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总结(今文经学古文经学)(1)

西汉末期经学研究中的两派。秦统一中国后,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下“挟书令”焚毁儒家经典。汉朝初期一些尚存的老儒凭借记忆,口头传授经文,弟子们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将老儒背诵的经文和解释记录下来,这就是“今文经”。文帝时置经学博士,由今文经学家充当,以备顾问。武帝置“五经”博士,在太学讲授,使今文经得到广泛传播。宣帝亲自主持学术会议,讲论“五经”异同,并置博士十二人。经师们标榜门户,以家法教授弟子,结成许多学术宗派。他们在注研经典时,发挥“大义”,用烦琐的史事附会经义,又强解经义附会政治,把治经视为猎取功名利禄的途径。古文经是用秦统一前的篆书抄写的经典。当时为避秦火而埋藏起来,后来拆除老屋时相继发现,被国家收集整理。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校书时发现古文经典与今文经典不但经文互异,而且篇章增加不少,《礼》多三十九篇,《书》多十六篇,《毛诗》和《春秋左氏传》等则为今文经所不载。这些新发现的用篆书抄写的经典就是“古文经”。刘歆建议在太学立古文经学官,遭到今文经博士的反对。刘歆批评他们“专已守残,党同门,妬道真”(《汉书·刘歆传》),而执政大臣也表示反对,故刘歆的建议未被采纳。汉平帝时王莽专制,企图利用古文经“托古改制”而立古文经四博士,东汉时又被取消。古文经虽不得立学官,但在民间流传较广,他们按字的形、音、义来解经,极力恢复经的本义,不作任意发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训诂方法。产生了《尔雅》和《说文解字》两部著作。东汉后期,古文经学大师贾逵、马融、郑玄,打破门户兼采众说,遍注群经,得到两派的认可,使经学上的流派趋向混同,古今文经学之争基本结束。

★ 权威出处:《二十六史精要辞典》 人民日报出版社 门岿;王岫,王连升,孙香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