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你问我答

Q: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A: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口等传播途径尚待进一步明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多可以追踪到与确诊的病例有过近距离密切接触的情况。(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Q: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A: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Q:空气中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还能开窗通风吗?

A:新型冠状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从这个角度讲,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型冠状病毒。所以建议每天至少两次开窗通风,是降低感染风险的有效措施,但是提醒大家,注意保暖。(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Q:按照现在的防护手段比如戴口罩,能否有效防止气溶胶传播?

A:新冠肺炎目前还是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疾病,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才可能发生气溶胶传播,例如进行临床气管插管等专业医疗操作时。如果是在常规临床护理、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采取正确佩戴口罩的飞沫传播防护措施,是足以满足保护普通公众,而不被感染的。(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Q:如果小区里有了确诊病例,或者楼里有隔离的人,传染的风险有多大?

A: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被确诊后,会在定点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会按照有关要求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确诊病例家中及小区公共区域将进行清洁消毒。作为小区一般居民,无须过度恐慌,只需要继续做好个人防护。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大家都没有免疫力,都是易感的。无论小区是否有病例,都要注意防范。社会不是封闭的,即使小区没有病例,如果不注意防范,也有感染的危险。公寓的电梯或步行楼梯的过道,通常是空气流通不好的地方,坐电梯或走楼梯,都要戴口罩。房间窗户每天要打开一段时间,让房屋有一定时间通风。在疫情终结以前,尽可能避免用手直接触摸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社区公共设施表面,触摸了一定不要再揉眼睛、摸鼻子、摸嘴巴,应该尽快洗手。(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Q:医护人员乘坐交通工具、回家会不会把病毒带出来?

A:从科学角度来说,即使是在隔离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也都是按照要求,经过科学防护才进入病房开展工作的。经过正确的消毒防护措施和院感防控手段,医护人员离开病房和医院时是不会携带病毒的。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日夜奋战在一线,希望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被尊重、被善待。(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Q:什么是粪口传播?

A: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所谓的粪口传播,是指患者粪便污染了食物、水等,然后进入人体消化道感染人。“病从口入”,就是对粪口传播的通俗说法。粪口传播的传染病较多,有霍乱、手足口病等。

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研究,近期部分省市报告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便标本的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但还不能确定进食病毒污染的食物引起感染和传播。

当前防控工作已经充分考虑粪-口途径传播的风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2月6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对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特定人群防护及特定场所消毒等内容,提出了相应措施和要求。下一步将继续加强研究,明确是否通过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感染。

对于公众,尤其是餐饮从业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接触容易污染的物品后要洗手。(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Q:出门必须戴手套吗?

A:如果外出不能满足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条件,外出可戴手套(不露手指的手套均可,同时注意保持手套干燥),脱下手套后注意手部清洁,并及时清洗手。。。 更多>

Q:火车站、机场过安检等需要取下口罩,这种密集场合取下口罩会被传染吗?

A:火车站、机场过安检等短暂取下口罩,一般不会被传染。在取下口罩时,建议与前面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比如1米以上,注意避免与其他人正面相对。面部识别结束后立即戴上口罩。整理好个人物品,尽快通过安检通道。(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

Q:已经有地方出现了因为没带口罩,50秒或者15秒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案例,请问病毒的传播途径究竟是什么?

A:这种情况是否会感染,关键在于和病人的距离以及是否采取了防护措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呼吸、讲话、咳嗽、打喷嚏都能产生飞沫。与病人近距离出现在同一个场合,特别是病人讲话或咳嗽,如果没有戴口罩,造成传播是可能的。因此,在疫情没有控制以前,去人员密集场所一定要戴口罩,做好防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

Q:口罩可以重复使用吗?

A:这个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如果是独处,没有与外人密切接触,可以不戴口罩。比如一家人健健康康宅在家里、在自己的私家车上,或者单独在户外,比如小区遛个弯儿,在行人稀少的公园和街道上散步,可以不戴口罩。

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超市商场购物、乘坐电梯、封闭办公,到普通医疗机构就诊(除发热门诊)的患者,可以佩戴普通医用口罩、也叫一次性医用口罩。回家后将口罩置于洁净、干燥通风环境下自然晾干,还可以重复使用。

人员密集场所的工作人员,从事和疫情相关的行政管理、警察、保安、快递等,还有普通门诊、病房的医护人员,居家隔离人员以及共同生活人员,建议佩带医用外科口罩。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长和更换频率。一般来说,如果口罩没有明显的脏污、变形,可以不必四小时一换。但如果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有异味时需及时更换。常说的n95或kn95等医用防护口罩,在健康人的日常情况下是不必要的。但与新冠肺炎病人密切接触的一线医护人员必须佩戴。请理性防护、戴合适的口罩,将n95留给真正需要的人。(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Q:《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为什么增加轻症病例?有什么意义?

A:目前确实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从目前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来说,主要是和病人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发生得更多一点。这种病人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乏力、肺炎,但是如果做咽拭子检查的话,核酸是阳性的,就会把他定义为无症状感染者。从发病机制来讲,这部分人带有病毒,就可能是传染源,可能会造成传播,但是从情况来看,既然病人是无症状感染者,相对病情偏轻,病毒量的多少和病情轻重还是有一定相关性的,就是说病毒量会比较少,因此在传播能力上会比重病人的弱一点。(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李兴旺)

Q:《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指南明确无症状感染者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现在返程高峰即将到来,通过这种现有的体温筛查的措施很难识别出无症状感染者,请问有没有更多的管理措施?

A:目前确实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从目前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来说,主要是和病人密切接触者,家庭成员发生得更多一点。这种病人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比如发热。。。 更多>

Q:有媒体报道称,越光滑的表面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在乘坐交通工具或电梯时,双手难免碰到这些光滑的把手或是电梯按钮,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一些小区里电梯间里放了一些面巾纸,希望乘客可以用面巾纸按电梯,这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果?

A:实际上干净光滑的表面微生物是不容易存活的,病毒是在一些阴暗、潮湿,比较脏的地方存活的时间更长。这些天都在说电梯的按钮、门把手风险比较高,这个风险比较高并不是因为病毒在上面存活时间长,而是因为这些地方是高频接触的地方,因为相互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就大,所以有三条对应策略:一是适当的增加消毒频次,原来一天一次,现在可以一天多次。二是可以用一个面巾纸或者是用消毒纸巾把它隔开,手不直接去碰它。三是也可以在碰了它以后用手消毒剂来揉搓双手,做好手卫生。(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 张流波)

Q: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难免手会碰到车门、座椅或者拉环,甚至和周围的乘客发生身体的碰触,这时候可能无法立即洗手,在这种情况下,市面上有很多消毒湿巾、消毒喷雾以及免洗的洗手液,用这些方法能不能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呢?

A:要让手干净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流动水洗手,二是擦手消毒剂。用流动水来洗手时有一些比较严格的步骤,要洗手掌、手背、指缝、手指、手指尖、大拇指、手腕。如果出门在外,没有流动水,洗手比较难,就可以用手消毒剂来进行手卫生。这种手消毒剂也是要把刚才说的这些部位擦拭到,常用的手消毒剂可能是一些含醇的手消毒剂,因为酒精挥发比较快,杀菌效果比较快。如果有些人对酒精过敏也可以用无醇的手消毒剂。如果没有手消毒剂,用消毒湿巾擦一擦也是可以的。(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 冯录召)

Q:疫情开始以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不断增多,确诊的人担心病情严重,无法治愈,疑似病例担心自己会被确诊,这些人的心理压力可能会阻碍他们治疗和康复。对这些人群和他们的家人,应该如何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A:获悉自己被确诊或可能被确诊,一些人会感到压力,心理受到一定冲击,调节方式可以包括自身调节、借助心理援助热线或网络调节、到专业机构就诊。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应对压力。

第一,认识了解危机。在经历非正常的重大事件后,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大概会经历4个阶段:1。警觉期。主要表现为震惊、恐慌、不知所措,或者脑袋里面一片空白。2。消极防御期。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不良情绪,个体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如会否认、退缩和回避,或者高度警觉,或者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3。现实适应期。危机事件一段时间以后,人们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并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焦虑情绪逐渐减轻,自信心增加,社会功能恢复。4。恢复成长期。多数人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为理性,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开始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积极的应付技巧。

第二,面对压力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应对措施。1。增加对自身状态的理解度。现在很多的反应是对突发事件的正常反应,要认识到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一些焦虑、担心等负性情绪,这些是正常反应,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并适度宣泄情绪。2。保持稳定状态。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压力,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等训练来实现。3。采纳积极的应对措施。根据国际心理援助准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包括获取良好的社会支持,与信任的人如家人、朋友电话、网络交流和沟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能有愉悦感的事情。

第三,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必要时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 杨甫德)

Q:随着很多地方延迟开工开学,有一些人还会留在家中一段时间,并且要求减少户外活动和外出,有一些人可能会出现烦燥恐慌等情绪,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缓解?

A:目前,疫情防控需要尽量做到少出门、不聚会,这是有效阻断疾病传播的方式。出于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负责,应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长时间待在室内,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的情绪,出现频繁刷手机、作息紊乱等情况,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不适。而且这种改变不是主动选择,是疫情防控需要的适应性改变。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好生活方式、适应现在的情况,就很难缓解这种不适。如何调整生活方式,有几点建议,概括为五个一。

1。制定一个计划。安排好每天要做的事情,特别是要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

2。钻研一件事请。看书、听音乐、写字、学习一项新技能等,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3。找到一种支持。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是很重要的社会支持。认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务和聊天。聊天的主题可以丰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没有跟家人在一起的,可以通过电话、视频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

4。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做一遍八段锦或喜欢的室内运动。现在有一些很好的运动或健身的APP,可以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

5。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特别难受,自己无法调整时,应当拨打热线电话或寻求在线心理咨询。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抵抗病毒的攻击。总结起来就是试试五个一、拥有好情绪、提升免疫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 陈雪峰)

戴口罩能不能防止气溶胶(什么是气溶胶传播)(1)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