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智者乐于水仁者乐于山什么意思?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智者乐于水仁者乐于山什么意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智者乐于水仁者乐于山什么意思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刚柔”其实也是道家“阴阳”二元论的一种表现形式,“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并且是有周期性互相转换的趋势的,当事物运行到“至刚至阳”的极限之后,接下来就只能是往“至阴至柔”运动,这也是老子一直秉持的“道”的观点,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及和强调。在老子看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物壮则老,这是万物的规律,强大也就意味着已经在走向衰弱了。表面强大,则不能长久,而柔弱虽然表面上没有力量,但是坚韧不拔,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所以《道德经》才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因为“生命”在宇宙这个几百亿年的大周期当中处在了“阴柔”的这一面上,所以道家“贵柔”,强调“守柔曰强”。

这里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是圣人体“道”而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诚如《五十七章》所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比如,在生活中,现在很多人教孩子,孩子跌倒在地,并不去搀扶,尤其犹太人,绝不搀扶。这是老子的无为之道,一定要等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样孩子自己将来才会站起来。

本章的哲学意涵:上一章借用《易经》“乾”卦阐述了“道”的至阳之情形。本章,则借用“坤”卦的义理来阐述“道”的至柔之性,所谓“至柔”就是承载而不主动作为。“道”的基本特性是:“无为之有益”,亦即,对于万物,并不主动作为,而只是承载。“无为”、“不言”,都是有效地承载,而“有为”、“有言”都是不当的主动作为。“无言”胜于那些主动的教导,“无为”胜于那些目的性极强的主动作为。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行为者都在作“有言之教,有为之为”。社会系统的统治过程中,社会群体行为也存在那种至坚难摧的东西,对于这些持久形成的东西,通过强制性的发号施令是无法改变的,只有寻求那种“至柔”的机制,才能够使之潜移默化。只有那种“至柔”的机制,通过“不言而教”的方式才能够有效地统治之(承载之)。

至柔之道,可以观水。《论语》里,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为什么智者乐于见水呢?孔子说,水拥有一切生命的物体而出乎于自然,就像人的美德一样。水流向低处,蜿蜒曲直,却有一定的方向,豪情正义,勇往直前,汹涌澎湃,没有止境。所以人们开掘堤坝使之流淌,它就会一泻千里,即使水跌入万丈深渊的山谷,它也毫不畏惧。水无所不达,万物出入于它而变得新鲜洁净,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

自古以来,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画家都钟情于山水。为什么他们要如此专注于画山画水?因为他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山和水蕴含的深刻哲理。山是独立无畏的,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的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私利、为五斗米向别人折腰屈膝。山稳重,并且懂得自持,山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高尚情操。画家画水,他就是要体现水一样的灵性,以及圆融通透、上善大度的智者气度,要体现山水相依,体现仁和智不可偏废。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就没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忍让,有容乃大,水的特性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

是以,我们抱道为天下式,摧刚为柔,随心而动,随愿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