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去老同学家玩的时候,一进门就发现她们家小孩子似乎有点不太对劲,尽管老同学多次让孩子小敏出来叫我姐姐,可孩子却一直抓着妈妈的裤腿,一副怯生生的样子,一直没有叫出口。

刚开始,我也没太在意,后来跟老同学聊起孩子的事情,她才告诉我,原来,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胆子特别的小,别的小孩都敢做的,小敏就是不敢。

比如,前两天带她去公园玩,很多小朋友都在玩滑滑梯,可是,她就是不敢;玩着玩着,也不知道哪里跑进来一只大黄狗,小敏一度被吓到原地哭泣。

确实,从小敏的表现来看,她的胆量是要比其他孩子要小,而且,一点也不用怀疑,如果的父母管教方式有偏差的话,小敏的情况肯定会越来越严重。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在幼年和童年时期的恐惧如果没有得到积极的引导,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心理上的问题甚至是心理障碍。

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看起来也许不过是孩子稍微比别人胆小一点,可是如果引导方法不对,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怎样克服胆小怕事(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1)

一、孩子胆小的两大原因:先天原因与后天原因

一个人的胆量小,大概可以分为两种原因: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

先天原因很简单,就是孩子的基因与正常人比会有稍许不同,这导致他们天生就是比别人胆子小。是的,就是有天生的“胆小鬼”,而且,这种情况往往也是可以遗传的,所以,你往往会看到,家族中有精神疾病的人,往往下一代也更容易患精神类疾病。

而后天原因则是因为孩子在过去的生活中,因为某些因素导致孩子特别胆小。

心理学家华生就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1920年,他将一个只有8个月大的婴儿“小艾伯特”带进实验室,并且,在每一次“小艾伯特”接触毛绒玩具时,就狠狠的用锤子去敲击铁棒,铁棒一下发出刺耳的声音,“小艾伯特”也因此将毛绒玩具与刺耳的噪声建议了联系。从那以后,小艾伯特再也不敢触碰任何一点带毛的动物,后天的恐惧在他心里驻扎成功了。

由此,华生得出结论:人的情绪是可以后天习得的,即便是恐惧也可以后天养成的。人类就像机器,环境怎么塑造、训练,就输出什么样的结果。

怎样克服胆小怕事(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2)

这种后天形成的恐惧不仅是在孩子身上有效,在大人身上也会出现,我国就有一句谚语说的这种情况:“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有更详细的诠释:导演为了让楚门留在岛上,刻意制造了一起父亲在海上失事的事件,成功让楚门对水产生了恐惧,并因此留在了岛上。

正如心理学家调查发现:一个人如果在接触某事物时受过伤,那么他很大概率就会对此一类的事物都产生恐惧心理,并尽可能地远离这些事物。

所以,一个人之所以胆小,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孩子胆小怕事的罪魁祸手,通常不是天生,而是这4件事。

怎样克服胆小怕事(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3)

二、造成孩子胆小性格的罪魁祸首,往往是这4件事

通过前面华生与“小艾伯特”的案例,我们也可以得知,后天的恐惧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方法得当”,因此,华生也有一句经典的名方言:“只要给我一打婴儿,我可以将他培养成任何类型的人”。

而让人觉得惋惜的是,造就孩子胆小性格的罪魁祸首,大多数都不是天生,而是这4种不正确管教方式所导致的。

1.对某些事物有过不愉快的体验

还记得“小艾伯特”吗?他在第一次接触毛绒玩具时因为受到惊讶后,便讨厌起一切带毛的动物了。

本质上来说,对某类事物的初体验,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对某件事物的态度。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有恐惧心理、不敢尝试新事物,往往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过于敏感,而导致敏感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经常在某类事物中体验不佳。

2.接触环境太少所致

家长们在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大部分孩子都会哭闹个不停,而他们哭闹的本质,往往不是因为要离开父母,而是因为他们要独自去接触一个新的环境。而当这个新环境适应后,他们就也就不再哭闹了。

这其实也就是孩子胆量大小背后的真相,孩子接触的环境越多,他往往就越胆大;孩子接触的环境越少,他就越胆小。而待在同一种环境中时间久了,孩子的性格就会慢慢向一种方向倾斜。

3.受模仿的对象所致

人类在幼年时期是特别喜欢模仿的,尤其是喜欢模仿亲近的人,比如说父母。所以,当他们看到父母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们也会因此对某事产生恐惧,因为他们觉得既然万能的父母都不敢去做,那么这事一定很危险,并因此产生恐惧。

比如,前一段时间,我在遛狗时,遇到了两对带孩子的妈妈,前者在看到我的小狗后,微笑着对孩子说:“这是什么呀?小黄狗,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呦!快去跟小狗打招呼。”于是,孩子原本的恐惧一下转变成了试探,甚至试探性的伸出手想要摸一摸小狗。

而后者呢,看到小狗后立刻带着孩子“逃走了”,一边走一边说:“谁跑得慢,就要被狗咬了!”小孩原本并不恐惧小狗,可妈妈这么一说,他一下慌了,一边在后面狂叫:“妈妈,我怕狗”,一边追着妈妈而去。

很明显,因为家长在面对相同的情况时给出的不同反应,导致孩子们也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反应。前者由恐惧转变成了好奇,而后者由好奇变成了恐惧。因此,我们可以反推理地说,一个怂孩子背后,往往也有一个怂家长。

4.被先入为主的“标签”影响所致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标签效应”,它说的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它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

简单的说,就是如果家长经常叫孩子“胆小鬼”,那么孩子就会真的觉得自己胆子小了,从而彻底变成胆小鬼。

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所说:“人们一旦贴上某种标签的话,它就会成为标签所认定的人。”

怎样克服胆小怕事(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4)

三、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教你3招,让孩子养出“熊心豹子胆”

1. 利用系统脱敏法,帮助孩子解除恐惧

什么是脱敏训练法?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恐惧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将恐惧的事物与恐惧情绪挂钩了,而脱敏训练法就是让人们尝试将两者的联系切断。

比如说,“小艾伯特”原本很害怕毛绒玩具,可是,如果先让他只是远远的看着毛绒玩具,然后慢慢把毛绒玩具拿进,最后再让“小艾伯特”接触毛绒玩具,甚至把玩毛绒玩具,就能一步一步消除他对玩具的恐惧。

而这就是脱敏训练法的核心: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接触,让人们对原本敏感的事物不再敏感。

也就是说,如果你家小孩胆小不敢社交,你就可以安排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一开始是几个人的,后面是十几个人的,孩子接触得多了,自然胆量也就大了。

但是,要注意得是,孩子不要操之过急,要让孩子自己慢慢接触,让孩子一步一步脱敏。

2. 家长做出良好的带头作用,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

当家长发现孩子的恐惧是因为模仿自己所致时,我们就要先克服自己的恐惧,然后再去告诉孩子:“这没什么可怕的,你看我不是就做到了吗?”

家长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有莫大的影响,如果孩子看到家长害怕,他们也会跟着一起害怕;但如果他们看到家长并不恐惧,孩子内心的恐惧也会减弱。

所以,为了让孩子有更大的胆子,家长需要先克服自己这一关,然后告诉孩子:“这一点也不可怕。”

3.利用表扬与鼓励,帮助孩子消除“胆小鬼”标签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有些孩子的胆小,其实是被父母的贴标签所致的,好在我们可以利用表扬与鼓励让孩子慢慢摆脱“胆小鬼”的标签。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在孩子勇敢跨出第一步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及时得到家人们的认可。

比如,当恐惧社交的孩子第一次尝试着跟别的孩子打招呼时,家长们可以蹲下摸摸孩子的头说:“哇!你表现得真棒!将来一定会有很多小朋友找你玩的。”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尽量营造一些积极的氛围,让孩子慢慢成为一个积极胆大的人。

比如说,当孩子接触到了新事物时或者去接触原本恐惧的事物时,可以不吝啬的夸奖孩子,告诉孩子:“他是最棒的孩子”。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其实每一次鼓励,都能让孩子再进一步,哪怕只是一个眼神的赞许。

这些鼓励的话也许听起来有点“傻气”,可是它却会成为孩子内心里的声音,当孩子内心里充满鼓励时,他自然也就不再害怕了。

正如小莉老师在《同理心养育》一书中所说:“当孩子跨越,及时给予反馈,让他知道自己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从而激励他接受接下来的挑战。

怎样克服胆小怕事(孩子胆小怕事怎么办)(5)

最后想说,孩子胆子小并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但却是一个需要家长用心管教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家孩子胆子小、不愿意接触新事物,那么最好及时调整管教方式,帮助孩子克服胆小害怕的心理,真真正正成为一个“胆大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