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2)

作为当代法国思想界的永久性“纪念碑”,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要创始人、人类学宗师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影响波及人类学、语言学、哲学和历史学等诸多领域。

他出生于1908年,早年就学于巴黎大学。青年时代爱好哲学,并醉心于卢梭、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嗣后致力于文化人类学研究达50余年之久。

20世纪30年代他曾在巴西考察当地土著社会多年;40年代旅美期间钻研英美人类学与结构语言学,陆续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1959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3)

斯特劳斯在巴西

2009年,列维-斯特劳斯去世后,《经济学人》评价他:

在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变革这门学科之前,无论在法国,还是世界其它地方,人类学普遍是下面的情形:又小又冷的讲堂,冷冷清清的课堂,各色的羽毛和鱼钩(作为人类“原始”族群文化多样性的证物)。

列维-斯特劳斯让人类学变成了和哲学、诗歌一样时髦的东西,并把这两种元素融入进自己的民族学著作中,这恐怕只有法国的知识分子才办得到。研究人类就应该纯粹去研究人:不是披着政客、士兵或银行家外衣的那类人,而是赤身裸体、肤着油彩、猎熊捕鸟的这类人。这里存在着关于人类思考模式及人之本性的普遍真理。

今天推荐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列维-斯特劳斯作品,按出版时间由近及远排序,部分图书点击封面即可下单。

致亲爱的二老

列维-斯特劳斯家书集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4)

一幅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自画像

一部关于“逝去的世界”的私人记录

《致亲爱的二老》收录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1931年到1942年间写给父母的两百多封家书,标题出自他几乎每封信的抬头“亲爱的二老”( Chers tous deux)。这本家书集由列维-斯特劳斯遗孀莫妮卡·列维-施特劳斯编辑整理,记录了列维-施特劳斯人生中动荡、艰难但也至为重要的10年。

这10年里,他在斯特拉斯堡的斯蒂恩军营里服过兵役;在结婚后定居蒙德马桑,并在城里的高中谋得一份教职;他又乘船前往巴西,在美洲留下了研究和探索的足迹;他还曾流亡纽约,在这里与美国人类学界建立了密切的交往。在信中,他向父母表达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担忧,讲述自己看过的电影、戏剧,分享拥有相机后的各种体验,也分享自己关于人类学的论文发表后的喜悦。诚如他的遗孀莫妮克·列维-斯特劳斯所说:“这些书信其实就是日记,而日记恰如一种自画像。通过公开这些信件,希望人们能了解他隐藏于学者身份之后的另一面”。

月亮的另一面

一位人类学家对日本的评论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5)

五次到访,呈现人类学家对“日本的爱恋”

——

汇集1979-2001年诸多文稿

揭示日本文化的独特一面

内含10余幅斯特劳斯日常生活场景照片

《月亮的另一面》收录了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于1979年至2001年发表的关于日本的人类学、神话学研究的演讲稿及文章,谈及日本的文化、艺术、历史、文学、生活,以及作者对日本细微的观察,并为我们讲述了很多日本的神话故事;在与西方文化方方面面相比较的同时,揭示月亮另一面的日本,其文化的独特的一面。

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

人类学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6)

1986年春,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第四次出访日本,在此期间他应石坂基金会的邀请在东京做了三场演讲,这三场演讲正是此书的三个部分,演讲所围绕的主题即为此书的书名:面对现代世界问题的人类学。

为了突出并深入探讨此书的中心主旨,并使之贴近现实,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从他的作品中吸取灵感。他翻读了曾让自己声名大噪的文章,重新提出了一直担忧的重要社会问题,特别是“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的关系。或者说他还在找寻着人文主义的新形式以面对当今这个巨变中的世界的未来。

在这里,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老读者们能够找到那些他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而对于新一代读者来说,这位著名的人类学家将提供给他们一种未来的视角。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强调人类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大众人文主义”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在思忖着“西方文化霸权的终结”以及文化相对主义与道德评判之间的联系。当他在审视一个全球化了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时,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非自然生育问题以及科学思想与神话思想之间的联系。

在这三场演讲中,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表现出了对这个正要迈进21世纪的世界的担忧,因为它正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意识形态爆炸”的多种形式与传统主义演变之间的类同。

嫉妒的制陶女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7)

分析多种神话传说,指出神话思维本质

作者在《嫉妒的制陶女》中讲述了印第安人各个族群关于陶器、夜鹰、树懒的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在分析和研究这些神话中,他概括了印第安神话的三大主题,即食欲、嫉妒或夫妇不和、爆裂,提出并证明了不定型理论、鸣禽理论、貘的理论、林栖动物理论、莱因瓶理论,指明了神话的动物元素和动物的象征性,指出了神话思维的本质:符号的多样性和任意性,还指出神话世界的三层空间,即天、地、地下。

他通过所有这些分析和比较,通过他所创立的典型式的应用,找出了各种神话因素对应或对立的关系,使得似乎是斑驳的、杂乱无章的、毫无联系的神话变得有条有理、秩序井然、可以理解。

猞猁的故事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8)

《猞猁的故事》是界于神话故事和侦探小说之间的轻松读物,作者通过北美地区印第安人部落中流传的一个关于猞猁的故事,从简单到复杂,从北美到南美及欧亚非洲等地,讲述了几十个神话故事,并通过这些神话间的关联,试图解释现实世界中的一些理论问题。

遥远的目光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9)

遥远的目光里,是民族的起源

《遥远的目光》这部神话研究的目的既不在阐释个别的神话故事,也不在探索某一族群之神话体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而是要寻找不同神话之间的逻辑规律。

作者以一则博罗罗印第安人的神话为起点,记录下这则神话的整个内容,并描述它的民族志背景,之后转向了对神话内在结构的检视,最后把采自南北美洲各地的八百多则神话纳入一个复杂的结构变换体系中:在每一则神话之内,他断定了各个节段之间所具有的变换关系;在不同神话之间,他则找出了它们在结构上的种种对应关系。

忧郁的热带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0)

一部颇具文艺气质的人类学民族志经典

列维-斯特劳斯思想自传式田野笔记

亲访情趣盎然的原始部落,还原丛林深处的人类社会

《忧郁的热带》是结构人类学宗师列维-斯特劳斯的著名思想自传,更是人类学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青年时代,列维-斯特劳斯亲访亚马逊河流域和巴西高地森林,在丛林深处寻找保持最原始形态的人类社会。本书记述了他在卡都卫欧、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几个最原始部落里情趣盎然、寓意深远的思考历程与生活体验。列维-斯特劳斯以全新的路径、开放的眼光,根据敏锐的洞察力,辅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部落放在了整个人类发展的脉络之中,提出了引人入胜的相互印证和比较研究。

苏珊•桑塔格评价它是“这个世纪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它生动、细腻,思想大胆,它写得美,有鲜明的个人印迹,它以人的声音说话。”在《忧郁的热带》出版后,法国文学界的重量级奖项龚古尔文学奖因为这本书无法被归入文学类别而不能参赛,评委会特意印制了公报表达遗憾。

神话学:裸人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1)

《裸人》比较了南美和北美的神话,并探讨各变型之间的对称关系。列维·斯特劳斯特别注意衣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伴演的角色。最後,他演证了南美和北美区域之神话整体所具有的封闭性质。

作者在创造性地坚持在神话研究中把逻辑数学工具运用于结构分析之余,还把西方文明的“科学知识”放到文化史和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去考量。

他表明,一方面,神话的“深层逻辑”包括着产生各民族社会自己的“原本话语”的规则,而这正是“科学知识”的“绝对优越性”所系,也正是神话逻辑结构分析及其方法的根据所在,任何“文化相对主义”在此都无置喙之地。在这个范围里,其他社会和民族那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知识模式都难望“科学知识”之项背。而另一方面,不能因此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同科学以前的和其他民族的“知识类型”对立起来。恰恰相反,现在需要恢复当初为了知识进步而牺牲的极大丰富性,通过“倒退运动”回到曾力图回避的感觉世界,并找回曾被拒斥的“非理性思维形式”。

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2)

《神话学:餐桌礼仪的起源》中,分析了有关礼仪的神话,探究印第安人表达时间之连续性及不连续性的方式.。列维-斯特劳斯在此声称:一个文化用以表达思考的各种体系或代码具有逻辑的一致性。

神话学:从蜂蜜到烟灰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3)

《从蜂蜜到烟灰》在这一卷里,作者通过对新的神话,包括前几卷中已提到过的神话继续作结构分析,并运用“新的观点”,显示神话思维能超越第一卷表明的经验层面,进到抽象概念的层面,即他所说的从“性质的逻辑”进到“形式的逻辑”,所运用的范畴则从可感觉性质的范畴——“生和熟、新鲜和腐烂、干和湿”——进到形式的范畴——“虚空和充实、容器和内容、内和外、包含和排除”。

他指出,这研究对于认识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在西方文明中,上述思维进步通过“神话→哲学→科学”的进化过程而实现。可是,南美洲神话表明,对于思维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念的进步,其中的过渡并不是必要的。他进而强调,结构与分析并不排斥历史的研究,同时,结构分析在寻找不同种族的共同根本特性时,也不无视它们表现上的差异。

人类学讲演集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4)

《人类学讲演集》同文集中其他的著作有些不同。它的内容基本上是斯特劳斯在法国高等实验研究院和随后的法兰西学院任教期间的讲义。正像作者在前言中说的那样,他不像有些同事那样把已经成书的或即将发表的材料抛给学生,而是把课堂当作一个试验室,以新的视角或新的理论框架探讨新近和以往的人类学发现。读者可以在他的讲义中发现原始状态的、尚未定形的种种理论讨论,就像是在曲折的道路上进行摸索。但是作为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教师,他觉得要对得起自己的学生,就一定要把这些最初的探讨变成最终的研究成果。

这就是为什么法语原书的标题为“诺言”(ParolesDonnees),意思是他暗地已经向时而堕入五里迷雾的听众们许下了诺言。确实,我们在讲义中看到了《忧郁的热带》《结构人类学》《图腾制度》《野性的思维》《神话学》《面具之道》《遥远的目光》等著作的雏形。

野性的思维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5)

本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未开化人类的“具体性”与“整体性”思维的特点,认为未开化人的具体思维与开化人的抽象思维没有高下之分,而是互相平行发展,各司其职,人类的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即与这两种思维 方式相符。书中涉猎广泛,论述方式别具一格,是一部具有哲学意趣的理论人类学专著。

结构人类学(1-2)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6)

《结构人类学》介绍了作者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书中指出,人类世界是二元对立的,这就是一个分类的体系,这就是作者所要揭示的结构。就象我们把世界上的人分为:敌与友,生与熟。结构主义还是先理解它的人类社会两大主轴"性与食",二元对立在后理解。结构主义着重说明,传说与神话的体系中,某些逻辑结构是一定的,而它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是一致的。

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7)

在《种族与历史·种族与文化》中,作者针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甚嚣尘上的种族主义理论进行了理论上的批判,同时指出,任何文化,无论多么地微不足道,都是人类共同财富部分的持有者,为了文化多样性的需要都应当保留。

作者试图把进步观念与文化相对主义结合起来,他的相对论承认任何一种文化都存在着合理性,认为没有一个标准可以绝对地评判一种文化优于另一种文化。

看·听·读

约翰施特劳斯关于生命的经典作品(人类学宗师克洛德)(18)

在岁月的长河中,作者看过许多画,听过许多音乐,读过许多书,由此列维-斯特劳斯从人种学家的视角,讲述南美印第安人通过神话创造自己特有的艺术作品的故事,来阐明美学判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绘画内容、技法、色彩的美学意蕴,并以具体的曲调和歌唱为例,阐释音调变化所带来的美感及表现力;同时分析了卢梭、狄德罗作品中所阐发的美学原理,即美在于感受各种关系。

在此基础上,作者从结构主义的角度,阐明了话语与音乐、声音与颜色的关系,等等。

总之,作者凭借其自身看、听、读的若干艺术作品,在其宏大的结构人类学的视域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如模仿、表现与再现、激情,以及“美”的定义。因此,对美学、艺术理论、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及实践者都有相当深刻的启发作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与学术价值。

点击文中封面

部分图书可直接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