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作者:周濂

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希腊哲学三杰苏格拉底)(1)

​ 苏格拉底:灵魂的助产士

苏格拉底虽然相貌丑陋,不修边幅,但他却是雅典城邦中最璀璨夺目的人物之一。他壮年时代经历了雅典民主最辉煌的时刻,后半身则亲历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见证了雅典民主制的盛极而衰。

苏格拉底和我国先哲孔子一样,是述而不作的哲人,关于他的生平语录,大多是由别人记载,主要存在于学生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苏格拉底和泰勒斯等哲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不关心天上的事,更关心人间的事务,他把哲学引向了日常主题,探讨什么是善与恶,把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人。

在历时长达27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的政治秩序陷入混乱,传统道德以惊人的速度分崩离析,苏格拉底试图从伦理问题入手,重建雅典人的道德和秩序,他说自己是一只牛虻,他的使命就是时不时叮一叮雅典这匹骏马,让它重新焕发精神。他游走在雅典街道上,积极的辩论和演讲,他提醒人们:“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

苏格拉底的谈话方式别具一格,被称为“灵魂助产术”,今天的哲学教授经常是一个人站在讲台上独白,但苏格拉底不喜欢独白,他喜欢跟人聊天,并认为一切的真理其实早就在人心中,他只是帮我们回忆,他并不会直接给人答案,而是会以退为进,先以无知的姿态引导别人给出观点,再通过不停的提问和反问,让人反思自己的回答是否有例外,是否有错误。这种方法叫“反诘法”,它分为四个步骤:反讥,归纳,诱导,最后给出定义。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当时雅典政局动荡,元气大伤,雅典人想要清算失败原因,寻找罪魁祸首,开始抓特务找敌人,最后把目光聚集在苏格拉底身上。

很多被他苏格拉底反讽过的人怀恨在心,将他冠以败坏青年和不敬神的罪名,他的好朋友克里同认为他是冤枉的,买通了狱卒想帮苏格拉底越狱,但却他被拒绝了,他说死亡是人生唯一确定的事,而灵魂则是不朽的。

最后,苏格拉底告诉他的朋友和学生:“时候已到,我去死,你们去活,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知道。”最终,苏格拉底在喝下毒酒的那一刻,他实现了灵魂的不朽。

柏拉图:哲人王与理想国

那么,既然说到了苏格拉底,就要提到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第二个哲学巨人——柏拉图。

柏拉图出生于公元前427年,这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四年。和老师苏格拉底不同,柏拉图出身贵族,相貌英俊,他在苏格拉底身边待了8年,却用一辈子的时间来记叙苏格拉底的对话。

苏格拉底的死,让柏拉图对雅典民主制心灰意冷,他离开雅典四处游历,12年后才回到故国,并且形成了他最核心的政治判断:“社会或个人找到正义的唯一希望在真正的哲学,除非真正的哲学家掌握政治权力,否则人类永无宁日。”

带着培养“哲人王”的理想,柏拉图开始了他的实践,他三次前往叙拉古,试图辅佐国王成为哲人,但最终却落得囚禁收场。同时,柏拉图还在雅典办了一所学校,专门培养哲学家,他认为哲学家必须具备以下的天赋:“记性良好,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

这些“哲人王”的种子选手们,要在30岁之前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30到35岁,开始学习辩证法,学成之后就要开始指挥战争和执行公务,在实际生活中接受考验,到50岁时,成功完成考验的人将被要求去看“善本身”,把善的理念作为原型,来管理城邦、公民以及自己,只有到这时,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哲人王。

柏拉图深信,只有哲学家成为真正的护卫者,才有可能建立起“美的城邦”,在这样的城邦里,人们各司其职,护卫者智慧,武士勇敢,生意人节制而诚信,这样的城邦就是“理想国”,就是正义的美德在人间的实现。

虽然在今天看来,柏拉图的设想多少带着一些乌托邦的色彩,过于理想化,但在那个时代,他为此做出的论述和实践,启发了后世很多哲学家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他与柏拉图的关系,并不像柏拉图与苏格拉底那样相爱,而更接近“相杀”,亚里士多德出生于马其顿,17岁时慕名来到雅典学园求学,因为天资聪颖又博览全书,所以被称为“学园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在柏拉图身边求学20年,柏拉图去世之后,他回到马其顿,用毕生所学教出了一位震动世界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亚历山大登基之后,亚里士多德又重返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克里昂学园,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研究领域涵盖了逻辑学、形而上学、自然科学、伦理学和美学,毫不夸张的说,今天大学校园里的所有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亚里士多德的传人。

亚里士多德并不赞成老师的很多想法,经常在文章中批评柏拉图。两人最大的分别在于,柏拉图更在乎形而上的永恒不变的存在,他把数学作为哲学思考的原型,而亚里士多德更在乎从实证中获得知识,他的思考原型是生物学。在名画《雅典学派》中,我们看到最中心的两个人物,便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以手指天,亚里士多德以手指地,二人边走边激烈辩论着,这正是师徒二人关系的写照。

亚里士多德曾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学习的目的不是重复和模仿,而是创新和超越,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不愧为柏拉图最出色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