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人物 第001期]

引言

古朴的中式家具带着一些年代感,雕刻细节简单却饶有韵味,仿佛一位从容的匠人,在一斧一凿地刻画他心中的浩瀚之景。身着一件白色T恤的朱天忠,就坐在这样一个茶台后面,颇有现代与古典相交融的味道。

从老家种地、进城摆摊到创立自有品牌并开出200多家专卖店,不到20年的时间里,朱天忠实现了从乡下农民到丝绸大亨的完美逆袭,成为上海天忠围巾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丝织品牌“丝界”的品牌创始人。

彼一时此一时,他的人生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脸上也难掩饱经风霜的痕迹。唯一不变的是,他作为农民企业家与生俱来的淳朴随和,以及作为丝绸店老板对中国丝绸文化的狂热痴迷。“现代人对丝绸文化和丝绸技艺的认知已经出现了严重断档,中国需要一个有使命感的品牌传承这些‘遗失的美好’。”

一个小裁缝到百亿富豪的发家史(从种地摆摊到丝绸大亨的逆袭之路)(1)

正文部分

01

只身闯上海,三次“危”中寻“机”

冥冥之中,朱天忠与丝绸的不解之缘早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结下。“记得姑姑出嫁时,爷爷专程到杭州买了几匹丝绸回来给她做嫁衣,我第一眼看到就喜欢得不得了,那种痴迷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2002年,小学文化、农民背景的他只身到上海闯荡,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选择了批发售卖丝巾,地点就在当时上海著名的襄阳路市场。

一开始只是摆摊,后来慢慢开起了小店。“襄阳路市场上有1000多家店,我总共开了4家,每天风吹日晒,整个人都乌黑乌黑的。”他笑着说,微微眯了眼,昔日的画面又清晰起来。朱天忠声称自己是当时市场上唯一将产品卖到海外的商家,这让他颇为得意。

一个小裁缝到百亿富豪的发家史(从种地摆摊到丝绸大亨的逆袭之路)(2)

没有知识,没有人脉,你很难想象对面这位50多岁的农民企业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期间又经历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苦楚。朱天忠将自己的成功秘诀总结为两点:一是从容淡定,二是“危”中寻“机”

2003年非典时期,市场一片惨淡,襄阳路上好多同行选择关门停业。朱天忠却反其道行之,在外面拼命找店铺来租。“租金是一天一天付的,人家觉得,反正店面闲着也是闲着,能有一点是一点。”非典过后,他的店铺扩张到了25家,市场份额做到了行业第一。后来,襄阳路市场拆除,朱天忠从批发转型做零售。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市场也受到了影响,关店潮再次来袭。朱天忠又一次“故技重施”,找店租下扩大规模。

一个小裁缝到百亿富豪的发家史(从种地摆摊到丝绸大亨的逆袭之路)(3)

屋漏偏逢连夜雨,与金融危机同时到来的是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朱天忠反应迅速,大家还在观望时他选择了拥抱新技术,成立电商部。“2008年到2010年这几年,实体零售行业是非常难做的,但我们公司的营收却是成倍增长的。”

02

一次惨痛教训,助推品牌意识觉醒

一个一穷二白的小伙不断地扩大着生意规模,让许多人对他羡慕不已。然而,生活总是波澜起伏,从来都一帆风顺的,不叫人生。

当时的襄阳路市场以质量尚可的A货而闻名,有些货品的仿制工艺专业行家也难分真伪,也因此吸引了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每一次市场上推出的最新款,你都能在我这里第一时间找到。”快速反应的供应链,让朱天忠赢得了市场,却也因此栽了个大跟头。

“记得当时巴宝莉有一款围巾刚一面向市场,我们就第一时间上架开始售卖,结果被厂家罚了3万元。”要知道,当时上海人民广场附近的房价不过1万/平米左右,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也不过2万多。3万元的罚款,对于一个小摊主而言是撕心裂肺般的痛楚,更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一个小裁缝到百亿富豪的发家史(从种地摆摊到丝绸大亨的逆袭之路)(4)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人总是这样,往往在苦难中才能激发出超强的求生之志,有了绝地反击之心。巴宝莉事件让朱天忠下定决心,不再做仿冒制品,要创建自己的品牌,做自己的产品。

丝界由此诞生,寓意“丝绸的世界”,产品也从最初的丝巾延伸到服装、鞋子、包包、床上用品、工艺品等11个品类。据朱天忠介绍,丝界有自己的高端定制平台“唯一”,专门服务需要定制化产品的客户。

“许多人是先做品牌再做生意,而我们是先做生意再将品牌注入。我们将中国丝绸文化融入到丝界品牌中,还打造了线下丝绸文化体验馆。”中央电视台对丝界的评价是“一个有旺盛生命力的品牌”

要推出自己的品牌,就必须要让旗下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独特性。丝绸富有氨基酸,能够提高皮肤免疫功能,调节水分和平衡油脂,这是面料上的优势,可在朱天忠眼里,这仅仅是功能性的优势,难以成为长续性的品牌优势。

一个小裁缝到百亿富豪的发家史(从种地摆摊到丝绸大亨的逆袭之路)(5)

而后者才是他最想要的,朱天忠摸索出的秘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寻找元素,汲取养分。“祥云、鹤、日夜、海涛、发财鱼、青龙白虎等等,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们将其与丝绸与时尚结合,用现代的形式再次展现给顾客。”

为了让产品在传承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朱天忠积极与国内外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展开合作,比如与前爱马仕的设计师合作,共同参与到图形的设计与刺绣工艺中,与美术大师陈忠村、张泓合作,将他们的艺术作品都融入到产品中来,源源不断地推陈出新。

为克服丝绸易皱、适牢度不高的弊病,朱天忠还求助于以纺织专业闻名的东华大学,共同成立了一个专题研究小组。在丝线中掺入少许毛料,既能让丝绸保持原先的光亮顺滑,也能让丝绸更加牢固。

03

谋局者寡,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谋局者寡,作为公司掌舵者,很多战略性的决策都需要朱天忠来做。在他看来,比起“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说法,他更赞同“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一次大获全胜恰恰是由无数个小成功日积月累而成。

“我是家族老大,我的许多亲戚都在上海,在我的带领下做点和围巾丝绸相关的生意,作为公司董事长,我们公司有上千名员工。如果哪天倒掉了,他们怎么办。所以我必须小心翼翼,每一步都要走稳,不能允许自己失败。经商之前我只是种地的农民,没背景没靠山,如果败了谁会扶我起来?”他不敢往下想。

生意之外,朱天忠也在不断学习充电。2010年以来,他经常抽空到外面上课。“有领导力的、品牌营销的、东方文化的、佛学的、股权的、商业模式创新的等等,老师几乎都是行业中的大咖级人物,学到的很多东西可以运用到公司经营中来。”

一个小裁缝到百亿富豪的发家史(从种地摆摊到丝绸大亨的逆袭之路)(6)

在朱天忠看来,中国要出现世界级的品牌,它无非就在瓷器、丝绸、中医、茶叶等这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领域里面。“中国在的丝绸文化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中国也一定会出一个世界级的丝绸品牌,我希望这个品牌是‘丝界’。”

目前,丝界在香港也开了几家店铺,朱天忠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搭上一带一路顺风车,跟着国家走出去,把门店开到更多的海外城市。也许,丝界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还有另一个寓意:让丝绸走向世界。

04

青春不老,年过半百再创业

如今,50多岁的朱天忠将丝界交给儿子全权打理,他则在全新的赛道上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

这次,他开始琢磨着如何将污泥变成清洁燃料。虽然他曾多次强调,自己已经年过半百,是时候从各方面退下来,让位给年轻人了。可是谈及他的新项目时,那个一身拼劲的乌黑乌黑小伙儿似乎又回来了。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但还存在对生物质能认识不充分、开发技术欠缺、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利用率不高。生物质行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和商业化程度相对偏低。”朱天忠解释。

他坚信,随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政府将固废循环利用产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质资源利用也将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如果这个污泥清洁燃料项目做起来,那无疑也是为社会,为江西做了一件大好事。”

05

情深之处是家乡,商会会长任重事艰

“我最喜欢吃甜点,尤其是家乡的甜点,每次太太做上几盘,我能一直吃到吃不下为止。”说这话时,朱天忠像个小孩似的得意洋洋。他坦言,自己每天在上海不是讲上海话就是讲普通话,偶尔回到老家,讲着家乡话,吃着家乡菜,那才是最轻松幸福的时刻。

正是这种情怀让他组建了上海余干商会,成为该商会会长。商会让大家欢聚一堂,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在此基础上,商会成员还能互帮互助,获得事业上的进一步发展。

异地商会将一群同处在异乡发展的企业家连接到了一起,加入这样的组织,除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可能更多的还是“情”这个字。在朱天忠看来,家乡情怀才是商会的根基。

一个小裁缝到百亿富豪的发家史(从种地摆摊到丝绸大亨的逆袭之路)(7)

“说实话,做会长很不容易。首先得有实力、有奉献精神,带头出资建设商会,让人信服。其次,要明确告诉这些与你共同发展的同胞们,这些钱将会用于做什么,后续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收获。以上两点均能做到,一定会有愿意一起共同进退、共荣发展的同胞兄弟加入。”朱天忠说道。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主业之外,这几年他运用多年经商积攒的经验和智慧,把余干商会经营得有声有色,成为在沪余干商人坚实的依靠。

上海余干商会今年年底即将换届,已经担任五年会长的朱天忠打算功成身退,让更有想法、更年轻的人来担任。他希望商会的下一个五年会有新的突破,既让商会兄弟们事业有发展,生活有收获,也为家乡社会经济建设出一份力。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