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千禧年的21新世纪,扶风县新城区的拔地而起与七星休闲河湿地公园的翩翩落成。无疑,大大地提升凝聚了46万扶风子弟的家乡自豪感。特别近几年来,七星河两岸流域的各个村组乡党,总是在聊天时,争辩道:“自己的村庄,才是离七星河最近的村庄。”

其实,众所周知在陕西扶风县境内有两条河,一条为七星河自南向北,一条为湋水河,自西向东。这七星河发源于扶风北部乔山南麓的法门镇刘家村,全长 22.7公里,流域面积 176.2平方公里。

扶风村名字的来历(扶风县峪村与白家窑村名的由来)(1)

北宋时期的大学士苏东坡在走马上任去凤翔府为官之时,途经扶风县城站在飞凤山上向远处瞭望,见扶风县城南山势起伏,七星河与湋河两水汇聚蜿蜒飞凤山下,一时雅兴从心起,提笔便写道:“远望若可爱,朱栏碧瓦沟;聊为一驻足,且慰百回首;水落见山谷,尘高昏市楼;临风莫长啸,遗响浩难收”的诗句。

七星河由北向南全长22.7公里,其沿河村庄不计其数。当真要说那个村庄临水靠岸最近,恐怕,谁也不好说。要说那个村庄接壤毗邻七星河湿地公园,我觉得可能非白家窑与峪村两个村庄莫属。白家窑这个村庄在扶风县城周围基本是人人皆知,因为七星河有一别名唤作:“白家窑水库”至今为止,仍然有许多乡党这么称呼。其实,这白家窑小村在行政划分上还是归属峪村村委会下辖的一个村小组。对于白家窑与峪村的村名由来,历代文献均有模糊的记载,不过有个围绕它们的传说,却在当地被人一直祖祖辈辈津津乐道着。

相传;公元541年,恰逢西魏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杨忠之妻吕氏在冯翊般若寺产下一男婴。据说,当时紫气充庭,天象大显龙腾瑞迹。《隋书》记载,当时有一位得道仙姑对吕氏说道:“此麟孩乃上天所赐不比凡人,将来可为天下之主,不过十八岁之前务必需去长安城以西寻得一古刹拜佛还愿,日后定是化身为龙,贵为千古一帝。”

吕氏欣喜,急忙追问道:“长安城以西寺庙无数,那座名刹可有化龙之缘?”

“长安以西有一关中塔庙始祖法门小寺,始建东汉明帝十一年,孩童正当十八岁时,记得要务必前往拜佛还愿……”那得道仙姑临走时,还特意嘱咐了一句。

扶风村名字的来历(扶风县峪村与白家窑村名的由来)(2)

西江泊远帆,寒山逐高景。似水流年天地过客匆匆,十八年弹指一挥间。 这日,已是落日满秋山,晚霞红如血。眼看夜幕降临,忽然,扶风县城北门外人喧马嘶,声响咚咚,十几个英武的俊气汉子扬鞭催马急慌慌地进了扶风县城。为首的汉子方脸圆眼,浓浓的眉宇间透着一股非凡的贵人之气。此人不是别人,此人正是后世所熟悉敬仰的隋文帝杨坚。

一行十几人风驰电掣地从县城青石街巷上闪过,寻得一家歇息的客栈吃喝一顿后便都沉睡歇息去了。唯有,杨坚一人兴致勃勃地牵出一匹通体一白,毫无半根杂毛的心爱神驹出北门沿河谷而上。其实,并非杨坚心有游览湖光山色的嗜好,只是他们一行人刚从北门进县城时,杨坚就发觉县城北边的河谷纵深广泛,交错无常,此地若有战事,此处可设精兵五千藏于东西两岸,一举可歼十万敌军。这么壮哉,独厚的地形、地势、地貌,作为带兵领军的他,当然要亲自去走走看看,心底好进一步的仔细测量盘算。

骑马刚驶出县城北门便是河谷入口处,杨坚双腿夹着马肚,端坐在马背之上。借着暮暮弱光四顾望去,此河谷白杨密密参天,柳枝垂如伞盖,泉潭相连结环,小溪潺潺清涧。东西两岸坡陡崖险,沟壑纵横,此景象绝非皇宫深苑的御花园可攀比。

正当杨坚在痴迷沉醉里欣赏赞誉美景时,心底早已忘却了自己是出来侦查河谷地形的。马蹄行至一泉潭跟前时,周边河草绿绿幽幽,嫩青茂盛。那通体白马再如何灵气神勇,终究还是一食草的马匹,一时贪嘴停驻脚步,伸长马脖吐出卷舌,居然也幸悠悠的嚼起河草来。馋意正盛,愈吃愈贪嘴一时往前又挪跨了一步,前蹄刚踩在淤泥处,不料“扑腾”一声,连同马背上的杨坚也带入了泉潭之中。马沉陷其中挣扎嘶鸣,杨坚也心急紧慌,二者愈动愈沉,杨坚静下心来也明白了,此河谷是一处湿地河谷,陷入此泉潭虽然不像沼泽地一样可以将人吞没,但是愈挣扎淤泥愈滑,愈是难以上来。

于是,杨坚安抚住白马坐骑正要放声寻呼之时。岸畔三丈开外迎面走来两个砍柴归来的年青汉子,两人均肤色黝黑,年约二十出头,肩挑两捆柴禾,一把利斧挂在腰间,脚蹬草带木屐,一袭粗布为衣,一看就是老实厚道的乡下砍柴人。 此二位汉子一人姓袁,一人姓,杨。二者均为世交,还同娶王氏姐妹闺秀兼得挑担关系。姓杨的汉子眼尖神快,见状有一人乘马陷入泉潭里动弹不得,急忙惊呼出一句:“姐夫快看,有一小兄弟落陷泉潭淤泥处……”

扶风村名字的来历(扶风县峪村与白家窑村名的由来)(3)

​“啊!快,快,快救人出来……”那姓袁的汉子,被提醒了一下也闻声惊讶道。一对兄弟,急急忙忙跑到跟前伸手施援,硬拉强拽均无济于事。这也难怪,沉陷湿地淤泥之中,重力,下坠力,阻力等等因素,绝非两个厚道的农家砍柴人可以人力救之。

两位汉子憋足劲折腾了半天,杨坚看的尤为感动,于是劝说道:“二位大哥莫再大动干戈,速去县城北门美阳客栈,唤我同伴前来救援便可……”

那袁姓汉子插话道:“哎!小兄弟不知,我二人不敢远去,此河谷夜间豺狼成群,虎豹出没,即使拼了我二人性命也要就救你脱离泥坳,年青人前程似锦,大好年华无限。”

突然,那姓杨汉子心生一计。对着袁姓汉子商议道:“姐夫,我们不如砍下几棵大树来,铺入淤泥里做为支撑的垫脚石……”

“对,对,此言甚妙!”杨坚与袁姓汉子,齐声赞许道。

刻不容缓,两位汉子立刻取出腰间利斧斧起斧落半盏茶功夫不到,已经砍伐倒五六棵如象腿般粗的大柳树。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将其一一抬挪插放到那淤泥泉潭里。五六棵粗大的树干并排放列,形如木筏木桥足足将近两米宽,杨坚见时机成熟“吁、吁”吆喝了两声,那白马果然非比寻常,前蹄刚搭踩上树干后腿就一蹴,载着杨坚凌空一跃就奔上了岸。

两位汉子看的不可思议,心底均惊呼道:“哎呀!果然是英雄配神驹,此一跃胜过说书先生所讲的三国时期孙权“马跃断桥”的那一节。”

上了岸的杨坚急忙向两位汉子就地一跪,开口言道:“两位大哥舍命救危,其心坦坦荡荡,请受小弟一拜……”

那两位汉子连忙上前掺扶起杨坚,姓杨的汉子回应道:“小兄弟快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兄弟俩平日里就是在河谷里砍柴为生,路遇小兄弟身陷淤泥泉潭,岂有不救之理?”

“就是,莫说身陷淤泥泉潭,就是遇上虎豹豺狼我们兄弟俩也敢斗上一斗。”袁姓汉子手握着利斧晃了晃,慷慨地接说了一句。

“乡村汉子居然也是这般心胸气度,扶风人真乃义士也。”杨坚在心里,由衷钦佩的赞许了一句。临别时,杨坚三番五次追问袁姓汉子的高姓大名,袁姓汉子总推却不愿说明。

二人婆婆妈妈,看得那杨姓汉子火急火燎。于是,心直口快地插说了一句:“我姐夫姓袁,我姓杨,我二人家舍相隔不远,均在临谷的西岸高岗之上。”

“小弟铭记于心,明日还赶着去县城正北法门寺拜佛还愿不敢延误,来日必当报答二位兄长打救之恩。”说罢,杨坚便喝马返去了。

风云起伏又过了二十二载春秋,时逢公元581年,这年杨坚立国大隋,史称;“隋文帝”。而那两位汉子依旧在河谷里砍柴为生,蹉跎岁月不饶人当年的两个壮实汉子,如今已是一对白发苍首的老翁了。兄弟俩总是感叹道,他们生于南北朝乱世,经历王侯割据对立,饱受战乱之苦,不曾想晚年却见得了这太平宁日。其实他们那里想的到,当年在这个河谷里他们所打救的那位小兄弟,便是开创今天这太平宁日的主。

春去春又来,又过了八年,正是公元589年。这一年,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国。刚刚将一个分裂已久的天下四海归一,九州并统,便迫不及待地给陕西风翔府拍下了一道加急绝密诏书。

这天风和日丽,瑞光熠熠,千株荷花池塘开,万里蓝天舒白云。凤翔府大人秦元清正陪着即将临盆的夫人刘氏游历凤翔东湖。突然,文囊近臣跑来禀报道:“龙庭快马传来紧急诏书,说是陛下早年去往法门寺拜佛还愿,路过其扶风县七星河谷,有两个汉子一人姓袁,一人姓杨,二人曾解天子之围,有恩于圣上,万岁谕旨务必寻到此二位恩人……”

听闻当今吾皇拍下急诏,秦元清不敢怠慢,匆忙离开东湖在退思堂召来几位下属商议。秦元清言道:“应该立刻启程,快马驶向扶风县七星河西岸寻人……”

“不可鲁莽行事,陛下感恩之意满满,交情绝非一般简单,再者天子轶事为臣者不能随便妄加猜测。如果,兴师动众惊吓了救驾之人,龙颜一怒尔等百死难以赎罪……”说话者,正是秦元清的心腹良士罗云昭,人称;西府第一文囊。

诸位文参谋士也包括秦元清本人,均是听得后背渗汗,如履薄冰。毕竟,他们踏上仕途进入官场,言行举止也不是头一两年的愣头青了。

次日秦元清与良士罗云昭退了官服,身着便衣亲自跑来扶风县七星河西岸寻找打听那袁,杨二人。经过四五天苦苦寻觅,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那河谷里寻见了袁,杨二人。经过一阵核实交谈,风翔府来的两位大人便诚惶诚恐,惊喜地磕头跪拜。

扶风村名字的来历(扶风县峪村与白家窑村名的由来)(4)

此刻,两位老翁才隐隐约约明白,自己年青时所打救的那个相貌堂堂,英武神采的小兄弟正是当今皇帝陛下。吓得两位老翁哆哆嗦嗦,不敢多说一句有关天子遇困是我们上前解围的话,那西府第一文囊罗云昭,果然,才华横溢,妙笔生花。他听了往事经过后与秦元清一商议,结果回禀万岁的诏书里是这样写道:“相闻,公元559年,己卯年(兔年)前朝北周武成元年,吾皇游历四海,信步七星河畔河谷蜿蜒之峪地,正在赏景观月之际,迎面走来两位识天象的高士,走近陛下身旁之时见傍晚夜空有一黄龙飞跃,故而,齐齐拜驾,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

隋文帝看罢,当即在朝堂龙颜大怒,扬言非要拧下风翔府官员脑袋。唐国公李渊上前劝说道:“陛下已非昔日少年隋国公,何人还敢私下传说陛下早年轶事,我看凤翔府官员也是情非得己。”

隋文帝听言,面色才有所好转。唐国公李渊见状,又继续恭维地说道:“陛下感念故恩,实乃秉性纯善所致,当今不能把往事全盘托出,言表致谢,但是可以重赐厚封……”

“那依照唐国公之意,该当如何留其大节封赏?”隋文帝心起愉悦,急忙追问道。

“那凤翔府回文说到在河谷蜿蜒的峪地处,有两位识天象的高士拜驾。陛下可赐封那杨姓高士故里村庄为;峪村,那袁老故里村庄为;拜驾窑。这样一来过往义举勇意也在其中,今天陛下感恩之情更是坦然,两位老太公自然明白,天下人何人不赞许吾皇颇具仁、义、礼智,信。”

扶风村名字的来历(扶风县峪村与白家窑村名的由来)(5)

隋文帝听着,提声朗朗一笑,急忙夸赞道;“好好好,甚是好!再赐封袁杨两位老太公“双英候”身为各自族氏鼻祖,世代永受一族后人敬仰跪拜。

几年后,袁杨两位老太公相继驾鹤西游,凤翔府各地官员依次赶来吊唁奔丧。几十名匠工能手也在七星河西岸高岗上雕梁画柱,飞檐斗拱得修建了双英祠。祠堂坐西北上方,门帘俯瞰东南方向,祠门前又开凿九十八个大青石阶梯云台,称谓;官坡,以便后世族人香火不断。

滚滚浩瀚历史无垠,留下的传说总是震撼心神。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寻觅考证那段脍炙人口的绝伦传闻故事,也不知该从那里探寻,拜驾窑在何时起,已被后世人传成了白家窑。

袁杨双英的真实名讳,更是在滔滔历史大河里成了一个千古未解之谜。从古到今,唯一没变的还是那城西高岗上,袁杨两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后世族人子嗣在坚守着故里家园。

【作者简介】

无尘,原名:陈伟。陕西宝鸡扶风人,作品散见于:《百舸文苑》、《扶风人文》、《今日头条~作家那些事》、《陕西扶风作家》、《当代文摘》、《扶风圈子》、《陇上芳草地》、《池中拙语》、《西府名人》、《茶余饱饭》、《聚焦扶风》、《搜狐网》、《秦岭天地》、《腾讯网》、《陕西文化网》、等文刊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