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有影响的大画家之一,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为中国美术教育工作做出较大贡献。他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中国画、油画和素描作品,深受藏家喜爱。

在徐悲鸿众多精品力作里,有幅《九州无事乐耕耘》引起不少朋友不解,该图明明是描绘了农村乐于耕作场景,专家却说是战争题材作品,而且还看到了满是战火硝烟场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今天,小编带你一起探究来龙去脉。

徐悲鸿画的是啥:徐悲鸿画的本是农耕乐景(1)

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

《九州无事乐耕耘》画面并没有战争的硝烟和战场的场景,只有两位老汉和一位妇女在“乐耕耘”。

专家说,《九州无事乐耕耘》虽然没有战争场景的描写,但依然是战争题材作品。它的巧妙之处在于画家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方法,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背景仅以数笔松散的淡墨表现出土地的模糊形象,进而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景上。画面上三个农民没有丝毫的疲惫、倦怠和恐慌,正在积极、安宁、乐观地从事着农耕。徐悲鸿在该作品中非常巧妙地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九州无事乐耕耘》为何只画出了农田里老人和妇女,且他们没有丝毫的怨气,仍然保持着高昂的生产热情。专家进一步解读,当时青壮年都去参战了,画者在作品里想表达的是前线与后方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终将胜利的根本保障。从这一点讲,该作品为军事题材绘画创作在风格、样式、语言等方面做出了新的拓展和探索。

专家点评,优秀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往往是含蓄的,就是“形以隔下,意以隔高”。该作品正是意隔而形不隔。在军事题材绘画创作中达到“意隔”是极其不容易的,因为军事题材美术作品的意义指向是明确的,而《九州无事乐耕耘》非常巧妙地实现了这一点。它含而不露地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屈人之兵”的基础。此为该作品对于军事题材美术创作的价值所在。虽然军人无疑是战场的主力,但人心的向背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徐悲鸿立志以美术救国,他希望通过美术创作唤醒和动员民众,投身社会,建设祖国,支援抗美援朝前线。这种精神在现代战争中仍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辉。

徐悲鸿画的是啥:徐悲鸿画的本是农耕乐景(2)

《九州无事乐耕耘》局部

《九州无事乐耕耘》题识:“和固所愿,但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也”,深刻地推进了作品的主题。

那么,画者如何表现作品主题的?且听专家说法,《九州无事乐耕耘》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别开生面地表达出战争的规律。画卷上的题识:“和固所愿,但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也”,更加深刻地推进了作品的主题:我国各族人民个个都是战士,体现的人民战争的思想。他坚信人民的力量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尽管画面上只有三个农民,但他们却象征着人民的力量。画家画笔也可以成为一把利器。不论年纪多大,也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可以为抗美援朝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徐悲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看《九州无事乐耕耘》整个画面,其粗壮而沧桑的质感的大树给人以巨大的力量。树干呈“V”字形向上伸展,与淡墨细笔写成的轻柔柳条和藤黄渲染出的柳叶形成对比,古树新枝,意寓着伟大祖国的古老文明和新中国的勃勃生机。挺拔粗壮的树干象征着祖国的强大,清新的柳枝象征着新中国的青春活力。俗话说,背靠大树好乘凉。此时,数十万志愿军官兵奔赴朝鲜,浴血战斗,但祖国大地却仍然是“九州无事乐耕耘”。

徐悲鸿画的是啥:徐悲鸿画的本是农耕乐景(3)

《九州无事乐耕耘》局部

徐悲鸿也是抗美援朝战士,其《九州无事乐耕耘》表达了热爱祖国、渴望和平的精神和不惧战争的勇气。

历史记载,1951年,郭沫若率团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第三次会议,会议上郭沫若揭露和控诉美国在朝鲜和我国东北地区投掷细菌弹的罪行,会后郭沫若赴莫斯科参加“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颁奖仪式。徐悲鸿为了表达对郭沫若这位老友的敬重和赞佩,创作了这幅作品。该作品充分地表现出了徐悲鸿热爱祖国、渴望和平的精神和不惧战争的勇气。

从《九州无事乐耕耘》款识中可以看到徐悲鸿创作目的:“沫若先生为世界和平奔走,席不暇暖,兹届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特写欧阳永叔诗意赠之”。作品题目取自于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中的句子“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这是一首边塞诗,徐悲鸿选用了后面一句,只是把“诸蕃”改为了“九州”。这是颇具匠心的。这犹如摄影师在一个宏大的场景中只摄取一个特写镜头,而把“万马不嘶”、军纪严明的“军味”隐去,以达到“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

徐悲鸿画的是啥:徐悲鸿画的本是农耕乐景(4)

《九州无事乐耕耘》局部

《九州无事乐耕耘》价值不是表面视觉上的快感,它所蕴含的“理”,是肉眼看不到的,而三次竞拍不断走高也说明一切。

我们品读《九州无事乐耕耘》,作品中最前面的那个老农双脚迈开,身躯前倾,手掌攥紧,正辛勤地耕耘,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这个瞬间的动态生动逼真。后两者一挥锄,一弯腰,均在“乐耕耘”。这种脚踏实地的劳动场面引人深思:也许前线将士正在浴血战斗,后方人民只有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的工作才是对前线的最好支援。

徐悲鸿用他的作品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以勤劳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去争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任何人都应该发扬老黄牛精神,勤勉耕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该作品的画面生动活泼,内涵丰厚,对军事思想的切入点和契合点极其巧妙,为军事题材美术的样式、语言都作了新的尝试,而且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九州无事乐耕耘》创作70多年来,创作水平不说,其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依然凸现。今天,我们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任世界风云怎样变换,台海暗流涌动,老百姓仍可“乐耕耘”。祖国的强大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关键。

《九州无事乐耕耘》见证和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初徐悲鸿与郭沫若深厚情谊,后来成为郭沫若故居两件国宝级文物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作品有过三度拍卖,其中2011年12月5日在北京保利“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中,毫不含糊的以1.5亿起拍,1分钟之后价格就飙升到2亿,最后以2.32亿的价格落槌,加佣金为2.668亿,打破了徐悲鸿作品的价格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