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专家频道 编辑 /李玫
作者:王丽花
功能性便秘(FC)通常是由反复试图克服排便引起的,由于排便时的恐惧体验,患儿尽力避免排便,克服排便行为导致粪便潴留,造成结肠吸收更多的水分,使得大便干燥。在婴儿期,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引起急性便秘,婴幼儿排出刚硬粪便时可能会引起排便疼痛。婴幼儿FC的发生可能与排便训练有关。监护人给予过度的压力和(或)不恰当的排便方法,如定时的如厕训练而腿部又没有着力点,可能会造成粪便潴留。
一、诊断标准:
年龄<4岁的儿童至少符合以下2项条件,持续时间达1个月:
1.每周排便≤2次;
2.大量粪便潴留史;
3.有排便疼痛和排便费力史;
4.排粗大粪便史;
5.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
对于接受排便训练的儿童,以下条件也作为选项:
1.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出现1次大便失禁;
2.粗大粪便曾堵塞抽水马桶。
二、诊断标准修订的依据
主要区别接受大便训练和未接受大便训练的儿童,一些资料表明,大部分小于2.5岁的幼儿未接受排便训练。此外,对于使用尿布的婴儿与幼儿,难以判断有无大便失禁。
三、临床评价
FC在婴幼儿中的表现形式多样。仅有一小部分的FC婴儿每周排便少于3次并且大便带血。这些婴儿存在大便干硬,排便疼痛、克服排便和直肠粪便嵌塞。克服排便行为使粪便变得粗大,排便时可引起肛裂,最常见于<2岁婴儿。排出大便团块引起的疼痛可能会使患儿害怕,然后尽量避免继续排便。大便带血会使家长担忧,但并不会造成严重患儿失血。大便失禁可发生于直肠团块滞留的幼儿。
婴儿期FC的鉴别诊断包括机械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脊髓疾病、其他代谢性的或肠神经源性的异常。
-
胎粪排出延迟超过24h且伴随一些症状(呕吐、拒食、腹胀、发热、生长迟缓、大便带血)的婴儿,需进行直肠活检,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
-
另外,比较少见的排便异常是肛门内括约肌失迟缓,与先天性巨结肠相比,该病直肠粘膜活检病理可见神经节细胞,但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缺如。
四、治疗
早期干预可以改善婴儿的FC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越短,治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对家长和儿童的健康教育是治疗的第一步。医生评估病史和体格检查,解释疾病的形成,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缓解家长对疾病的误解和担忧。当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并且确信排便不会引起疼痛时,FC就会缓解。
对于幼儿,只有缓解对排便疼痛的恐惧,才能顺利进行排便训练,软化大便和确保无痛性排便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维持治疗的关键。软化大便的维持治疗,需要持续数月至数年。有关益生菌治疗FC的报道较少。牛奶蛋白过敏在FC发病中起的作用尚有争议。最近发表的FC治疗指南建议:对于通便治疗失败的婴幼儿,可考虑予低过敏配方奶试验性治疗2-4周。常用的非刺激性轻泻剂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镁乳,可以缓慢软化粪便团块,直至数天至数周后患儿主动排便。对于学龄前儿童,行为治疗如对排便训练中顺利排便的患儿,给予奖励,通常是有帮助的。强制性的排便训练,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