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渝

大决战拍摄过程(大决战鸿篇巨制)(1)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不仅是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战役,亦是近代史上少有的大规模战争。自1949年以来,文艺界就不乏有人想要将三大战役搬上荧幕,但因种种条件限制,长期不能如愿。三大战役,无论从题材选择、剧本创作、人物刻画、拍摄规模等各方面看,一是必然耗资巨大,需要有国家力量的投资才有可能拍好。二是剧本编排上极具挑战,非短时间内能完成。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的确也拍出一系列战争电影,最著名的如“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此外还有《平原枪声》《红日》等影片都堪称经典。但不久后“文革”开始,期间虽也有不少战争题材电影问世,但因环境原因,这些电影无论在叙事还是服化道方面,都做得不尽如人意,鲜有良品。军事战争片的再一次巅峰是改革开放后,政治大环境的变化让文艺界迎来创作春天,如《高山下的花环》《血战台儿庄》等优秀战争电影相继问世。此时也终于具备了拍摄三大战役的条件。

《大决战》系列上映于1991年,是为献礼中共建党七十周年,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系列电影。影片带有很浓重的苏联《解放》《莫斯科保卫战》等作品的风格,它确是我国首次拍摄规模如此庞大的大题材作品,无论是剧本创作、场地取景、演员挑选、历史考证等方面,当时无作品能出其右。为了拍摄这部片子,八一制片厂准备了整整五年:1986年2月,三大战役剧本创作组成立,由王军、史超、李平分别负责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三部分影片剧本的创作。为了写好剧本,《大决战》创作组查阅了大量国共双方的历史资料,并对战役参加者和有关人士300余人进行了采访,实地考察战场旧址。

大决战拍摄过程(大决战鸿篇巨制)(2)

由石静扮演的郑洞国

据统计《大决战》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仅是八一厂1000多职工中就有近800人参与了拍摄,参拍群演更达15万余人次。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共二十几个军级单位,三十几个独立师团单位,共约13万官兵参加了拍摄,累计达330余万人次。同时,还动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

道具方面,《大决战》所用各项物资也堪称军事片之最:TNT炸药160吨,共方棉衣5823套,国方棉衣4331套,血浆100公斤,可炸汽车100辆,真坦克50辆,空炮弹170多万发,真炮弹1万多发,药品仓库20间,药品120吨,老式电话100部。由此可知,观众能在银幕上看到如此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与拍摄时巨大的投入有直接关系。

当然,《大决战》系列的亮点绝不仅仅在战争场面宏大,让观众看打仗看得过瘾。确切地说,《大决战》并非一部纯粹的战争片,尽管以三大战役为主题,但影片视觉是全方位的,例如对战役前国共双方统帅的决策,国共双方将领的休闲时间,当时发生的如“制宪国大”、币制改革等历史事件,战场上普通士兵的个人情感等皆有着墨,说是一部历史片更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