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易经解读(易经解读十二履霜)(1)

《坤》卦爻辞之一,“初六:履霜,坚冰至。”

履,践也。

这句爻辞意思很明确,人在脚踩到霜的时候,就知道坚冰将至,比喻人事之吉凶都是渐渐发展来的。即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语“履霜坚冰”就是出自这里,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对它的发展有所警戒。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驯,顺也。

致,推也。

始凝,是解释履霜,非解释坚冰。

《大象传》传解释说“履霜,是说阴气开始凝结而成霜,依据自然规律顺推,则必然至坚冰。”

王弼注:“始於履霜,至于坚冰,所谓至柔而动也刚。阴之为道,本于卑弱而后积著者也,故取‘履霜’以明其始。阳之为物,非基于始以至于著者也,故以出处明之,则以初为潜”。

这是一种由此及彼,见微知著的思维方式,蕴含着生活哲理,即通过细枝末节和事物的发展规律,预知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范文正公酷好弹琴,唯有一曲《履霜》,时人故号‘范履霜’。”范仲淹酷爱弹琴,却为何只对“履霜”情有独钟,甚至被人以此作称呼?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高度重视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比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表明医术高超者往往在疾病发作前施治。《韩非子》中也有论述,“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奖励守法者、惩戒违法者,其目的也是要将社会弊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文言》上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善;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坚冰也’盖言顺也”它的意思是,积善行的人家,一定会有更多的吉庆留给后代;积罪行的人家,一定会有更多的灾难留给后代。臣子弑君篡位,儿子杀死父亲,这种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而是长期积累逐渐发展成这样的,是因为对这种恶性事件没有及早防范造成的。《周易》中说:“履霜,坚冰至”,指的就是这种发展趋势也。

有人认为,“履霜坚冰至”,初六爻用的是一个节气的概念来引入,即霜降。履的本意是鞋子,此处作动词,指踩。秋霜时节踩在地上,那个感觉就叫“履霜”,在节气来说是霜降,踩到霜发现节气变了,再接着下去就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会越来越冷,这就是“坚冰至”。

“履霜”是机、是当下,“坚冰至”是果、是未来。履霜的时候坚冰还没来,但很快就要来了,知道了后面将要发生的事,现在就可以提前做准备,这是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人生很多事也是这样,从履霜到坚冰至之间有一个过程,履霜就是一个拐点,在拐点时就要有动作,不然到后面就会越来越难。所以有先见之明的人,就懂得在履霜的时候、在事情还不是很严重的时候当机立断,赶快做危机处理,这样到坚冰的时候就不会损失那么大。

在寒气刚刚开始凝结为霜的时候就要有所警觉,如果放任不管,就会如《小象传》所言,“驯致其道,至坚冰也”,总有一天会碰到完全没办法破冰解冻的局面。“驯至其道”的“道”就是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继续扩大。“驯”就是“顺”,“驯致其道”,顺着自然节气往下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冷,越来越难以处理;等到“至坚冰”那一步,就没法善后了,要在“阴始凝”的时候就早早下手。

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均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到最后才得到善果或恶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