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作者:冯唐

成功需要经历的磨练(成功不可复制成事可以修行)(1)

​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是作家冯唐的新作,书名叫作《了不起》。

在很多人眼中,冯唐是一位“作家”,一个“文艺青年”。事实上,作家只是他的副业。他最直接的身份其实是“商人”。

他是中国的“医学圣堂”——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博士,后来担任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中信资本高级董事,在商界可谓是赫赫有名。

只是因为他在文学方面非常出色,这些年出版了不少文学作品,他的作家身份更为大众所熟知。

由于多年的写作和商业经验,冯唐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寻找一套,真正适合中国的商业管理书,作为提升自己、管理团队、推进项目的指南,让自己“成事”的概率更高。

可是,找过来找过去,他发现并没有一套适合中国的通用管理书。

虽然市面上有很多成功学,但这类书籍的写作逻辑,往往是从一个成功的结果,去反推当初的所作所为,结果自然都是正确的。

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所谓“成功人士”,早年凭运气赚的钱,后来都凭本事输掉了。还有一些欧美管理大师的著作,有理论,有实践,但管理终究是管人。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国外的管理的思路,拿到中国却不一定适用。于是,冯唐决定自己写,慢慢总结出一套通用的管理之书,并把它命名为“成事学”。

在冯唐看来,成功不可复制,但成事却可以修行。

从2018到2021年,冯唐先后完成了《成事》和《冯唐成事心法》两本书,一经出版,便长期霸占了管理学图书畅销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了不起》,则是冯唐“成事学”的最新作品。这本书收录了冯唐在过去几十年,在研读经典过程中的感悟。

其中主要包含三类书籍。一类是文学经典,文学往往涉及人性,而管理中绝大多数核心问题也涉及人性。一类是历史经典,它能够从宏观的时间维度上,反映兴衰规律,为我们指引方向。还有一类是生活美学经典,生命不只是工作,还有生活。阳光之下,力战者未必能胜,快跑者未必先达,而生活却总能陶冶一个人的品味志趣。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将会知道,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要如何去求真实、不糊涂、多成事,最终变得了不起。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本书具体的内容。

理解人性,直面欲望

首先,我们来说说人性和欲望的话题。在冯唐看来,人性是复杂的。它一部分跟神相近,人会有道德感、神圣感,能够为了素不相识的同类牺牲。另一部则分是人本身,即社会性的人,我们对他人友善,互相交往,帮助等等。还有一部分则是动物性的,即人在表现欲望,追求利益的一面。

好像每个人的身体里住了一只“怪兽”,平时它不会出来,但人的语言、行动、情绪,偶尔会表现出动物的一面。而这种动物性,被王朔所捕捉,并在他的作品《动物凶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动物凶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主角马小军是个初三的学生,北京的大院子弟。

他所在的学校纪律很差,学生们三五成群地打架、逃课。马小军更是个中翘楚。直到他遇到一个叫米兰的姑娘。当时他正和朋友跟别人打架,后来进了派出所,并戏剧性地认识了米兰,而米兰那双迷人的眼睛,只要看了一眼便能让人难以释怀。

所以,青春萌动的马小军很快就和米兰成了朋友。他经常到米兰家,在房间里讨论苏联文学、外国歌曲,还有他和哥们干过的荒唐事。有时两人聊着聊着,米兰就睡着了,马小军则会坐在窗前,翻两页书,不去看米兰在床上裸露的身体。在马小军看来,他们始终保持纯洁而亲密的关系。

但这种关系很快被马小军的另一个好兄弟,高晋打破了。高晋是他们这群朋友中,最高大帅气的,又有些社会阅历。慢慢地,米兰更多地和高晋走在一起。尽管他们依旧亲密,马小军却能感到某种明显的隔阂。

他强迫自己不去想米兰,却发现自己根本做不到。他感到心烦意乱,他觉得是米兰故意让他这么难受。于是他干脆装着讨厌米兰的样子,在一次生日宴上和米兰绝交,连带高晋也被他气走了。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马小军却发现,事实上,米兰不是他的好朋友,而是高晋的好朋友。他是通过高晋,才认识米兰的。

他也没有和米兰有什么相处,他们的关系很普通,一切都是马小军自己的幻想。到了故事的最后,马小军已经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他的内心天崩地裂,而那个叫米兰的少女却一无所知。

冯唐把《动物凶猛》看作1949年以来,少见的用情绪、回忆驱动的小说。

乍看之下,这个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却又有点魔幻,有点不着调的感觉。其实它恰恰很好地反映了人的欲望、本性的那一部分。那是20世纪,人们思想激进的七八十年代;其中描写了一类不着调的,立志对社会有“副作用”的人。

但他们并非一无是处,而是能够向我们直观地展示冲动、快感、情欲,这些人性中很“凶猛”的一面。而在我们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有这种激情、躁动的一面;而且,每个人的青春,都可能像马小军那样,有许多回忆、误解、夸大的地方。

所以我们在平常,也有可能表现出类似的情况。但冯唐认为,当我们面对自己“动物性”的一面,不要单纯地去排斥它;也不要觉得欲望和冲动是羞耻的概念,而是应该尝试理解和接受。坦诚地直面欲望,有时反而会让人有新的体悟,让人产生驱动力和创造力。

不过,反过来说,如果过度地纵容欲望也可能让一个人堕落。经典作品《包法利夫人》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姑娘爱玛出生在乡下农庄,母亲去世很早,但父亲对她很好,从小把她送到修道院,接受贵族教育。经过书籍的熏陶,小爱玛变得才思敏捷、多愁善感。她特别向往书中所描绘的爱情:骑士远道而来,邂逅属于自己的那位公主。

当爱玛遇到给父亲治病的查理·包法利医生时,她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的“骑士”降临了,她成为了包法利夫人。

爱玛的梦想很美,但现实却让人无奈。因为她发现,查理虽然是个体面的医生,收入不错,但见识短浅,谈吐木讷,对骑马射箭、音乐舞会这些高雅活动并不了解。

爱玛开始抱怨。脾气也越来越古怪,甚至得了怪病,脸色苍白,心跳也不正常,经常胡言乱语。恰好这时候她怀了孕,丈夫查理被吓坏了,赶紧把家搬到一个殷实的镇子生活。

恰好在这时,她认识了来找查理看病的罗道尔夫。这位花花公子出身贵族,谈吐不凡,但也混迹“花丛”多年,一眼便看穿了爱玛的内心。在看病回去的路上,他嘴里不断盘算着:要怎样把包法利夫人弄到手,然后再离开她呢?

爱玛无法察觉罗道尔夫的真实想法,她很快落入了对方编织的甜蜜陷阱,玩起了危险的“偷情游戏”。可怜的查理对此毫不知情,还以为是自己的功劳,让夫人的怪病得到恢复。后来罗道尔夫巧妙地抛弃了爱玛,而爱玛也因为自己平时的大手大脚,导致家庭债台高筑,最后破产,丈夫查理也跟着倒了霉。

绝望之下的爱玛,看到自己的生活完了,感情也破灭了,最终吃下砒霜自杀。

如果在外人来看,爱玛是个爱慕虚荣,不懂节制,满脑子只有欲望和情感的享乐主义者。那么,在冯唐看来,爱玛是个可爱的,敢爱敢恨的现代女性,对现代生活充满向往。她的确有虚荣、欲望的一面,但这并不是完全消极的。

如果我们从积极的一面来看,是虚荣、欲望让她选择了一个老实的好老公,获得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从消极的一面来看,爱玛也被欲望打倒了。她总是被欲望带着走,总觉得自己买东西就要买最好的,应该充分享受肉欲和物质的美好,而这正是她走向自尽的根本原因。

她把自己的消费,自己的物质享受定义为人生目标。可是如果认真想想,花销越大,享受越多,就一定会带来快乐吗?其实并不尽然。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管理欲望。

当生活条件允许的时候,我们可以靠努力去追赶欲望;但在生活存在限制的时候,我们应该让欲望贴近现实;不断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我们对待人性和欲望的该有的方式。

做事要“成事”,做人要“成佛”

说完人性、欲望,我们再来说说做人与做事。“成事”是“成事学”的核心,那要怎样才能把事情做成呢?核心就是一个字——狠。而且,这个“狠”不是对别人狠,而是先对自己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狠人,才能在事业上获得成功。

比如曾国藩,就是这么一个著名狠人。梁启超非常佩服他,把他的言行进行辑录编纂,出了一本书,叫作《曾文正公嘉言钞》。

在这本书中,曾国藩很直白地说,一个人成事的基础,不是高情商、高智商,而是吃苦耐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经常劳动,事事亲力亲为,他的心性、筋骨就会变得强壮。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总是娇生惯养,那么他的体力、精神力就会越来越弱。

对于成年人来说,就要尽量地主动做事。在冯唐看来,一个人做不了、做不成的事,你带团队、带别人也很难实现。所以成事的起点,一定是自己先做成,再去推己及人。

比如,我们在职场里会看到有些所谓的“霸道总裁”,但是,他们是不是真能成事的人呢?可能是,也可能是PUA别人、让他人内卷的假狠人。那么,如何判断和区分这些人呢?答案也是一个 “狠”字。

所谓成事和内卷,真狠和假狠,差别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看他狠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真的狠人,对自己的狠,永远要多于对别人,刀刃向内。如果一个人对他人严格要求,对自己却十分宽容,这样的人就要警惕。

第二是从事情判断。真的狠人,永远紧盯自己的目标,短时间内事大于人,先把仗打赢,再来论功过。而假的狠人,总会把自己摆在事之前,总要求别人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

第三是追求不同。真的狠人都是追求长期的自律、严谨,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而假的狠人只会吹嘘,自己有多厉害,有多牛,实际上只是比一般人厉害一点。

那么,我们自己要如何做一个狠人呢?曾国藩说了两个字,“恒”和“敬”。

所谓“恒”,就是对做事坚持,不断投入时间精力,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不求速成,不看短期成果,不焦虑不急躁。而“敬”是指尊重常识,尊重知识和积累,不要轻易找捷径、走捷径。

比如,曾国藩,每天早上起床,坚持“习字五百”,就是练500个毛笔字,才开始一天的生活,每天吃饭,也是固定的几样菜,饭后要按时漱口、散步、休息;每天夜里还有写日记的习惯。在别人看起来,这些事情很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可事实上,曾国藩之所能被称为“半个圣人”,其基础就来自于长期坚持这些最简单的习惯,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

所以,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生活中把一件事做成没有多难,比如读一本书,健一次身,难的是把它变成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和习惯。而曾国藩,恰恰是精于此道的真正“狠人”。他的方法,尤其适应当下这种颇为浮躁和焦虑的环境:坚持做事才能成事;先对自己狠,才能对别人狠。

当然,与做事同样重要的,就是做人,这也是我们成事的基础。

金庸写的小说《天龙八部》,就讲了类似的道理。很多人这本小说或电视剧,把它作为一种消遣,江湖儿女,快意恩仇,的确精彩。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个书名,你会发现它和内容似乎没多大关系。

其实所谓“天龙八部”,指的是佛经中记载的“护法天神”,他们共有八类,帮着佛祖与神神鬼鬼去斗争,合称为“天龙八部”。但是作为神佛,他也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堪不破这些纷纷扰扰,他就算本事再大,也只是在尘世中不断轮回。书中的角色,就与这些天神对应。

例如小说的一个主角段誉。他有两个父亲,一个是他以为的亲生父亲段正淳,生性风流,和许多漂亮女子纠缠不清,在民间许多私生女。而另一个父亲呢,就是真正的亲生父亲段延庆,性格坚韧,但是因为没当上皇帝,变得心理扭曲,成了“大恶人”。

所以段誉也表现出两个父亲的特点。他对荣华富贵的生活不感兴趣,而是四处追逐漂亮女孩,结果发现,很多女孩都是同父异母的妹妹,不能结为伴侣,他感到非常苦闷,显得优柔寡断。

但有时候,他性格又有很刚强,像个男子汉一样,能与坏人搏斗,伸张正义,成为独当一面的江湖大侠。

然而,在他发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不是段正淳,而是段延庆时,他无比痛苦。但是,这样一来,他又可以与那些漂亮女子在一起了,最后他还成了大理的皇帝,完成了亲生父亲的心愿。

所以,这段誉的一生,到底是喜,还是悲呢?

其实喜也罢悲也罢,所谓《天龙八部》,就是想突出一个佛家理念,叫作“诸法无常”:人生有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我们觉得自己看到了因果,其实逻辑可能不是那样。我们觉得自己看懂了某人,但人也是会变的。

所以,冯唐讲做人要“成佛”,看淡这些因果,多去接受和理解,避免生成执念和抱怨。如果不能在做人上看开这些,那就会像小说中的角色一样,即使身负绝世武功,家世显赫,依旧会受苦,为世事浮沉所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

这也是我们成事的“心法”——做事时要成事,而做人时要“成佛”。换句话说,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生活不止“活着”,更有美好的情趣

说完了人性欲望和做人做事,下面,我们来说说最后一个话题:回到生活。对多数人来说,日复一日的生活,总会显得有些单调,乏味。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呢?

余华的小说《活着》给出了一个答案: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他的这本小说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塑造了一个特别的主角福贵,可谓是一个人倒霉了一辈子。

富贵本是家有百亩良田的阔少,取了美丽贤惠的媳妇。谁知因为自己吃喝嫖赌,气死老爹,败光了家产,从此和苦难悲痛如影随形。他先是被莫名其妙抓了壮丁,一去千里,被卷进了惨烈的战争;等到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回来,女儿因为高烧成了聋哑人,老母亲也撒手人寰。

后来福贵一家艰难地熬过了大饥荒,儿子却因为献血救县长的夫人,被过量抽血死在医院,聋哑的女儿好不容易嫁了丈夫,却因为难产死在了病床上。接着积劳成疾的媳妇也离开了他,女婿也在工地上出了意外。就连唯一的孙子,都因为吃多了煮豆子被撑死。故事的最后,富贵只身一人,陪在身边的,只有一头年迈的老牛相依为命。

这一部十余万字的小说,书写了十几个人的死亡,堪称中国文学少见的催泪弹。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点出了生命的本质:人对生活,永远是被动的。冯唐很欣赏《活着》的内核,喜欢它描述的人,那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这也是很多人面对生活的心态。

但是他并不同意余华的观点: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他认为,人即使过得艰难困苦,可以为生活做一点妥协,但还是应该有一些原则和风骨。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物质相对丰富的社会。很多人过得焦虑,过得没有幸福感,不是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而是他对生活的感知不够,对生活体验不足;这才产生我们前面说的枯燥、无聊的心灵状态。

在冯唐看来,生活启示充满个人的意趣,比如清朝作家沈复写的《浮生六记》。这本书记载了那个年代,两个有点“奇葩”的人的生活。其中一个是作者沈复,他生逢盛世,又在江南富庶之地,家境也不错。按道理来说,他正应该认真读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他偏不走寻常路,从未参加科举,只是当过一些大官的幕僚,平常靠卖画维持生计,也做一些小生意。沈复平日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和玩,品各地美食,游历四方。

按道理来说,这样一个人,是不太可能受到女性的青睐的,但世事无绝对,沈复的妻子陈芸就是一个例外。陈芸看丈夫不务正业,不但不阻止,还经常帮他筹划。他们夫妻越过越穷,也养不起孩子,却走南闯北,去过琉球,看过钓鱼岛,一辈子走过别人几辈子的路。可惜陈芸身体不好,早先一步离世,沈复一个人又流浪了很久。

相传《浮生六记》有6本,但流传下来的只有4本。这第一卷叫《闺房记乐》,记叙了沈复和陈芸寄居沧浪亭畔,不理世俗。每当花前月上,夫妻对和吟诗,菜不好吃就喝酒;酒不好喝,就多喝,总能喝好。所以,两人一直能找到快乐,过着那种闲情雅区的生活。

第二卷《闲情记趣》。沈复和陈芸生活在穷困之中,还能流连忘返于文艺乐事之间,玩花、玩虫、玩鱼,凭着一颗玩耍之心,在生活的任何一处,都能玩出趣味。

第三卷《坎坷记愁》,则是讲述沈复和陈芸天性浪漫,又不做正事,结果不容于他们的封建大家庭,两次遭放逐,也就是从家里被赶出来。可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改变生活状态,即使漂泊无依,穷困潦倒,也都随着性情。后来陈芸去世,他们的儿子也离世,沈复一人依旧四处流浪。

第四卷《浪游记快》,记叙了沈复遍历风景名胜,记下各地的美丽风光,还有当时各地的风土人情。从他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很好看到在那个太平盛世,江南、广东一带的生活风貌。

在书中,沈复的文风非常真诚,他说自己写作最重要的原则:“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就是他自己看到的,做的,不加粉饰的真情实感,这让他的书读起来很接地气。沈复13岁的时候,跟母亲回娘家,看到陈芸,看到她写的字、诗,觉得这女生有意思。他一方面怕这个女生因为太有意思,可能福分不大;另一方面心里还是喜欢,心里放不下。于是他就跟母亲说:如果您想帮我挑个媳妇,我就要她了。后面母亲还真得答应了他,帮他和陈芸做媒,这才有了两人的姻缘。

在两人结婚以后,他们特别能苦中作乐。夏天荷花初开的时候,晚上花苞会合上。于是陈芸就用一小撮茶叶,放到荷花的花心,晚上花苞一合,等到白天打开,再用天然泉水去泡,他们发现这个茶叶的味道变得非常香甜。

所以,通过上面的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浮生六记》里面这对夫妻,最大的特点就是“玩”,性格也很真诚,能在平常的生活里找乐趣。

如果以世俗标准来评价,他们不务正业;可是在任何时候,他们都能拿出享受生活,寻找乐趣的心态,这一点就值得后人们学习。我们常说“花钱容易赚钱难”,因为花钱往往很快乐,而赚钱的过程有点痛苦;但更难的,其实是不花钱也能享受,也能快乐。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也能有一颗享受生活的心。关心生活,认真生活,哪怕赚的不多,也能找到自己的“清风明月”。就像现在的人,总是强调一个词叫“财务自由”,好像一定要赚很多钱。

但冯唐认为,所谓“财务自由”不是一定要赚多少,而是量入为出,过上自己能接受的生活水平,降低自己的欲望,增加自己的收入,让支出和收入能够达到某种平衡。因为真正的生活,从来不是只有金钱,它也有感情,有吃,有乐,而这些就在我们身边。

所以,对于成事的关键,冯唐把它总结为六个字,那就是:先拿起,再放下。

拿起,意味着我们要承认人性,正确对待自己的欲望,去做事、成事,让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

放下,意味着我们在不做事时,要懂得关心生活,懂得包容理解他人,能够客观看待不同的生活方式。现在有的人喜欢说“躺平”,说自己事实上看开了,放下了。其实,这只是一种逃避,都没有做事、成事,没有拿起,又何来放下呢?

此外,还有一类人会在“拿起”与“放下”之间犹豫,觉得自己如果太过市侩,会丧失生活的乐趣;而太过轻松,又会缺少远大的志向,这些都是“思虑过多,反累己身”的表现。

事实上,成事的逻辑并不难。如果一个人逃避人性,就去面对;欲望满身,就去平衡;能力不足,就去事上磨炼;贪图安逸,就去赚钱。这就是活得明白,值得修行的人生。拿得起,放得下,才能了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