劳动)

学生学习是劳动吗

给学生讲清楚“劳动”二字,并非易事。只有让学生明白了“劳动”的含义、特点及其意义,他们才能够真正理解劳动,才有助于他们的劳动实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劳动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按我的理解,劳动至少应该有三个特征:

第一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行为。不是所有行为都是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必须是劳动者能够预见或者期待其行为的结果。劳动肯定要“动”,但“动”不等于“劳动”。婴儿一出生就会动,也付出体力,但显然不是劳动;动物也要动,但无论动物怎样“动”都不是劳动,因为没有目的性。鸟儿筑巢、蜜蜂采蜜等都是一种生物本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劳动。

第二是这种实践行为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体力或脑力的付出,或者是体力和脑力的同时付出。劳动都会让人感到疲倦,因为消耗了体力或脑力。

第三是这种有着体力和脑力付出的实践行为,应该有改变客观现实(环境和世界)的结果,它能够创造物质或精神的财富,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工人、农民、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他们的劳作创造了财富,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劳动不分贵贱,对不同的劳动者都是等值的。

劳动的这三个特征是不能分割的,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三个特点,才能称之为“劳动”。由此看来,学生的学习虽然也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而且也伴随着体力和脑力,但它只是对前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并没有“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只是为将来的创造做准备。因此,学生学习并不在劳动之列。

劳动的结果应该是创造财富。用什么创造呢?汗水或智慧,汗水和智慧。有的劳动主要是付出汗水,我们称作体力劳动;有的劳动主要是付出智慧,我们称作“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主要是指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企业家、政治家、教师、医生、律师以及各类学者的研究、探索、发明、管理、实践等。它是以脑力消耗、贡献智慧为主的劳动,其特征在于劳动者在创造性实践中付出的是智力、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故亦称“智力劳动”。

尽管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但这二者在实践中往往是交叉重叠的,不可能绝对分离。农民在田里种庄稼,难道仅仅是洒汗水吗?他得琢磨怎么才能把地里的庄稼种得更好;一个环卫工在劳动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如何能够把地扫得更干净,更有效率;而科学家在从事研究时同样会付出沉重的体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给孩子写过一首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能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在这里,陶行知说清楚了“劳动”分为两类:用双手劳动和用大脑劳动。这就是我们大人常说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类劳动缺一不可。既要用“手”(体力)也要用“脑”(智慧),如此“手脑都能用”,才能“开天辟地”。

当然,通常情况下,我们用“什么为主”的标准来大体区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单独说“劳动”的时候,往往特指“体力劳动”。

那么,劳动的伟大意义在哪里?有句话说“劳动创造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劳动创造的财富还包括人类本身。或者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最大财富——人类本身也是劳动的产物,因为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这是恩格斯的观点。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有一句著名的话:“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在这里,“某种意义”指的是人类进化的角度。正是劳动促进并最终实现了古猿的上下肢分工,最后锻炼了人手,发达了人脑,实现了用火,改造了口腔与牙齿,创造了语言……

但是,尽管人类已经诞生,劳动创造人类的使命并没有结束。因为人类诞生之后,劳动能够让我们更聪明,更富有智慧;通过劳动,我们的思维更敏捷,我们的视野更开阔,我们的认知更深刻,我们的情感更充沛,我们的智慧更丰富,我们的创造更灿烂……可以说,每一次劳动所带来的科技进步都是人自身向前发展的标志。仅以近现代为例:通过劳动,我们发明了电报、电话、收音机,这优化了人类的听觉;我们发明了电影、电视,这延长了人类的视觉;我们发明了汽车、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这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刺激了人类的探求欲,增强了人类的肢体功能;我们发明了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更加发达了人类的大脑……

苏霍姆林斯基说:“几十年的学校工作使我确信,劳动在智力发展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头上。”而陶行知先生说得更形象:“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在这里,“行动”(实践)“知识”(求知)“创造”(发明)都是劳动。这两位伟大的教育家,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劳动促进了人的智慧与创造。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学生学习不属于劳动,但它具有劳动的某些特点。比如同样要付出体力与脑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体现出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品质,并蕴含着创造的萌芽。这些品质和萌芽,从意义和价值观上说,与父母的劳动同样可贵。所以有学者将学生的学习称作“类劳动”。这种“类劳动”是为将来从事创造财富的劳动做准备的。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5月20日第7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