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字叫古弼,他是明元帝拓跋嗣门下奏事。他本来不叫这个名字,因为脑袋长得尖,像一个笔头,于是被拓跋嗣开玩笑给他取名为“古笔”,还对他说,给你取这个名字,是希望你要像笔一样方直公正。“古笔”呢,也就认了,他做事敏捷敢说,深受拓跋嗣喜爱。后来,拓跋嗣准备让“古笔”辅佐太子拓跋焘,似乎觉得这个名字玩笑意味太浓,所以就重新给他改了个名字叫古弼,当然也就是辅佐的意思了。

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以后,因他辅佐有功,再加上能征善战,于是升他为侍中、吏部尚书,后来又升为尚书令。虽然他名字改了,拓跋焘还是经常开他的玩笑,称呼他为“笔公”。

他当面给皇帝难堪(他当面给皇帝难堪)(1)

(唐国强饰演拓跋焘)

拓跋焘古弼君臣之间的事情,让我想起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魏征因为直言敢谏,多次惹李世民不高兴,李世民数次愤愤地说要杀了魏征,不过最终他都忍了下来,听取了魏征的好建议。魏征去世后,李世民曾伤心地感叹,说自己失去了一面镜子!

不过,同样直言敢谏的古弼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拓跋焘死后,他的孙子拓跋濬继位,也就是文成帝。这个文成帝完全不像他爷爷,既没有见识,也没有雅量,不到一年,就借口古弼“议不合旨”,把古弼罢免。兴许是古弼被罢后,说了一些闹骚话,有“怨谤之言”,因此立刻又把古弼抓起来杀了。

他当面给皇帝难堪(他当面给皇帝难堪)(2)

(拓跋濬画像,阴秋秋的样子)

唉,一代正直忠臣,就这样冤死了帝王的喜好脾性之中。这事咱们要责怪拓跋濬昏君暴戾,同时也要感叹这古弼不懂得说话行事的艺术,不会看形势。就是普通老百姓之间,咱们互相说话都还需要讲究技艺,何况是对领导,又何况是对一言即可取人性命的皇帝。再何况是让新皇觉得你在他面前拿架子。所以,不得不说,古弼最后被杀,多多少少也有他自己的一些责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