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学帝王将相(地低成海人低成王)(1)

治世读刘秀三部曲

刘秀大概没有想过他有一天能当上皇帝。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身上的皇家血脉已经很稀薄了,到他父亲刘钦的时候只是一个县的县长,这在当时社会上差不多已经算是寒门了。雪上加霜的是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还好叔父刘良把他全家接到萧县供养。

刘秀的母亲樊娴都是南阳郡大地主兼大商人樊重的女儿,刘秀身上继承了樊家擅长种田的优点,他在跟随叔父的日子里一边读书,一边拾掇庄稼,直到公元14年,19岁的刘秀到京城太学读书才停止了他的庄稼大业。

看见皇帝的出巡,刘邦感叹的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而刘秀没有这么大的雄心壮志,他所能感叹的也就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执金吾,大概相当京城公安局局长,阴丽华是他在姐夫邓晨家遇见的邻家小妹。)

人性学帝王将相(地低成海人低成王)(2)

刘秀迎娶阴丽华

随着王莽新政的推进,刘秀想要在京城读书的可能性是没有了,只好打包回家种地经商,小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只可惜有时候是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新政的推进,动乱的地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具体到某一块土地都是有主人的。新政的推行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而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的利益史,怎样看待利益、追求利益、安排利益,对具体的人而言,决定了他在历史上的定位;对具体的政权而言,决定了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赢得老百姓,决定了它能够走多远。

公元17年,王匡、王凤在绿林山(今湖北当阳)率领数百饥民起义,后称绿林军。公元18年,琅琊郡莒县人樊崇聚众百人起义,后称赤眉军。至此,拉开了天下反对王莽新朝的大幕。

公元22年,刘秀跟随大哥刘縯在舂陵起事,很快他们就在攻打小长安时遭遇失败,叔父刘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刘秀的二哥刘仲、二姐刘元母女四人都在这场战争中命丧黄泉。

迫于形势,舂陵子弟开始联合其它的起义军,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却有不同的追求,其他起义军想要的是在乱世中生存生活,舂陵子弟想要的是复兴汉室。这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公元23年2月,以绿林军为首的联军推举刘玄登基,号称“更始皇帝”,王匡、王凤等绿林军首领控制了联军,刘縯、刘秀及其追随者遭到排挤,随着战争的推进,刘縯的武力、刘秀的智慧在军中声名鹊起,这更让他们遭到猜忌。

公元23年6月,新朝大司徒王邑、大司空王旬征发各郡兵伍,号称百万,会于洛阳者42万人。此时刘縯正在率联军主力攻打新朝宛城,新朝大军救援宛城并要消灭联军主力于宛城之地,大军途经小城昆阳时,大军统帅王邑下令围攻昆阳,时昆阳守军约万人,刘秀率13骑外出带回3000士兵驰援,胜!(这就是那场传说中的位面之子和穿越人士的战争。)

人性学帝王将相(地低成海人低成王)(3)

刘秀帅援军驰援昆阳

这场战争的胜利基本动摇了新朝的统治,各地豪强开始诛杀新朝地方官,改用汉年号,服从更始帝政令。同时,这场战争也导致联军内部将领之间的矛盾激化,刘秀被迫离开政权中心后回家迎娶了阴丽华,在刘秀离开后兄长刘縯阴谋被杀。

刘秀明白,任何愤怒都是无能的表现,既不能帮他报仇,更不能帮他实现理想施展才华。他只能等待,他需要只是一个机会。

公元23年9月,起义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亡,新朝灭亡。公元24年2月,更始朝决定由洛阳迁都长安。刘秀被派出长安到河北平乱,公元24年3月,刘秀在河北真定与真定王刘扬侄女郭圣通举行婚礼,与刘扬、郭氏两家结成联盟,从此,开始了刘秀征战天下、平定天下的新征程。

起义军进入长安,是他们最辉煌的时候,也是他们衰败的开始。在战争中很多问题都被战争所掩蔽,随着新朝的灭亡,如何建设好朝廷的问题就出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候很多矛盾就开始激发出来,作为农民出身的起义军,他们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都存在太多问题:

一是没有明确的、长远的、能够凝聚人心的奋斗目标,这是一支不知道明天要干什么的队伍。

二是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培养选人、用人的干部队伍,部分起义首领除了打仗凶狠,缺少其它才能。

三是没有抓过作风建设,军政干部为所欲为,人的情绪就像干柴,有点火星就能燃起来,大多起义军的将士行为就像脱缰野马,找点理由就会狂奔。

战争是人类最残酷的游戏,这个游戏集中了人类最多的智慧、资源,还有时间,所制造的灾难也超出了人类其他活动,懂得战争真谛并能运用自如的,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人。

显然,起义军的将领都不具备这样的智慧,他们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由于对利益的分配不满,很快淮阳王张卬、穰王廖湛、随王胡殷发动叛乱,更始朝内部开始混乱起来。

当历史和社会把一个人推上他根本不能胜任的位置时,危机的种子也同时种下,个人悲剧和社会悲剧也由此发酵。刘玄只是被推出的傀儡皇帝,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是他的悲哀,当繁华散尽,留在地上的只剩一片垃圾。

公元25年6月,赤眉军通过抓阄选了15岁的刘盆子当皇帝,9月进入长安,更始帝刘玄逃到高陵。

人性学帝王将相(地低成海人低成王)(4)

战争总是残忍的

公元25年6月22日,刘秀在鄗南五成陌登基称帝,年号建武,改鄗为高邑,做临时都城。10月,刘秀进洛阳,并发布了称帝后第一次面向全国的政策性文件:“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朕甚愍之。今封更始为淮阳王。吏人敢有贼害者,罪同大逆。”

公元25年12月,更始帝刘玄死亡,刘玄原配妻子和三个儿子到洛阳投奔刘秀。

刘秀开始为建立统一的政权国家做准备:

一是称帝,代表了天下民心所向。

二是定都,代表了政权的中心、国家的中心、万人朝贺的中心。

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和部队的军官体系。为政之道,在于得人;得人之道,在于其心。英雄归心,何忧天下?

四是宣传,如何用人是在向天下宣布政策导向和用人导向,同时纪律建设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

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在打仗的同时展开政治攻略。刘秀一面派遣冯异挂帅攻打在长安称帝的赤眉军,派遣吴汉挂帅攻打在睢阳称帝的刘永,同时派遣来歙劝降西周的隗嚣。刘秀对于重点培养对象高度信任,放手使用;对于重点统战对象充分尊重,绝不放权。

公元26年,刘秀定都洛阳,立郭圣通为东汉王朝第一位皇后,同时立大儿子刘彊为太子。

面对逐渐平定的天下,刘秀开始整治吏治,因为他明白:中央政府勤政廉政的水平关系到国家兴旺;而地方吏治的好坏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大凡搞得老百姓很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地方,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二是干部。

刘秀开始恢复和完善自上而下的监察制度,并大胆使用干吏从事监察工作,发现违法违纪问题无论是谁都要一视同仁地严肃追究,不允许享有法外特权。

随着战争的结束,和平的到来,很多长期纵横疆场的功臣开始交出权力,退出岗位,刘秀对于曾经一起打天下,建立过丰功伟绩的武将一方面是高高举起,封侯加爵,赏赐钱财;另一方面是轻轻拿下,收走军权。同时,开始提拔重用一批知识分子和学者型干部治理国家。

人性学帝王将相(地低成海人低成王)(5)

百姓需要能够安居乐业的和平

公元41年10月,刘秀下达诏书,历数郭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圣通晋封皇后。公元43年6月,刘秀下诏:更换太子,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里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郭圣通虽然被废,但并没有被打入冷宫,刘秀将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同时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后刘辅改封为沛王,郭圣通为沛王太后,跟随儿子到了沛国国都相县,终老于此。

在历史上,皇后被废,太子被废,还能有此待遇的应该也只有刘秀一朝了。

“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刘秀超额完成了他的人生理想,在他铁马兵戈、征战天下的一生中,在他平定天下、治国安邦的一生中,思想上坚持爱民安民、以人为本,行动上做到文攻武略,雄主天下。

南怀瑾评价: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毛泽东同志评价:人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在家读书,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刘秀是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