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例,先讲故事。

公元前195年,汉帝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刘邦“龙驭上宾”,没过多久,萧何去世,领导集体换届了。曹参接过了丞相的担子,既没烧三把火,也没打鸡血。一切按照萧何的规矩照旧办理,下面官吏谁想搞大新闻就把谁下放,一切晏然。

没过多久,发生了件事,差点让曹丞相被批判一番。

国务院办公厅后面就是职工宿舍,一些官吏下班后就在职工宿舍喝酒唱卡拉OK,手下人报告曹参这件事。曹丞相跑去一看,哎呦气氛不错哦,捏起酒杯和属下们一起唱起了卡拉OK。

汉惠帝听了有点“安格瑞”,说这届辅佐朕的班子太不讲究了,借机倚老卖老咯?

一个世界里的人都在工作(一个没有工作狂的世界)(1)

曹参辩解说:难道我们君臣能制定比高祖皇帝和萧丞相更好的法度嘛,如果不能,就照章办理,各安其分,陛下与社稷自然会安宁的。

曹参:你还要学习一个。

“约法三章”的故事其实是不存在的,汉初基本继承了秦的所有法度,包括肉刑。奇怪的是秦速亡,而汉祚却很长。

汉人赢在用秦苛法,但不施秦急政。

制度上是严厉的,实施上却是舒缓的。

税必须要交,但只有十五税一;徭役也必须去,但距离近工作强度低;官吏必须理政,但下班唱唱卡拉OK也不犯法。帝国的统治思路要求官民甚至皇帝做好分内事就行,剩下的闲暇时间别折腾。

曹丞相自己不想做个工作狂,也不希望手下官吏做,更不希望手下官吏强迫老百姓做。故而“取酒张坐饮,大歌呼与相和”。

还是那三个字:

不折腾

苏轼反王安石变法,既不是反王安石,也不是反“变法”。而是反对拗相公发牛脾气,搞“急变法”,把百姓折腾惨了,最后把苏轼也折腾得够呛。

“三苏”这样的超级学霸家庭对于多数科举考生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汉魏察举要求苦读经文,唐宋科举考诗文策论,明清则搞了八股取士,结果被后人骂得狗血淋头,到梁启超这里甚至成了“深知中国实情者,莫不谓八股为致弱之根源”。

各种诟病确是事实,但不妨碍换个角度看问题。

读经写诗,策论议政,自然都是很好的。但传统的五经,加起来近60万字,这当中还有许多普通人看不太懂的篇章。(《周诰》:你说谁?)策论诗文则需要大量的人生阅历、博览群书与文化修养。

相对应的,八股取士以四书为考纲,只有5万字。另外学生只要准备一本参考资料:《四书章句集注》,字数不过27万字。这样看,八股取士是一次真正的减负运动,相当于高考改革,考纲从一本砖头改成了小册子,怕你糊涂,还给你指定了复习材料。

总之,是一种简化。

一个世界里的人都在工作(一个没有工作狂的世界)(2)

《全国高考考纲》和《三年高考五年模拟》

那么,对于底层农家子弟来说,究竟是考八股机会大,还是考经义诗书机会大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明清皇帝在给底层读书人一个机会啊。

一个世界里的人都在工作(一个没有工作狂的世界)(3)

八股取士给了“范进们”更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然,八股取士会选出许多庸才。外人看来,这些人庸庸碌碌,只会照章办事。马克思韦伯便看不太起,称他们为“业余官僚兼业余学者”,治国理政水平不高,文化素质也不过尔尔。

但是,一股子书呆子气,大抵不太兴风作浪。对老百姓未必是坏事。

汉代有位颇有名望的能吏,把囚犯刑讯逼供打成一级伤残被免职,心里却不以为意:“男子汉出来做官,因为残忍无情被罢免,算个球,以后照样有人提拔你。但是如果因为软弱怜悯被免官。那不仅丢官,还丢人,比贪污受贿还丢人。识唔识得?”

面对这样心态的能吏,只怕百姓宁可选个庸才吧。

不停地折腾,才能取得世人看得见的成果,才能传播、炒作、举荐,才能“也不是我谦虚”。下面小老百姓究竟好不好,就另当别论了。

大概也因为如此,百姓总喜欢在折腾前加个定语:

瞎折腾。

原创作者:朱斌君

责任编辑:孙月

原创文章,保留版权,转载须经本人同意,并注明出处。

一个世界里的人都在工作(一个没有工作狂的世界)(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