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网络上有一个“斯人”“是人”之争。

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是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面有一句话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今课本上改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斯人已逝风骨难继(斯人还是是人)(1)

于是,到底应该是“斯人”,还是“是人”,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我曾经是初中语文老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讲授过N遍,我讲的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连贯的课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一篇课文我至今还能背下来,特别是这一段话简直就像我吃过的饭、读过的书一样,溶在了我的筋骨里。

斯人已逝风骨难继(斯人还是是人)(2)

其实,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句话之前,还列举了好几个例子,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意思是古代帝王舜曾在历山耕耘种植;殷商时期的大官傅说曾是囚徒出身;纣王时的大夫胶鬲曾经贩卖过鱼和盐;齐国宰相管仲曾经是微贱的商人;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曾经治理过水;秦穆公时贤臣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

故而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句话总结,一个人生于忧患,才能终成大器,耽于享乐,只会死在温柔乡里。

斯人已逝风骨难继(斯人还是是人)(3)

孟子善于议论,很会励志,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励志文。

至于人们现在争论“天将降大任”是给“斯人”还是“是人”?我那时候教的是“斯人”,斯人者,这个人也。是人者,亦是这个人也。两个字的意思一样一样的,古代有通假字之说,此就是彼,彼就是此。

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都应该重读这篇课文,真正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正含义。这句话的真正的意义不在于是不是真的会天降大任,而在于你在失意、潦倒甚至在拼搏努力之时给你一个信念和鼓励。

老师通过这篇课文,可以给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总是快乐教育只会培养出温室里的花朵,人要从小经过锤炼,经过风吹雨打,遭遇过困难和挫折,才会强大起来。

斯人已逝风骨难继(斯人还是是人)(4)

作为我等成年人,经历过风风雨雨,前面还有更大的风雨,要勇敢去面对,要有忧患意识,时刻记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经历过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受过饥寒、受过贫困的人,才能担负起大任。

因此,“斯人”也好,“是人”也好,皆指我等之人,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年纪几何,都应该踔厉奋发,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