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突破千亿元大关;先进能源产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生命谷”国际研究型医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相继落地;聚力“回天地区”专项治理,接续实施两轮行动计划……

过去5年,昌平高质量发展交出亮眼成绩单,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城市治理与民生保障稳步提升,区域发展本底和首都生态屏障筑牢提升。自古以来,昌平就是北京的门户重地,素有“京师之枕”的美誉。如今,这个承担拱卫京城重任的新城,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接下来,昌平区将聚焦建设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人文宜居生态优美示范区,加快打造科教引领、文旅融合、宜业宜居的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成为支撑首都国际化进程、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源和硬核增长极。

昌平区最新规划项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1)

昌平新城东区将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

昌平区最新规划项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2)

“灯塔工厂”福田康明斯

昌平区最新规划项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3)

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 邓伟摄

昌平区最新规划项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4)

生命科学园

昌平区最新规划项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5)

白浮泉遗址 邓伟摄

昌平区最新规划项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6)

未来科学城

“两谷一园”创新格局加速成型

昌平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加快“四区”建设的奋斗目标,其中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承载区位列“四区”之首,凸显了科技创新引领昌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当前,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创新格局已基本成型,成为引领昌平区未来发展的创新引擎。

“泽布替尼”是一款治疗淋巴瘤的国产创新药,现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造福国内患者,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全球45个国家或地区上市,实现中国原研抗癌新药出海“零的突破”。这粒药的背后,源自扎根昌平区生命科学园的百济神州,短短12年间,这家生物医药企业已经快速成长为中国原研新药领军型企业。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化学研发负责人王志伟介绍,为了服务企业发展,昌平区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为企业人才提供住房、落户等政策支持,让研发团队可以心无旁骛搞科研。生命科学园管委会还安排专门的“服务管家”,一对一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快速落实了扩建新基地的相关规划方案。

百济神州是一个缩影。在昌平生命科学园,园区聚集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汇集了200多名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入驻了百济神州、万泰生物等500多家创新型医药健康企业。生命科学园呈现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成为企业家和科学家创业的沃土、投资的热土、生活的乐土。

东边的“能源谷”,承担了智能电网、大飞机等国家重大专项,涌现出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3300伏IGBT芯片等自主创新成果,三一和福田康明斯率先获评“灯塔工厂”,能源产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成为全区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

此外,昌平全区还有清华、北大等41所高校的本部和分校区,沙河高教园7所高校新校区全部开学,与北航、北邮搭建了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产学研用”融合创新链。

如今,一座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未来之城正在昌平崛起。目前,未来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正加快建设,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北师大中小学等16所“名校名园”建成开学,建成清华长庚医院等13家三级医院,总规模134万平方米的地铁城市综合体等商业配套2022年将陆续投用。成功举办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生命科学国际高峰论坛等活动。全市首个碳中和主题公园——温榆河未来智谷建成开园,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发展格局加速构建。

优化环境释放改革红利

根据市“两区”工作部署,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覆盖昌平区全域;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覆盖生命科学园及周边区域。

当前,昌平区正紧抓“两区”建设重大机遇,落地实施了63项高含金量的制度创新任务,围绕生物医药优势特色领域,形成“去中心化临床试验(DCT)”等3个全国首创案例,其中国际研究型医院案例在全市复制推广。在全市率先出台自贸区产业类扶持政策《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和氢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及配套的“氢能十六条”,形成8个全市首创性成果,持续赋能产业创新。聚焦企业需求,主动谋划创新药械注册、进口原料药品免税等36项新一轮政策诉求清单,解决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痛点、难点问题。立足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市级政策支持,将美丽健康产业纳入2022年市“两区”办政策会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首批试点的12家企业中,昌平企业占11家,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改革成绩单。

临床研究是医药研发创新的必经环节,想要有效地将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及时转化到临床应用,建设以临床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研究型医院迫在眉睫。2019年11月22日,昌平区积极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与高瓴集团及高博医疗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在生命科学园合作建设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随着“两区”政策发布,国际研究型医院也成功入选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首批签约入驻项目。

国际研究型医院项目总建筑规模约9.74万平方米,设计床位500张,于2022年5月竣工并交付运营方,2023年正式投入运营。国际研究型医院的建设,将加快更多自主研发新药上市,帮助百姓更快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原创药”“救命药”,同时促进临床和基础研究双向转化,打通医药创新生态链的关键一环。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昌平区研究出台了财源建设、医药健康产业、美丽健康产业、氢能产业、企业上市挂牌、人才保障房等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为昌平培育优质增长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高博医疗集团执行副总裁冯晨介绍,项目在推进期间,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共同努力,不仅克服了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创造了从项目签约、规划选址、方案设计到开工建设仅用时124天的“昌平纪录”。小米二期项目探索出提前预审、并联审批、容缺办理等创新做法,仅用84天就完成了项目供地,形成了拿地即开工的“小米模式”。

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叠加优势影响下,昌平“两区”建设项目库得以不断充实。小米智能工厂、百济神州、华辉安健等398个优质项目落户昌平,为全区产业发展积蓄了强大后劲。新生巢、飞镖加速器等一批国际化、专业化服务机构入驻生命科学园。区内71家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其中国家级16家、市级55家,颖泰嘉和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之一,全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

促进城乡治理协调发展

建设城乡治理协调发展先行区,既是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赋予昌平区的功能定位,也是市委市政府交给昌平区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昌平区围绕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实施昌平分区规划,形成32个街区控规、4个镇域规划、215个村庄规划和6个专项规划成果,绘制了昌平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回龙观、天通苑是京北两个超大型居住区,由于历史欠账多,交通拥堵、职住失衡、公共服务配套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人们印象中的“睡城”。2018年,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回天”三年行动计划,昌平区积极统筹确保项目落地,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基础设施欠账、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

其中,10年未能打通的林萃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曾有居民说,“回天计划行不行,就看林萃路通不通。”为此,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2018年底,昌平与海淀区、五星啤酒厂进行了多轮沟通协商,多方最终达成共识打通断头路。2020年6月30日,林萃路终于全线通车。

2022年5月1日,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细数过往一年,这处“回天地区”的文化新地标作为“回天行动计划”的重要成果之一,无论从基础设施的硬件建设,到基层治理的软件创新;无论是把精彩的文化生活输送到社区居民中去,还是把广大“回天地区”社群、社团吸引到文化生活的创造中来,都成绩斐然。大家亲切地说,“这是一个长在社区生活里的文化艺术中心,回天人从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随着“回天行动计划”持续推进,自行车专用路、天通苑体育馆等85个项目已建成投用;定泗路、人大附中昌平学校二期等138个项目开工建设;成功打造“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品牌,培育孵化社会组织超过1600家,“回天地区”正蝶变为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如今,新一轮回天行动计划也已发布实施,将重点实施6个项目包,共113个项目,推动“回天地区”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协同发展,在更大尺度范围促进职住平衡。

此外,昌平还在积极谋划建设一座魅力新城,将新城东区建设成集商务、消费、科技、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活力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首都北部消费新地标。目前,新城东区中心区前3名设计方案已经公布,昌平区将积极邀请广大市民建言献策,综合吸纳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对优秀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优势融合,形成最优方案,并落到街区控规和综合实施方案中。

激活“京师之枕”文化生命力

昌平上风上水、底蕴深厚,似“京师之枕”拱卫着北京城。这里坐落明十三陵、居庸关长城等享誉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分布有白浮泉遗址、银山塔林、和平寺、朝宗桥、北齐长城等218处各级文物,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在此交会。同时,昌平又是山清水秀、生态宜居之城,森林覆盖率、林木绿化率分别达到48.3%和67.2%。每年春天,居庸花海中“开往春天的列车”已经成为市民踏春赏景、“拥抱自然”的知名打卡地。

近年来,昌平区编制实施了“三条文化带”昌平段保护发展规划,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出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形成农业嘉年华、居庸山月等品牌活动,环境秩序不断优化。

位于昌平的白浮泉,是京杭大运河引水段的最北端。自2018年开始,昌平区就着手对白浮泉遗址进行修缮,并规划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目前,园内的都龙王庙围墙、碑亭等均已完成维护,白浮泉已重新水花四溅,九龙池里的水再度清澈,元明时期的白浮泉风貌已基本显现。

昌平区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建伟介绍,目前,昌平区正加快建设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昌平区还专门设立了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大运河白浮泉遗址文物的收藏、科研、陈列、修复以及科普教育和社会宣传工作。

依托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昌平区接下来将进一步串联长流惠泽、龙泉漱玉、山水清音等景观节点,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间布局,打造白浮瓮山河文化景观带。同时保护好现有野生鹭鸟栖息地,提升九龙池水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昌平还将加强保护和利用好“居庸关”这张金名片,推动居庸关长城博物馆建设,数字化再现长城历史文化,讲好长城故事,推动长城生态景观修复,再现以“居庸叠翠”为代表的关沟72景。

昌平是创新的沃土、投资的热土,也是宜居宜业宜游开放的乐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昌平区委将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形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首都功能载体,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绿色生态城市,努力创建国际一流的现代文明城区,努力共建国际一流的美好幸福家园,努力构建国际一流的善政善治之区,为将昌平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化新城不懈奋斗。

基层筑堡垒

汇聚改革稳定发展的强大力量

昌平区在取得高质量发展阶段性成就、擘画“四区”建设新蓝图的背后,有一批优秀党组织和优秀党员,攻坚克难、勇挑重担。他们或是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一线,或是在社会治理前沿探索协商共治,抑或是来到群众身边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昌平改革稳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为民服务有妙招

在“回天地区”,伊然的名字家喻户晓,原因很简单,因为居民心里清楚,遇到问题找伊然,什么事都能解决好。作为龙泽园街道龙泽苑社区的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伊然每天面对的事情平凡又琐碎,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凭借一股闯劲和不服输的精神,多年下来,伊然把社区管理得井井有条,成了老人眼中的“好闺女”、年轻人的“好大姐”。

在服务居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伊然有自己独到的办法。“回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市体育局主动要为社区修建一条塑胶跑道,伊然满心欢喜把消息发到群里告诉大家,没想到反对的居民意见强烈,不少刚生完宝宝的妈妈说,“跑道要是有毒,影响了我们家孩子那是一辈子的事,出了问题你可要负责。”

平时爱笑的伊然这下笑不出来了,她慢慢冷静下来,想了个办法试图做通居民的工作。趁着周末,她租来一辆中巴车,带有意见的居民代表到当时正在修建塑胶步道的天通苑西一区实地查看。现场大家见到了真步道,不仅踩着柔软,而且没有异味,当场改变了意见。回到社区后,消息迅速扩散开来,同意的居民越来越多,一条650米的惠民健身跑道顺利建成。就这样,在伊然的带领下,她所在的社区获得了“首都文明社区”“北京市先进党支部”等多项荣誉,她本人也先后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手、2019年度北京榜样、第八届首都道德模范等荣誉。

伊然是个缩影,昌平区在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健全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过程中,提炼形成了“五方共建”工作机制、“潘东工作法”、“永国热线”等一批先进经验,倡导“书记就是最好的12345”“有事请找我”等联系服务群众机制,不断提升为民服务能力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幸福新家园。

以过硬作风推动高质量发展

45天,完成从拿地到预售全流程审批;15天,完成住建系统开发建设全部审批环节。中海盈润荟智里项目作为昌平区开展“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打造“昌通办”服务品牌的标杆项目,实现了33个工作日从拿地到获准预售全部审批流程,创下了昌平区开发建设并联审批和住建系统审批的“新速度”,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新标杆。

今年年初,昌平区吹响“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的号角,在全区党员干部中树立重实干、办实事、出实绩的鲜明导向,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突出问题,提出围绕服务好群众和企业,打造“昌快干”主动治理品牌和“昌通办”营商环境品牌,进一步改进和转变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先进、创一流。这次主题活动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以干事创业为载体、以干事创业为标尺、以干事创业为动力,通过干事创业检验作风、历练作风、提升作风,从而更好地推进重点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昌平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自“作风建设年”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部门、各镇(街)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带头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赢得群众一片赞誉,也涌现出一批“快干之星”和“通办榜样”,他们是“群众利益无小事,接诉即办见担当”的张君颖、“同心抗疫为民安,不负一身藏青蓝”的张彦田、“有形拆违,彰显无形力量”的延寿镇城乡建设办公室、“做好服务央企加减法,打造企地融合新机制”的李娜、“一流服务显担当,项目落地加速度”的区住房城乡建设委开发建设行政审批科室……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昌平区将在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振奋精神、埋头苦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百姓说变化

张智宇 (天通中苑6号楼居民)

过去曾经听说过家门口要建小学,可没想到建得这么快,也就2年的工夫,在太平庄中街与立水桥东二路东北角的空地上,就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清华附小昌平学校天通苑校区。更让我高兴的是,我们家孩子如愿以偿上了这所学校,2019年9月学校首期6个班招生开学,我们是首批受益的家庭之一。

这个地方以前我们吃完饭遛弯儿就常过来,现在孩子就在这上学,走路到校只要十几分钟,真的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我们一家人都特别高兴。如今接受了高质量的小学教育,孩子的变化很大,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教授文化课,更重要的是还会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高尚的品德。现在孩子回家,会主动要求做全天学习计划,这在以前是没有的。

张焱 (贝瑞基因政府事务部总监)

贝瑞基因是生命科学园的企业之一,致力于基因测序技术向临床应用转化,深化基因检测技术在生育健康、遗传病、肿瘤领域的应用,成立7年就成功在A股主板上市。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与生命科学园大环境密不可分,这里拥有国家级硬件条件,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这里形成的聚集效应、创新氛围、研发优势、金融配套,以及生物医药领域完整的产业链和服务链,都让贝瑞基因受益良多,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且高效率地在基因测序领域深入研究。

我们很高兴成为全国首批享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政策红利的企业,从提交材料到颁发证书仅用了40个工作日,相比正常申报流程大约节省了140个工作日,真正为企业实现了“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限”,为企业后续的人才引进、生产经营、申报项目等环节赢得了更多宝贵时间。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 孙云柯

流程编辑:郭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