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能配享太庙的文人汉臣,虽然皇太极建立清朝之初就提倡满蒙汉一家,然而在实际行动中还是完全排斥汉臣的,以至乾隆皇帝骂纪晓岚:“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全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年羹尧为什么不敢反(年羹尧为何非死不可)(1)

可见汉人在清朝皇帝眼中是毫无地位可言的。然而张廷玉居然能得到雍正的特许:配亨太享,足以证明张廷玉的不简单。说起张廷玉你可能不熟悉,但是对于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昔日长城今扰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年羹尧为什么不敢反(年羹尧为何非死不可)(2)

这首诗的作者张英你肯定是耳熟能详吧。而张廷玉便是大学士张英的儿子,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张廷玉凭着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康熙的信任,以至康熙临终前让他和隆科多扶助四皇子胤慎继位。

雍正登基后张廷玉也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由于九子夺嫡时朝中诸多大臣都站队八爷胤禩,雍正继位后忠心拥护他的人倒是很少。而张廷玉,年羹尧差不多都是康熙为其留下的后手,年羹尧也确实虽在西北大捷中为雍正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年羹尧为什么不敢反(年羹尧为何非死不可)(3)

雍正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称赞年羹尧为恩人,并且希望他和年羹尧能做个千古未有的君臣。可是年羮尧却居功自傲,不把雍正放在眼里,公然抯挠雍正新政的推行,并且以莫须有的罪名斩杀了雍正派到西北推行新政的钦差大臣孙嘉诚。

这就标志着年羹尧公然挑战雍正的底线,要知道在权力面前雍正连亲弟弟老十四都不放过,更何况一个不懂得低调的大将军。不过雍正虽然对年羹尧极为不满,但也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脸吧。刚刚还才说要做个千古未有的君臣,转眼就卸磨杀驴也不合适吧。

年羹尧为什么不敢反(年羹尧为何非死不可)(4)

因此雍正只是罢免了他西北大将军的职务,让他去杭州守城门。然而令雍正没想到的是,由于年羹尧的嚣张跋扈得罪了太多的清流学子和封疆大吏,各地的巡抚大臣纷纷上折子,攻击年羹尧92大罪状的奏折像雪花片一样飞到了雍正的眼前。

虽然雍正不满年羹尧的所作所为,但是看在他最宠爱的年妃的面上还是有心免他一死。可是他知道自己又不能赦免于他,这样一来自己将会前功尽弃。于是便找来张廷玉询问,年羹尧到底该不该死呢?

年羹尧为什么不敢反(年羹尧为何非死不可)(5)

张廷玉是当时的尚书大房大臣,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凭着他的威望,只要他出面说话,谁还会不服呢?然而张廷玉的回答实在是太高明了。

张廷玉知道雍正想要一个人为他背锅,毕竟暂时他还不想杀了年羹尧,一来要顾忌他宠爱的年妃的面子,二来年羹尧刚刚立下大功,他不想背上过河拆桥的骂名。若是张廷玉能出面为年羹尧求情,那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年羹尧为什么不敢反(年羹尧为何非死不可)(6)

然而张廷玉也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若救下年羹尧,便也得罪了朝中的清流集团和封疆大吏,万一哪天雍正不高兴自己也不就完蛋了。于是他既不说该杀也不说不该杀,只是说各省都府都上折子了,这件事必须有个了断。

接着他又说替皇上说道:皇上正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腐一项就高达有四百六十万两,种种罪名加起来共有92项之多,虽说朝廷有议功之说,功过相抵,但他仍然是死有余辜。毕竟雍正正在整顿吏治,颁布了三条利国利民的政策,已经得罪了全天下的士绅和读书人。

年羹尧为什么不敢反(年羹尧为何非死不可)(7)

如今年羹尧却利用在西北担任大将军的头衔,不仅贪腐还公然阻挡新政的执行,若是不予追究。那么皇上今后所颁布的法令就无法正常运行,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那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

而且老八集团正等着抓皇上的把柄,刚刚用西北大捷换来的稳定又将再次动摇。再者李绂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时居然穿着黄马褂,这不向世人示意皇上“鸟尽弓藏”之意吗?若年羹尧一日不除,那么皇上的威信就会被玷污。

年羹尧为什么不敢反(年羹尧为何非死不可)(8)

原本雍正是想让张廷玉为他分忧,让年羹尧不死。却不料张廷玉的一番话字字都是要年羹尧死,而且还是冠冕堂皇的处处为皇上着想,最终还得雍正亲自下令处死年羹尧,可见张廷玉的高明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