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和势是阴阳两面,如同硬币两面,不能分割,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孙子兵法思维模式讲解?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子兵法思维模式讲解(孙子兵法之虚实篇解读与应用)

孙子兵法思维模式讲解

形和势是阴阳两面,如同硬币两面,不能分割。

形是势的表,势是形的体。

形势结合,就是虚实。

山与水的结合才有势,山与水辅助才有效。单独运用水之形、山之势,太过于单调,容易被反制,必须虚实结合,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形成变幻化莫测的战术。

流动的水是形,水的流动是势,水流变成流水是虚实。

流动的水主体在于“水”,水流的主体是“流动”,流水和水流在于“虚实”。这样说,就显得有道,有幻化莫测的感觉了。

孙子兵法之《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互相贯通、三位一体、融通学习,这三篇讲的都是战争打响之后的战术,所以也称为“术三篇”。

战略与战术

庙算(谋三篇)决定了作战方向,作战谋略,作战资源。战争正式开始,战术(术三篇)便开始主导战争了。

武将率兵出营,正式进入战争之后,此时文臣武将并没闲着,而是继续探讨作战细节,布置各种战术。这时如何与战场上沟通,当时确实没有好的办法,就是专职的探马,也就是情报官。

虚实篇的封面

虚实篇的精髓在于虚实变化。

引用孙子兵法《虚实篇》精华具体解读。

孙子曰: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虚实思维

《虚实篇》从字数上看,虚实篇约等于形篇和势篇字数的总和。

从内涵上看,虚实篇相当于形和势的诠释结合。

从结构上看,《虚实篇》是《形篇》《势篇》融合,而“形、势、虚实”这三篇,类似于《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都是开篇说观点,中篇做诠释,尾篇做总结。但是,前三篇文字简洁精练,后三篇内容非常杂乱,乱到足以证明,兵法非一人所为。

形势、山水、虚实,还有后面提到的奇正、迂直、彼此,其原理一样,都是《易经》的阴阳思维,阴中有阳、阳中带阴、阴阳不可分割。只要理解其一,所有内容都可以理解。

整部兵法的阴阳思维,在本文中集中解读,其后不再提及。

虚实应用一:知彼知己

“彼此”这个词,先有“彼”后有“此”。今天所说的“知己知彼”,不要当口误或笔误,要当作思维结构来理解,先“知彼”而后“知己”。也就是先知道市场,再去了解自己的产品,这样就知道研发的方向是什么了。

既然我们买电器都不想看说明书,随手就放在盒子里边,然后随盒子扔掉。那么,我们在造产品时,说明书不要在纸上花太多心思,要做成电子版,用手机扫一扫观看,大势所趋。

虚实应用之二:出其不意

就是你方从容自如,用战术让对手疲于奔命。你的每一步战术,对手看的只是表面,无法了解内在,这就是出其不意的精髓。

战争前,释放小利,引诱敌人上钩。

行军时,你方先到,设计各种阻力让敌人不能按时到达。

驻军时,你驻军,让敌军不能安稳驻军。敌人休整好,就想法让他疲劳。敌人粮草充分,想办法消耗他的粮草。总之,打出一个出其不意来。

毛泽东同志将其提炼出十六字作战真言: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虚实应用之三:攻其不备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兵法这段原文,就是攻其不备的战术。就像水不知流向何方,就会陷入被动,行军百里就会疲累;知道水流向何方,行军千里也不至于疲累。行军,都在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进攻,都是在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防守,是攻向敌人的要害,使敌人不敢贸然进攻。

所以,进攻是最好的防守,防守是最好的进攻。

核心,主动创造不败条件,主动寻找胜敌条件。

虚实应用之四:迂直思维

之后的《军争篇》也提到迂直之法,原理与虚实相同,所以提前在本文一起来说,之后不再重复(文章写在后面会做一个提要和回顾)。

孙子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意思是,以迂回方式前进,对敌人施以小利进行诱惑,后发先至,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迂直之法,放在今天,例如在新产品发布上,并不是抢先发布,而是发布前提前放出一些小道消息诱惑对手,引发话题,然后正式在发布会上正式说明,这样既可以让用户提起兴趣,也可以让对手迷糊,尤其是防止山寨产品跟进。

还记得当年,苹果的产品一上市,深圳华强北就出现了。巴黎服装刚走秀,广州十三行就有样品出现,这是何等的速度。

迂直核心就在于,提前到达现场,获得先机。

虚实应用之四:奇正思维

整部《孙子兵法》,短短7400字,奇正变化的语句大约有300多句。例如,能战而示弱,要打装作退。攻近处装作攻远处,远袭装作近攻。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休整好就让他疲劳。

奇和正,虚和实,主动和被动,本来都是阴阳思维,相生相克,相互利用,相互转化,由此形成万千变化。但这二字如此简单的结构,争议却很大,所以放在文章最后。

先看历代兵法名家曾为“奇正”做出的注解。

孙膑说,形以应形为正,无形制形为奇。

曹操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

李卫公说,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

今天有人说,“奇”是准备一支军队,关键时刻杀出来,让对手防不胜防。

我的解读是有两种,第一种是按兵法原意来解读。“正”是常规性用兵,一般性规律。“奇”是非常规用兵,特殊性规律。所谓神招,所谓兵如九天之上,突如其来,同样是兵,因为方式不同,变成“奇兵”。如果进一步诠释,就是多准备一支军队,如同天兵而降。如果退兵是谋略,先退然后突然杀一个回马枪,原兵就变成奇兵。

第二种解释,奇的原意是“骑”,骑兵冲入步兵阵营,威力如同狼入羊群,所向披靡。冷兵器时代,奇兵不就是骑兵吗?如果马上套了战车,也是骑兵。

放在今天,不用过度解释,只需意会。

你认为的奇,只要对方不稀奇,一点也算不上“奇”。你准备的军队,只要被对手看穿,都是正招。所谓“神兵天降”,也会自投罗网。诸葛亮七擒孟获,其实孟获用的兵法,在其它人眼里都很奇,只是诸葛亮更胜多筹。

今天,过度花心思,谋奇招,只要被消费者识穿,都是自取毁灭。同样,如果要在文字上剑走偏锋的解读,都不是正道。

正奇是为奇,非奇是为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