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蒋肖斌

穿梭数千年时光,跨越4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这部纪录片第一次让亚洲47个国家和地区完整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推出的三集高清主题纪录片《亚洲 文明之光》,近日在央视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以及总台所属的多个融媒体平台推出。

纪录片分为三集:《文明华章》《传承创新》《交流互鉴》。将恒河沙数般的亚洲文明包揽于一部3集纪录片中,无疑是全球纪录片制作领域的一次巨大挑战。创作团队通过对亚洲各区域文明进行梳理,在200多个内容点中最终选取了代表亚洲文明成就的70余个内容点,涉及亚洲几乎全部的主要文明区域和文明古国。

50部精品自然纪录片推荐(全亚洲首次集体亮相纪录片)(1)

第一集《文明华章》截图

从视觉效果来看,《亚洲 文明之光》采用高清技术拍摄,每一帧画面构图都极富表现力;在镜头组合上,《亚洲 文明之光》可谓上天入地,既有大量宏观的航拍广角,鸟瞰亚洲的山巅、湖泊、沙漠和草原,又有平视中的微观视角,近距离表现不同国度的风土人情,甚至还用微距拍摄文物斑驳;而对于因年代过于久远,早已无迹可寻的内容元素,该片则借助了先进的数字模拟技术、CG技术,成功实现了对古代城市、生活场景和文物的三维情景再现。

亚洲古老的音乐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区。1977年,美国“旅行者号”飞船越过太阳系边界,它携带的“地球之音”镀金唱片中,就有五支曲子来自古老的亚洲: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管弦乐《花的种类》、日本尺八吹奏的《巢中鹤》、阿塞拜疆民歌、中国古琴演奏的《流水》、印度的拉迦曲《英特·喀汗·侯》。

纪录片结合节目内容,制作了更互动、更亲切、更具代入感的玩法。微视频《亚洲文明 和而不同》乐器篇中,2分钟内可以听遍10种亚洲古老乐器。其中既有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贾湖骨笛”、被称为中东乐器之王的“乌德”,也有印度最有代表性的拨弦乐器“西塔琴”,还有经由日本传扬于世的古老吹管乐器“尺八”……

50部精品自然纪录片推荐(全亚洲首次集体亮相纪录片)(2)

第三集《交流互鉴》截图

中国的大雁塔安放了玄奘法师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对话”经卷,日本的京都记录了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与中国的“交心”图景。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与其他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

亚洲国家之间自古就有文化沟通和往来的传统。从0至9的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古印度文明送给全人类的礼物;古代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阿拉伯人最早创建了代数和三角学,最早测算出本初子午线的长度,预测了地球自转并围绕太阳旋转。今天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规律与运行法则,是亚洲文明早期交流碰撞中了不起的创造。

中国的长城、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的泰姬陵并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吴哥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2世纪,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杰作,被列入濒危世界文化遗产。《亚洲 文明之光》记述了全世界37个国家参与吴哥窟的修复工作,印度修复了塔布隆寺,日本修复了巴戒寺、十二塔庙和北藏经阁等,中国修复了周萨神庙和茶胶寺,千年吴哥,得以新生。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的亚洲,就是这样在亚洲各国的对话中,在亚洲与世界的对话中,文明不断前行。

(文化副刊部编辑)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