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一部妖猫传,一段罗曼蒂克消亡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初唐4杰的一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唐4杰的一生(那些有意思的故事)

初唐4杰的一生

(引)

一部妖猫传,一段罗曼蒂克消亡史。

大唐,盛世中国最完美的标签。

盛筵必散,物极必反。开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歌舞升平也掩盖不住的危机。盛世华彩,唯美乐章,这世上的美好大多挽留不住。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帝国大厦的根基由磐石渐渐化为流沙,终败于三百年的风吹雨打之下。

当盛世的颜色变得暗淡,曾经那些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情怀,再也吟唱不出生气弥漫的曲子。

既如此,不妨换换口味,听听初唐四杰的天籁之音。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几位名声在外的文学大咖,出口成章,妙笔生花。信手拈来的一篇美文,便是10万 的阅读量。

文章写得好,关注怎能少。他们汹涌而出的才华,俘获了万千文艺青年的心。此时的文坛,由号称初唐F4的他们,稳稳撑起。

(壹)

公元650年,绛州龙门。

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闪亮登场。

作为王羲之的后裔,王家没有辱没祖上的名声,绝对算得上当地的名门望族。生于这样的官宦之家,王勃算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

王勃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敏好学,在写诗作赋方面显现出了过人天赋。爷爷王通,是隋末一位大儒;伯公王绩,也是位大诗人。只翻几页族谱,便不得不感叹基因的强大作用。

带着打娘胎里带来的聪慧,王勃拥有着常人羡慕不来的天资。他六岁即能成文,思若泉涌,文笔流畅,世人皆视为神童。

但王同学没有选择自我膨胀,拒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狗血剧情。邻居家小盆友撒尿和泥这当儿,他仍在舞文弄墨。简而言之,这是一名绝对赢在跑线上、甚至还厚着脸皮抢跑的选手。

学而优则仕的主流价值观,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十六岁,王勃信心满满地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希望能在政府平台上施展下拳脚、闹出点动静。毕竟实力傍身,结果呢,自然是榜上有名。

运气要来,挡也挡不住。既已被世人冠名为四杰之一,便少不得话题和热度。当得知王勃通过考试已被录取,高宗皇帝百忙之中竟在金殿亲自接见。王勃确实肚子里满是干货,高宗龙颜大悦,赏了他个朝散郎的文官。论官阶,大致和县令相当。

阴差阳错,命运使然。王勃年纪尚轻,便和天子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还混了个一官半职。他在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正式完成个人首秀,高宗无意中还扮演了推手的角色。

王勃的事迹迅速传遍整个朋友圈。照这个态势发展,似锦前程自然不在话下。开挂般的人生,不需要过多解释。

笔杆子里出政权,这样鹤立鸡群的人才,不用为仕途太过担忧。雄心勃勃的沛王李贤将王勃纳入麾下,召为修撰。跟着皇子们整日出入上层社会,吃香的喝辣的,落得个清闲自在,倒也快哉。

只可惜,命运的拐点,早已埋下。

王勃素来以文言事,借文娱情。只求写得高兴写得舒服,他身处皇家队伍,却不知束紧思想的缰绳。一篇《斗鸡檄》,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

本是一段戏言,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敏感的高宗,无时无刻不在绷紧这根弦。忍着怒火读完这段胡言乱语,高宗认定王勃是在试图挑拨皇子们之间的友爱关系。终究还是政治思想不过硬,出了岔子。

论起来,王勃也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他柔弱的身子骨,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被赶出沛王府之后,他品尝着因被贬黜而导致的苦楚。短暂沉迷之后,王勃决意要寄情于山水。历时三年,他漫游蜀中,尽览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

游玩得精疲力尽之后,王勃返回长安。靠着往日积累下的人气,他求了个虢州参军的职位。本以为否极泰来,可没过几天安分日子,又出了幺蛾子。

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王勃糊里糊涂地犯了私杀官奴的大错。东窗事发,逃不过二次被贬的噩运。一夜之间,他掉粉上万;粉转黑,更是无数。性命只在须臾之间,仿佛已是穷途末路。

既知与仕途无缘,王勃再也没有借游历山川来逃避现实,而是格外珍惜这劫后余生。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在短短一年多时间,王勃创作了大量作品。毫无疑问,这是他一生中劳动密度最高、成果最丰硕的时期。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无论是五律,还是骈文,王勃都留下了难以复制的精品。初唐的诗坛,凭借他的名字,愈发坚挺愈发张扬。

公元676年,年仅25岁的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竟不幸溺水身亡。

以一种绚烂的方式绽放这一生,以一种惋惜的方式打碎这个梦。这,就是王勃。

(贰)

说完男一,接着说男二。

初唐F4组合的官方名称是王杨卢骆,大家也都习惯了这么称呼。身为组合的一员,杨炯却对王杨卢骆的排名始终耿耿于怀。在朋友圈发发牢骚,在公众场合叫叫板,慢慢成了常态。

倒不是因为杨炯心胸狭窄,他也不是那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阴暗小人。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正因为对个人的综合实力充分自信,所以才敢于为自己发声。

无巧不成书。杨炯与王勃,恰好同年而生。同样生活在那个动荡不安、充满变数的时代,他也靠着独一无二的高光表现而脱颖而出。

论出身,杨炯虽没有王勃那般显赫的家世,但也不是个草根。杨炯出身华阴杨氏,汉代以来就是颇有名望的大族。细论起来,他和杨贵妃还能扯上些关系。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杨炯的祖父、父亲都不是公务员,在人脉资源上没法给他提供太多的帮助。

论智商,杨炯也绝不在王勃之下。杨炯小时候也是个聪明博学的种子选手,也是家长们常说起的别人家的孩子。凭借出众的文采,年仅9岁的他,便被举神童。

杨炯和王勃身处同一阵营,都是初唐F4组合的核心成员。大神们选择捆绑在一块,不是为了抱团取暖,而是只为垄断文坛。

放到现在,以他们的超高人气,稍微由经纪公司包装打磨一下,接些站台剪彩、吟诗走穴的商演,岂不容易的很?

需要一致对外的时候,他们毫不含糊。可关起门来,内部竞争也是白热化的状态。关于队伍内部的排名问题,这块小小的心病一直困扰着杨炯。

可,等他正式踏入仕途,王勃却已不在人世。旦夕祸福,世事无常。谁知道上一秒的相聚,是否会成了仅存的回忆。

想当初,王勃被逐出沛王府前往四川游历,杨炯特意去蜀地探望,陪他散心,替他解忧。既是对手,也是知己。这样的情谊,谁人又能明白?

当如王勃一样,被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纠纷,杨炯对王勃慢慢做到了感同身受。在《王勃集序》中,他对王勃力除当时淫靡文风的举措表示力挺,情不自禁流露出了对王勃的赞美和怀念。

写文章,也是在写自己。被人忽视、被人遗忘的滋味,默默藏在心里,不足为外人道,唯有写给自己。在官场这些年,庸庸碌碌,无所建树,磨尽了他最好的青春时光。一篇《青苔赋》,满是因怀才不遇导致的伤感。

令人欣慰的是,经历了多年郁郁不得志的日子,杨炯并没有在怨天尤人的消极情绪中沉沦。和王勃不同,他心里始终埋藏着为民谋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他的边塞诗,大气豪放气势轩昂,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无畏精神。一读这些诗,总能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抖个激灵,宛若置身于沙场之上。

即使是在政治生涯的最后阶段,杨炯尽职尽责地站好了最后一班岗。为任一方,以民为念,终以身殉职。善始善终,青史留名。

落叶归根,魂归故土。看着悠闲的云,听着散漫的风,他终于可以长眠,享受毕生都不曾拥有过的恬静。

杨炯的死,给初唐四杰的传奇添上了休止符。

(叁)

卢照邻,今河北涿州人。他,也爱慷慨悲歌。

卢照邻比王勃、杨炯年长约二十岁。多了这么些年的阅历,他是有资格站在制高点对这俩后生吆五喝六的。可素来性情温和的他,不以长者自居,只以朋友相称。

毕竟隔着大约一代人的距离,难免会有代沟。看着王勃和杨炯甜蜜蜜地相爱相杀,他也仿若梦回年少之时。

卢照邻虽然不是神童,但也是个熟读经史,博闻强识的绝顶高手。出身望族的他,从当时大文豪曹宪受教,享受着开小灶等VIP教学待遇。

教育起点高,教育方法好,自然水到渠成。当学有所成、名声大噪之时,他来到了心慕已久的长安。十七八岁的年纪,满怀抱负。

不久,卢照邻做了邓王李裕府的典签。这份文书工作,恰好可以发挥他的文学特长。邓王爱附庸风雅,把这么一个能文会写的人才安在府里,他也觉脸上有光。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年轻人嘛,自然对爱情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思想活跃的他,更是对爱情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渴望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来抚慰不羁的心。这简洁有力的爱情宣言,句句可都是心里话。

在事业面前,儿女情长似乎要先放一放。卢老师是个善于开发可用资源的人。有这么一个喜欢文学的领导,自己开展工作也遇不上什么阻碍。利用职务之便,他把王爷家的藏书尽数搜罗。

如此的打工生活,一直延续了十来年。邓王看着这位忠心耿耿的属下,内心也非常感动。身边有这样闪光的金子,他也希望卢照邻可以为朝廷所用,有更大的平台去施展。

虽然几番举荐,可每次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就在卢照邻本人也已不报任何希望的时候,事情突然有了转机。邓王弥留之际,终于为他谋了个县尉的位置。短命的领导,为了他,也算尽了心,出了力。

又是蜀地。初唐F4的联络站,绝对就在蜀地。

在这里,卢照邻遇到了郁闷的王勃。俩人讨论着一塌糊涂的生活,一起喝酒吟诗,大肆吐槽。

魔咒,难解。和王勃一样,因为一篇文章,卢照邻得罪了权贵,甚至遭遇了牢狱之灾。飞来的横祸,扼住了他的咽喉。

他的人生,开始了茫茫痛苦。

卢照邻到达长安参加典选,却以失败告终。而此时,卢家也早已不如以前。父亲大人的猝然离世,更让他的心情落到了谷底。

不公平的命运,再次发难。正值壮年的他,染上了风疾。为了给他治病,卢家倒腾尽了最后的家底,彻底破产了。身体有恙,也没法继续混公职,久而久之连生活来源都成了问题。

活蹦乱跳的一个人,突然间动弹不得,搁谁身上也承受不了。在太白山下,他一边养病,一边到处寻医问药。病急乱投医的他,因服丹药中毒,落了个手脚残废的下场。

上辈子也许是犯了打家劫舍杀人放火的罪状,这辈子竟蒙此厄运。到了如此落魄的时候,他甚至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向那些名流权贵寻求施舍。身边的朋友们知道了他的处境,纷纷解囊相助,这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温暖。

可惜,回光返照的桥段,修改不了他的结局。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的折磨,让他彻底对生活丧失了希望。自投颍水而死,他为自己做了一个无法倒带的了断。

人生有成败,是非定功过。有人觉得他死得冤枉,也有人觉得他死得窝囊,可无人不为其深感惋惜。

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杨炯在《已子安集序》中,称他为旷世奇才。作为长者,他是初唐四杰中的榜样。他拥有着太多的粉丝,留下了太多的瑰丽作品。

墓冢仍在,音容犹存。历史的花名册上,必须有他的一席之地。

(肆)

江浙,自古乃富庶之地。肥沃的土地,往往会滋生别样的灵魂。

骆宾王,浙江义乌人。原来义乌这个地方,不只是有小商品市场,还出了如此有灵性的人物。请允许我先为自己的浅薄,面壁一会儿。

如果说王勃、杨炯是初唐F4中的小鲜肉、是吸引流量的砝码,那卢照邻、骆宾王便是妥妥的智慧担当。尤其是骆宾王,四个人当中,就属他的诗作最多。就冲着多产这一点,应该颁给他一个最佳勤奋奖。

骆宾王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挺有气派。可实际上,骆宾王完全是一位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杰出选手。他出身寒门,没有像其他几位那么衣食无忧的童年。早年丧父,使得他少年时期的生活,可以用困顿来形容。

可他的实力,给了所有人一个大的Surprise。

《咏鹅》这首诗,应该是很多人学到的第一首诗吧。据传,这首诗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候写的。这不称神童,简直都说不过去。

除了写启蒙诗,骆宾王在七言方面更是玩的溜。名作《帝京篇》,被誉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这位世间罕有的奇才,他的光芒,掩盖不住。

和王勃他们一样,骆宾王也担任了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和这些王爷们走得近,多结识一些朋友,以后的路也会好走。

可惜他的性格,确实不太适合浑浊的官场。骆宾王是个习惯直来直往的人,有喜欢的就要夸,有憎恶的就得批。终究还是在这张嘴上吃了亏,他遭遇了贬谪,一下子就派到了西域去从军。

玉门关外的这段日子,是他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插曲。戍守边城,他躲避着茫茫风沙,却让自己的心生了翅膀。正因为是亲身经历,他的边塞诗,比杨炯的更加情真意切。

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结束了边塞吹风吃土的艰苦生活,骆宾王前往蜀地求职。在这里,他和卢照邻总算是碰上了面。人至中年,却仍没做出什么成绩,想想也觉得十分郁闷。两个人推杯换盏,互诉衷肠,说得天花乱坠,谈得血脉喷张。

事实证明,不会投机钻营、不懂阿谀奉承,若长时间在官场逗留,势必会遭到打击性的报复。

武则天当政了,这个让骆宾王感觉很不爽。他这暴脾气一上来,火气就按不住,多次上书讽刺。以人家现在这身份,哪里受得了这般欺负,于是一怒之下把他扔到了监狱里,好好进行下思想改造。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纾解心中的愤懑。他不是没吃过亏,可他这性子,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造得了的。有了这么一档子事儿,他也和武则天结了梁子。

等到武则天彻底撕下伪善的面具,盗取了李家的天下,骆宾王的正义感终于彻底爆发了。徐敬业兴兵讨伐,他做为首席秘书,起草了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这段故事,有点类似三国陈琳笔伐曹操。

武则天看到这篇檄文,不禁拍手称赞。女王问周围的人:你看人家这文章写得多好,原来骂人可以骂得这么狠。

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也不知去向,成了历史之谜。

他,似乎比所有的朋友们活得长久,也活得自在;以致于他的结局,都有些神话色彩。

(伍)

故事,似乎还有番外篇。

据说,当时的吏部侍郎李敬玄,对初唐F4十分赞赏。凭着多年人力资源工作的经验,他觉得F4这几个人挺有卖点。

得到了李敬玄的举荐,F4得以和朝廷的典选大员打了照面。裴行俭这位面试组组长,有个算命的业余爱好,于是当场给他们四人卜了一卦。

炯颇沉默,可至令长,余皆不得其死

真可谓是语出惊人。裴长官断定,杨炯看起来还算沉稳,可以担起县令的位子;至于其他三位,恐怕都难得善终。

这段故事的真假,无法考证。可,终究谁也没能逃得过命运的玩笑。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无论成败、不谈功过。他们的文学造诣,难以磨灭;他们的孤独身影,永远清晰。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