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约在公元前770年——前403年;此时的欧洲还是一片散沙,主要的战事发生在希腊各城邦之间,为后世大书特书者,为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与斯巴达各为一盟主,此战自公元前431年延续至前404年;此后,希腊便一蹶不振,后被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所控制。而中国呢?春秋争霸赛结束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战国时代——此为中国“百家争鸣”时期,也就是中华文化成型的时期;并自此走上大一统之路。此为中西历史演进一大不同。
春秋时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践行期——这一制度由周公创制,是一种政治制度——奉周天子为共主;与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国家不同,那是一种社会形态,各自为政——西方的社会形态起源于希腊城邦制,延续至今,本质未改。所以中国走统一之大道,西方走分裂之小路。
春秋以晋、楚争霸为主。晋国无论在其实力强盛还是衰弱时期,始终以安定周王室为主要工作目标之一,因此,晋国也以“攘夷”作为重点工作——北击狄,南据楚——为中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作出了不世之功。另一强国——楚国,虽在齐桓公时自称“蛮夷”,然而至楚庄王时期,也改称属于中原,故而有“问鼎”的故事。然而,在西方,各国不同时期的“和约”都是在彼此需要力量均衡时,不得已,经谈判而达暂时的“和平”——并无一共同理想,而皆为各自的利益而做“谈判桌上的斗争”——今之“七国集团”亦复如是。
春秋争霸的总体目的可以说是为天下一统,而作为盟主,也可以享受到政经方面的好处——这是由乱而治的必由之路。西方不同,列强在你争我夺时,必然置之死地——一战二战皆是如此。当其不得不暂时偃旗息鼓后,并不是停止战争,而是把战争转移到其它地区去了——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集团便是如此——西方似乎离不开战争。这又是中西一大不同,不得不防,不得不预做准备。“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