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扮演诸葛亮最好(湖北大四学生饰演中年诸葛亮形神兼备)(1)

坐在船上运筹帷幄的诸葛亮

谁扮演诸葛亮最好(湖北大四学生饰演中年诸葛亮形神兼备)(2)

22岁的余家良在台上扮演中年诸葛亮形神兼备

【缘起】

大导演相中大三男生

去年,实景话剧《草庐·诸葛亮》筹备时,剧组就决定在位于古隆中的湖北文理学院招募一批学生演员,看看能不能碰到出彩或适合某些角色的“苗子”。

余家良是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里经常搞播音、主持的他对“声”的门道驾轻就熟,当时正在准备第五届全省高校普通话大赛。“我没去应试,一是觉得在学校招学生演员的剧组不那么靠谱;二是正在准备普通话比赛,没时间。”余家良说。“你去试试吧,那个导演有点来头,太严了,去的人他没一个看得上……”去剧组面试后的学弟唐宇一番“怂恿”后,硬要拉着余家良去试试看,他们于是在正中午饭点儿找到了剧组。

导演、副导演、制片等一桌十来人正在午餐,就应付说,“你随便来点自己擅长的”。余家良说,那会儿他手里还拿着普通话大赛用的演讲稿,“他们叫我分别用二十多岁褪了稚气的、三十多岁风华正茂的、中年丧妻的、战争时期极具爱国情怀的感情诵读一遍”。

不想,在朗诵完后,连餐厅里的服务员和陌生食客们,都为他鼓起了掌。“有那么点儿意思。”导演等人也眼前一亮,之后让余家良看蜡烛(演员练习眼神的一种方法)。“你也许可以演个配角。”制片人对看完蜡烛的余家良说。对这句话,余家良没有放在心上,他很快启程去黄石参加普通话大赛了。

“比赛回来接到通知去排练,才知道剧组将主角诸葛亮留给了我。”余家良打趣地告诉记者:“知道自己是这部大剧的主演后我并不吃惊,也许导演看中的正是我反应慢、有点后知后觉吧。”

【故事】

慢生活中的慢“诸葛亮”

湖北文理学院里,大大小小的舞台上都曾出现过余家良主持的身影。“声音确实是我的优势。”余家良告诉记者,剧组在学校物色演员前夕,他曾背着吉他,怀揣200块钱,靠“街头艺术”——卖唱,去南方“云游”了一圈。他的第一站是长沙。由于没有赚够盘缠又举目无亲,他曾在一路公交车上睡了好几个来回。“长沙火车站里时不时传来的《东方红》,伴着微微的晚风,感觉很自由。”余家良说,他喜欢自己沉稳的性格,喜欢这样慢节奏地体验生活。

在《草庐·诸葛亮》试演前夕,余家良凭着扎实的播音功底,成了跟随导演去成都做“草庐剧”配音合成的唯一一个自己给自己配音的演员。对于演戏和录音棚配音,余家良都是“门外汉”,其中不乏酸甜苦辣。

一开始,录音都是当成朗诵在搞,语速稳、感情单一,而且录音棚里带着耳机,连自己的声音都很难听到,每天从上午11点一直搞到次日凌晨。“导演经常敲桌子捶板凳,‘你怎么屡教不改?’‘声音咋能这么稳?’‘再这样下去,你自己回去得了’……导演的这类训斥和失望,在那些日子里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余家良笑着强调,自己“反应比较慢”,每次挨了骂,过很长时间才反应过来。而这种“处变不惊”也许是余家良能胜任诸葛亮角色的优势。

经过导演长期“骂”“怨”地调教,余家良顺利完成了配音,还“越界”录制了本应请著名歌唱家谭晶演唱的该剧主题曲。

【对话】

平凡诸葛 平凡生活

记者:作为“外行演员”,你如何驾驭这个风云人物?

余家良:主要得感谢导演及剧组的老师对我的高要求,让我不要“惦记”荧幕上的经典诸葛亮形象,模仿永远无法超越。我跟朱导谈到剧本里的诸葛亮能意气风发地跟800年后的东坡学士谈论后人眼里的三国群雄,发现东坡的词里没有自己时,却舍不得那份虚名,最后还像个小孩一样被老婆三两句话才哄明白……导演说我理解得很好:别看诸葛孔明平时呼风唤雨似神,其实,作为一个人,他有真实的人性一面。导演让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演。通过反复地跟导演交流加上自己的感悟,我找到了感觉。

记者:谈谈你理解的诸葛亮?

余家良:他有作为军师时的运筹帷幄,作为丈夫丧妻时的孤独无助,身为丞相辅佐刘备时的鞠躬尽瘁,作为谋士三气周瑜的心怀叵测……他在剧里未出茅庐,已知大汉江山会覆灭、自己会客死五丈原,但仍义无反顾地出山投身三国大业,这是我最钦佩诸葛亮的地方。

记者:生活中多了个“诸葛亮”,有啥收获?

余家良:从很多专业的老师、导演和艺术前辈身上学到了对工作、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高标准的追求。即将大学毕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扰很多,而演诸葛亮让我对未来生活有了信心。

记者: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以后有何打算?

余家良:在演完诸葛亮之后,我更加理解和喜欢上了淡泊的生活。我还年轻,通过这次跟前辈们一起排练、演出,我看到了自己的稚嫩与不足。关于自己以后的生活,不管是专业素养、生活态度还是为人处世,都需更多历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