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淑芳(1922—1968),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开封人。工旦角,代表作《抬花轿》。

姚淑芳原姓韩,七岁时随姨母生活,改姓姚。十五岁拜豫剧艺人“小火鞭”为师,在西安香玉剧社搭班。姚幼年嗓子不甚好,为陈素真、常香玉、唱配角。但她聪敏好学,刻苦钻研技艺,深受名艺人周海水、樊粹庭的器重,在他们的指导下,十九岁时,便自立功社,和须生常年来同台,以《洪玉娥盗刀》、《罗章跪楼》、《抬花轿》的精湛表演,在开封、郑州、新乡驰名。1952年入邢台专区豫剧团,任业务团长。1962年该团在北京演出经过改编的《抬花轿》,受到首者文艺界好评。她扮演的周彩霞分寸掌握的好,不仅勇敢直率,渴望爱情,而又不傻、不轻、不泼、不粉,出神入化,维妙维肖,富有生活气息。1965年随邢台专区豫剧团下放到清河县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不堪折磨,含冤而死,终年四十六岁。

豫剧豫东调十大红脸王借人头(豫剧祥符调表演艺术家)(1)

戏迷们知道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宋桂玲、谢顺明合作的这出戏轰动了中原大地,在郑州演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接着吴碧波也演这出戏,“文革”后王清芬、虎美玲也相继排演了这出戏,于是在全省出现多个版本的《抬花轿》。直到90年代,汪荃珍、王红丽等青年新秀也排演了此剧,当年有报道,汪荃珍还带着这出戏到各地演出,甚至到了香港也很受欢迎。但多数戏迷,特别是年青戏迷,未必知道《抬花轿》是祥符调名家姚淑芳最先唱红的。

姚淑芳是比陈素真、司凤英稍晚几年的祥符调名家,早年曾和常香玉、王秀兰在宝鸡、西安同台演出,后来回到河南就一直坐镇开封,是当年开封戏迷所熟悉的一位名旦。解放后不久,她和她的丈夫、唱生行的著名演员常年来,带着他们的戏班子去了河北邢台,并被接收,正式更名为邯郸市豫剧团。他们离开河南后,我只记得1956年还回开封唱了几天戏,从此再没有到河南演出,远远离开了河南戏迷的视线,渐渐被河南戏迷所淡忘。

姚淑芳远走他乡后,我一直关注着她的去向。1960年前后,我在阅览室翻阅报纸时,突然看到北京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她在北京演出《抬花轿》的信息,接着留心当年的几期戏剧杂志,果真看到了姚淑芳在北京演出盛况空前,才知道《抬花轿》是由豫剧老戏《香囊计》改编而成,原来周凤莲出嫁那场戏只是过场戏,是姚淑芳加进去大段的唱腔,加进去四个抬轿夫,才使得这出戏如此喜庆,如此火暴。也因为有了“抬轿”这场戏,姚淑芳才把《香囊计》改为更通俗的《抬花轿》。前两年,看央视戏曲频道播出《春草闹堂》(由耿巧云主演)前,60年代在这出戏中扮演春草的荀派名家李长瑜在回忆中说,她在戏中坐轿一场中的表演,就是从姚淑芳的《抬花轿》中学来的。

姚淑芳的《抬花轿》我没有看过,我只在开封看过她早年的两出戏。看她主演的第一出戏还是在建国前的《女贞花》,记忆深刻的是她扮演的邱丽玉在患上麻风病后,脸上贴有几片很小的红纸片,用以显示病态。当她喝了毒蛇落入酒缸内的药酒后,神奇般地治好了她的麻风病,他把脸一扭,红纸片不见了,现场来了个“变脸”,露出了芳容,没听说别的演员这样演,这可能是她的独创。看她的第二出戏是1956年回开封演出的一出小戏《相女婿》,这出戏情节简单,讲的是一位妙龄村姑偷相她的意中人的故事。姚淑芳在戏中自然扮演的是那位村姑,她出场时划着双浆,随着“枝头上的喜鹊叫喳喳”的起腔,边唱边舞,似乎让观众看到了天真活泼的村姑,操着一叶扁舟荡漾在碧波之上。她唱做俱佳,把村姑即将见到心上人的喜悦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姚淑芳一个人把这场戏演的满台生辉,引起笑声不断,掌声迭起,可见她的唱做功力之深厚。她在这出小戏中的精湛表演,和在她的拿手好戏《抬花轿》“坐轿”一场,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善于体味生活中诸如坐轿、划船之类的动作,从中提取出美妙的程式动作,用于舞台上做夸张的表演,应该是姚淑芳舞台艺术的一大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