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发表了一篇震惊世界的演讲,其中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掀起了“冷战”时代的最后一丝喧嚣。
这个大胆的计划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与苏联争夺太空优势,同时也在全世界掀起波澜。在新一轮太空竞赛的推动下,世界各国都在暗中加快科技发展步伐,而此时中国的航天事业却刚刚起步。
011986年3月,一份联名信被送到邓小平的办公桌上。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在信中以急迫的心情建议中央尽快制订规划,缩小与国际上的差距。邓小平迅速批复:“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
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的联名信
在这项计划中,航天技术被列为第二大项。20世纪90年代,长征系列火箭的成功发射激发了中国航天人的雄心壮志,也完善了中国的火箭体系。为缩短与世界强国之间的差距,国务院于2006年正式批准新一代运载火箭基本型“长征五号”立项研制。
王永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原院长
航天有这样一句话,就是有什么样的火箭,就有什么样的航天活动空间。没有更大的火箭,许多事情你做不了。
“长征五号”在研制之初就被定义为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要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不仅体积要增大,储存更多燃料,更要借助地球自转速度增加起飞的推力。众所周知,距离赤道越近,地球的自转速度就越快。
当时中国使用的酒泉、太原、西昌三个发射场都处于中西部内陆,纬度最低的西昌也位于北纬28度,距离赤道有着不小的距离。于是,决策者们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南海。
022007年9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建设新型航天发射场,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管理。
2009年2月,当得知海南文昌发射场有建设任务时,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周湘虎主动请缨,和同事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来到文昌,成为中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的首批建设者。
此时距离发射场的交付使用只有5年时间。为按时完成建设,周湘虎和工人们不舍昼夜地搭建发射塔架。在一次熬夜施工之后,周湘虎忽然眼前一黑,之后被同事送进了医院。周湘虎被医生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左眼永久失明,右眼视力退到0.04。对于周湘虎而言,模糊是他对这个世界最直观的感受。
文昌发射场历时五年建设完工,在2014年底完成了首次发射场合练,2016年成功发射了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
周湘虎第一时间跟家人通了电话,虽然视力受损的他没能把火箭看清楚,但震耳欲聋的火箭轰鸣声和周围人群的欢呼声,是对文昌建设者们最好的褒奖。
周湘虎
时任文昌航天发射场工程建设指挥部 工程师
我亲手建起的这个发射塔架,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我觉得我这七年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03“长征五号”火箭是中国最大推力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高达57米,直径5米。组装完毕的“长征五号”火箭挺拔敦实,被人们亲切地叫作“胖五”。
“长征五号”
发射塔架拥抱住远道而来的“长五”火箭,意味着发射时间已经进入倒计时。此时,发射任务的压力全都指向了01指挥员胡旭东。
01指挥员是航天发射的大脑,发射场20多个分系统,几百个岗位,上千名工作人员全部由01指挥员指挥,火箭点火发射的口令也由他下达。
2016年11月3日,准备完毕的“长征五号”稳稳立在发射塔架旁,接受发射前的最后检查工作。就在这时,指挥系统收到了故障报告:一级发动机预冷失败!
胡旭东
时任“长征五号”首飞任务 01指挥员
因为低温火箭在整个点火过程中需要发动机处于非常冷的状态,这样液氢液氧进入发动机就不会产生大量的汽化,造成气堵,使发动机工作不正常。温度降不下来不能点火发射,整个发射都要终止,这个终止不是中间的中,是最终的终。
火箭终于完成降温工作后,尽管大家稍感紧张,但还是按照既定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后续工作。准备了这么久,大家心里仍对“长五”首飞怀有期待与信心。
2016年11月3日20点43分,“长征五号”火箭终于腾空而起!
04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强,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人征高轨、举北斗、顶风云、探深空,不断把中国航天的崭新高度镌刻在太空上。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上太空。
第二步: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第三步:建造中国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的基本构型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三个舱段组成。
从2021年4月到2022年10月的一年半时间里,三个舱段先后在文昌发射场升空。而担任这三次发射01指挥员的都是同一位航天人,他就是廖国瑞。
也许廖国瑞自己也没有想到,他第一次做01指挥员就是完成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
廖国瑞
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 01指挥员
这次发射是我们国家空间站的拉开帷幕之战。针对这么重要,不容有失的任务,我们也在发射过程中经受住了考验。
2022年,随着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相继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完成,航天员们也住上了“三室两厅”。从此,在浩瀚的太空里,中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定居所!
从小机械臂视角看去,中国空间站正环绕着400公里外的蔚蓝地球悠然而行。这座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过100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的空间站,是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体现着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从仰望星空到遨游苍穹,在中国人逐梦九天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传承着艰苦奋斗,科技强国的精神,在这条从艰辛走向辉煌的奋斗路上执着前行,永不言弃,带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飞向太空!
敬请收看今天(4月25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远征苍穹》
之
《逐梦星辰》
全网独家首发尽在央视频APP,
点击环球标签页,
搜索并关注《国家记忆》!
想【提前】收看最新一期节目
扫描下方二维码抢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