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7月,毛主席一行人抵达了北戴河。这里隶属于秦皇岛市,三面临海,风景旖旎。在这里,伟人曾创作了诗篇《浪淘沙·北戴河》,其中“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更是广为流传。不过,在毛主席避暑期间,他却被一名哨兵举枪拦住。时至今日,这背后的故事也耐人寻味。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宋庆龄、张澜和程潜等人的参与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也被确定了下来。在大会上,代表们参与讨论了正式的国歌,国旗,还将北平确定为首都,将其改名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中心,北京从13个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它位于华北中部,又毗邻东北,还能辐射整个中原。可以说,北京完全具备战略区位优势。

落日照大旗的真实原因(伟人前往北戴河看日出)(1)

遗憾的是,北京的夏日异常酷热。在三伏天中,中央首长们依旧忙于政务。在中南海里,各地官员前来汇报情况,他们也都被这里的暑气所吓到。要知道,在那个工业落后的年代,空调是极其稀少的奢侈物品,除了用来招待重要外宾,其余场合我们几乎不会使用。在大家的印象里,毛主席经常手持蒲扇,在院子里纳凉避暑,甚至穿着背心听取工作人员的汇报。如今看来,这是伟人亲民形象的表现,也是最为真实的历史影像。

后来,在有关部门的安排下,北戴河成为了中央首长们的避暑胜地。在建国初期,毛主席坚持不肯前来,在炎炎夏日,他和工作人员努力克服,绝不搞特殊。1954年,国内的三大改造任务完成,计划经济也有条不紊地展开。在国际上,朝鲜战争取得胜利,使得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快速提升。在这样的前提下,伟人才来到北戴河放松心情。

落日照大旗的真实原因(伟人前往北戴河看日出)(2)

1954年7月,河北省当地政府和北戴河的工作人员接待了伟人一行。站在海边,望着波涛翻滚的海面,一阵阵清爽的海风吹来,毛主席脸上露出了笑容。伟人最喜欢在晚上办公,可北京的夏夜实在是干燥闷热。在案桌上批阅文件,不一会儿就会满头大汗。在这里,伟人兴奋地说道“这里确实适合我办公,以前是我误会你们咯”。

在清爽的环境下,伟人才思如泉涌,他也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篇《浪淘沙·北戴河》。除了日常办公,闲暇之余,毛主席也会出来走走。祖国的大好河山让他无比神往。可是,毛主席总是忙碌到深夜。在白天,他则会选择适当补觉。第二天凌晨,毛主席完成了当天的工作,彼时,他的头脑依旧清醒,丝毫没有一点睡意。于是,他便让警卫员陪自己出去爬山。原来,伟人早就听说北戴河的日出很好看,可自己一直以来都未看过。北戴河位于海边,这里的日出景象必然好看。

落日照大旗的真实原因(伟人前往北戴河看日出)(3)

可警卫员却担心了起来,他们并未通报行程。没有相关人员的保护,安全问题可不容忽视。于是,警卫员回复道:“主席,可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啊”。伟人则哈哈一笑,说道:“都说鸽子窝是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就在我们旁边的山上。山又不高,有什么可准备的。就定了明早,叫上几个人我们一起去看”。

于是,在早上四点钟,毛主席一行人悄悄离开了住所。虽然还是夏天,北戴河的清晨还是很冷。警卫们则准备了两件军大衣,还备了一张行军床。简单收拾后,他们便朝着鸽子窝出发了。一路上,伟人游兴致极高,在微凉的晨光中,他欣赏着附近的美景,不时发出啧啧惊叹。毛主席走在最前面,他的腿脚很是利索,一点都不逊色年轻人。

落日照大旗的真实原因(伟人前往北戴河看日出)(4)

另一方面,看到有一行人赶来,北戴河附近山上的值班哨兵注意到了他们。两个执勤哨兵端枪喝道:“你们是什么人”。就这样,毛主席被两个年轻哨兵拦住了去路。而当时天黑,伟人还裹了件大衣,士兵们也弄糊涂了。看到伟人被枪指着,警卫员张木奇急忙冲了上来,他挡在了前面,开口说道:“首长来此工作,想到鸽子窝看一看日出,请你们放行”。接着,他便要取出证件。

谁知,两个哨兵根本没有理睬张木奇,他们又逼问道:“别废话,想上山先和我们对口令”。张木奇一下子傻眼了,他哪里知道什么口令啊。伟人一行人都愣在了原地,两个哨兵立刻端枪靠近。过了一会儿,张木奇才亮出证件,随后又拨通了地方领导的电话,这场意外事件才得以解决。

落日照大旗的真实原因(伟人前往北戴河看日出)(5)

了解事情真相后,两个哨兵低下了头,不好意思地说:“真对不起啊,我们都是这么要求的”。毛主席则走到他们身前,亲切地拍着他们的肩膀说:“你们做得很好,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辛苦了”。那天,毛主席虽然没有看到日出,但他依旧玩得很是开心。后来,这件事情还被警卫员张木奇写入了自己的回忆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