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恶天道轮回(灯下漫笔人生思辩)(1)

立下这个题目,许久未敢动笔。这并非笔者善恶不辨无从说起,而是人性善恶之争折腾了几千年好像仍无定论。孟子荀子虽然同尊孔老夫子,却一个认定是“人之初,性本善”,一个坚持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两者可谓针锋相对水火不容。西汉杨雄倒是别出心裁干脆来个折中,说什么“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这同样让人稀里糊涂无所适从。无奈之下,只好避开人之初究竟“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或是“善恶混”这个深奥话题,浅尝辄止地说上几句人生中不可回避的善与恶。

善与恶天道轮回(灯下漫笔人生思辩)(2)

人生在世谁都会生活在善恶并存的社会里,谁都免不了要与善恶打交道,谁也免不了会做出许多或善或恶的事情来。且不说普天下哪儿都有正义之声慈善之举,也不说人世间无时没有龌龊意念邪恶势力,只需联想咱百姓身边并不鲜见的人和事,便可知道人一辈子谁也甭想回避善与恶。比如说吧,同样面对一场天灾或人祸,总会有人乐善好施慷慨解囊献爱心,也总有人雪上加霜趁火打劫捞一把。同样遇上歹徒逞凶或作恶,总会有人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相救助,也总有人生怕引火烧身立马赶紧溜。再比如说,同是瞧见公共场所有脏物,总会有人随手捡起丢进垃圾筒,也总有人视而不见照常随地扔。同是碰上街坊邻里闹纠纷,总会有人好言相劝双方和为贵,也总有人火上浇油坏话两头传。诸如此类司空见惯的反差说明,人间善恶同生同长不可分割,从善从恶事在人为不可乱为。

善与恶天道轮回(灯下漫笔人生思辩)(3)

刚写到这里就把说到这份儿上,也就不得不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千年古训了。尽管咱平头百姓既成不了刘备也当不了刘禅,为是不为都不足以成大业更不至于乱天下,但毕竟好不容易才来到人世间走一遭,最好还是别成为众人恨、留下恶名声。所以说,你身为儿女就得孝敬父母善待老人,不可“花喜鹊儿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你身为公仆就得一心为民善待百姓,不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你置身职场就得同舟共济善待同仁,不可“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你置身商海就得诚信为本善待顾客,不可“见利忘义心肠黑,坑蒙拐骗只认钱”。一句话,或许你想行大善没本钱,成不了慈善家;那就不妨从小善行起,做个心地善良人。其实,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与人相恶等于与己相恶。佛界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讲的就是人世间善恶相伴、因果相随的唯物辩证法。

善与恶天道轮回(灯下漫笔人生思辩)(4)

本人虽不信佛也不拜佛,却很赞同佛家“弃恶从善,积德行善”的普世主张。仔细想想也是,芸芸众生谁都不可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里,谁都保不齐能经受住物欲横流之诱惑,从善从恶往往就在一瞬之间一念之差。所谓“善良的人未必永远善良,邪恶的人并非永不可悔”,既道出了善恶之心对于人生起伏的辩证关系,更指明了修身养性对于抑恶扬善的重要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意识支配人的行为。怀善心才能有善言行善举。生恶念才会出恶语做恶事。佛门弟子所以每天必修功课终生念经不止,就连一本《三世因果经》至少也得诵上一万两千遍,想必正是为了反复告诫自己也是为了再三劝诫众生:心中怀善善即在,胸中生恶恶自来。人间善恶有定数,从恶从善皆由人。

善与恶天道轮回(灯下漫笔人生思辩)(5)

东拉西扯写到这里,不知不觉中忽然觉得人性善恶之争似乎已有结论。谁刚从娘胎出来就知道去修善心做好人?谁刚来人间报到就懂得别有恶念干坏事?由此可见,人生之初仅有男女之别,并无善恶之分。人间善恶还是事在人为,但不可以乱为。人生一世不能善恶不辨,好坏混同。否则,枉此一生有愧为人倒是问题不大,顶多自作自受;倘若作恶多端殃及无辜,那可就罪孽深重罪过罪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