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雨田笠翁

三伏天是小孩玩水的黄金季节,两年前我写过《在天河游泳》,记述了小时候在老家学游泳的事。有朋友告诉我,她看了这篇文章也想起了童年学游泳的趣事。这位朋友叫山泉(网名),是几十年前与我插队落户在同一个大队的女生。在我的印象中,当年在天河游泳都是男孩子,女生极少。山泉看上去文文静静,胆子一定很小,她怎么也会去玩水呢?

一句话民工的心酸 半汤往事当农民工(1)

其实,山泉不仅会游泳,中学时代还是女篮健将。这是去年聚会时我才听说的。想想也不奇怪,她不是巢城人,家住半汤干部疗养院(简称“干疗”)。干疗是省级疗养院,里面的医护人员和职工大都是省城来的,比较洋气开放。五六十年前,那里的女孩子学游泳,开风气之先,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山泉回忆说,她小时候,母亲也不让她学游泳,怕她淹死。她和小伙伴们只能偷偷跑到干疗游泳池自学。游完以后,还要顶着烈日把身上的衣服晒干才敢回家。后来,她们决定再带一套干衣服,游完以后,就在游泳池旁边的一个澡堂换好衣服回家。有一次女澡堂锁着门,只有男澡堂的门开着。几个女孩子看里面没人,就跑进去换衣服。不料,突然有个男士进来洗澡,发现几个小女孩在里面,吓得赶紧退出去。然后大声斥责她们:“这是男澡堂,你们怎么能跑到这里换衣服?!”几个小女孩故意装糊涂说:“我们是放牛的,又不识字,哪知道什么男澡堂女澡堂啊!”看来,不论男孩还是女孩,小时候都有顽劣的故事。

山泉的回忆使我想起五十多年前发生那游泳池边的往事。我对那一带很熟悉,因为1970年我在那里当过几个月的“农民工”。那游泳池的东北侧有一栋苏式红砖病房,是干疗的理疗科。理疗的类型有水疗、泥疗、藤疗几种。水疗最简单,人泡在大池子的温泉水里就行。藤疗是中草药疗法,用烧热的中药包热敷,驱散体内寒气。理疗科东边有个锅炉房,每天有中药师在那里烧火蒸煮中药包,周围弥漫着浓浓的中药味。泥疗就是把温泉里捞出的泥巴敷在身上,驱寒活血。这几种疗法对治疗关节炎、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

那年,生产队派村民世福带着我去理疗科帮着捞泥巴,生产队计工分。那泥巴是温泉泉眼旁的,跟农村冬天挖出的塘泥差不多,黝黑,粘稠,有点像橡皮泥,用熟了并不太粘身。其实,那些泥巴不要我们去挖,早有人挖好装在木桶(粪桶状的)里,浸泡在游泳池边那个澡堂西边的大水池里。水池建在泉眼上,热气咕嘟咕嘟往上冒。那一带是半汤温泉最好的泉眼,硫磺味很浓,温度最高。当年半汤公社的澡堂也建在那附近。记得从半汤街到汤山大队的那条公路边,稻田里也有一些冒着热气的泉眼,有的被挖成的泥坑。时常见到疗养院的一些病员在那里自陷泥潭,像牛“打汪”一样,浑身糊满泥巴,给自己“加餐”治疗。

一句话民工的心酸 半汤往事当农民工(2)

我和世福每天的工作任务是用板车去温泉水池里取泥。那水池有2-3米深,十几只装着泥巴的木桶就沉在水底。世福大我几岁,比我力大,做田出身,干活比我得法。干活时,他“唱主角”,我“当配角”。到了水池,他两脚分站在两块跳板上,用铁钩钩住装满泥巴的木桶往上拽,等拽到跳板上面,我赶紧用木杠子穿过木桶攀(pàn)子,让木桶担在跳板上。然后世福放下铁钩,我俩各抓住木杠子一头,齐心合力,把木桶抬出水池。一桶泥“连汤带水”足有百把斤重,我们接连捞六桶,再装上板车,用绳子绑好木桶,拖送到理疗科。从水池到理疗科大约有300米,一大半是石块铺的路,高低不平。沿着游泳池一段石头路很窄,比车轮宽不了多少。那澡堂东边是个上坡,上坡后就是九十度的急转弯。控制不好,就会翻车。世福在前面费力拉,我在后面推,同时护住木桶,防止滑脱。直到过了游泳池,转到理疗科南边的水泥路才能松口气。我们每天要拉三车泥送到理疗科,等病员用过了,再把泥巴装回木桶,拉回水池,重新泡到温泉里,第二天再拉。如此循环往复……

当年理疗科负责泥疗的有一位姓王的医生,四十岁上下,高高的个子,皮肤较黑,戴副玳瑁色镜框的眼镜,说话声音沙响,初看,样子有点凶。我们每次把泥桶卸下车,他会跑到门口一把抓住木桶襻子,一攒劲,和世福俩人把桶连拖带拽地抬进屋子,却不要我动手。等木桶放好,他就大声招呼病员来取泥巴。盛泥用的是大块方布,铺在一个木头台板上,王医生都是亲自操“铲”,从桶里铲出泥巴分配给病员,每人两包,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谁要讨好他,想多要一点泥巴都不行。病员取过泥巴,铺在木板床上,把热腾腾的泥巴垫在腰部,颈部、肩部、关节等部位。分完泥巴,王医生就去巡视,帮着病员调整好热敷的部位,并根据取泥的先后,控制各人的热敷时间。时间一到,王医生大喊一声,病员必须起来,送回泥巴。王医生把泥巴装回桶里,拖到门口,我和世福去接应。他大概看我力气不够,有时候并不松手,和世福俩顺势一悠,就把泥桶扔回到车上。一个上午工作下来,他忙得满头大汗,手上、白大褂上都粘着泥。

这铲泥巴的活儿并不轻松,但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他完全可以叫我们干,可是王医生认为这是他的职责,每天都是自己干,从不让我们伸手。十几桶泥巴铲进、铲出要耗费很大体力。相比之下,我这个“农民工”工作最轻松。时间已经过去五十多年了,但王医生的样子在我脑海里仍然很清晰。现在回想起来,感到他真是个负责任的好医生,做事麻利,性格爽直,对我这个知青也默默地给予了关照。

从年龄上推算,王医生现在大概有九十多岁了。我想着哪一天能旧地重游,说不定还能碰到王医生。但王医生叫什么名字?我记不得了。我想,山泉家是干疗的,她一定知道。我在微信中问她,果然,山泉听了我的描述,立刻告诉我,他叫王守中。“对!一点不错,就是他。”我一看到这个名字,记忆就复活了,确认无疑。山泉为什么能一口说出王医生的名字?原来,她母亲退休前,因年纪大,被照顾性调到水疗室工作。山泉那时已在外地工作,并有了自己的女儿。每次回半汤探亲,她总带着女儿到水疗室看奶奶。这是她女儿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她可以在偌大的水疗室的澡池里尽情玩水,享受奶奶的疼爱。每当有人问她:“你奶奶在疗养院干什么呀?”她总是自豪地大声回答:“看澡堂子!”水疗室和泥疗室同属理疗科。山泉说,她母亲和王医生同在一个科室,她经常见到王医生。母亲告诉过她,王叔叔是个正直的人。山泉还给我讲述了王医生人生的一些曲折经历。可遗憾的是,他已经去世了。

一句话民工的心酸 半汤往事当农民工(3)

五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这段往事,眼前又浮现当年世福钩木桶和王医生铲泥巴的身影,我似乎又看到了温泉蒸腾的热气,感觉很温暖。

最忆是巢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