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乌纱帽,连邻家小朋友都说我懂我懂。我就给他提高点难度,问他丢乌纱是什么意思,小正太莞尔一笑,立即表示,略懂略懂。在一起看《大明风华》时,这小家伙突然问道:于谦等大臣甚至连太监的乌纱帽上都镶玉,为什么高贵的赵王朱高燧却没有呢?你看,汉王朱高煦的乌纱帽上都有镶金,是不是皇帝偏心呢?

明朝八大铁帽子(大明风华中乌纱帽的那点儿错与历史上乌纱帽的那些事儿)(1)

汉王、赵王、于谦剧照

乌纱帽上为什么没有玉?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笑眯眯地告诉他,当然不是朱棣偏心了。我让他看看明太宗朱棣的皇冠乌纱帽的剧照,他一看惊呆了,为什么连皇上的乌纱帽都没有镶玉?我告诉他不仅皇帝的帽上没有镶玉,所有的乌纱帽都没有镶玉。可等看到最后,他兴冲冲地问我,不是说皇帝乌纱帽上没有镶玉吗?为什么朱祁钰的乌纱帽上还有镶玉呢?

明朝八大铁帽子(大明风华中乌纱帽的那点儿错与历史上乌纱帽的那些事儿)(2)

朱棣、朱祁镇、朱祁钰剧照

我告诉他,电视里和童话里一样,当真你就输了。其实帽上镶嵌的这个玉或者金,叫帽正。乌纱帽上有这个装饰就显得非常好看,因为镶嵌的玉或金,那就是有身份的象征,很高大上的。不过,这个帽正在清朝之前是没有的。大概是因为好看,几乎所有的影视剧里,都少不了这个帽正,有的甚至还对帽正周围和下方镶着金灿灿的精美的金边呢!比如,我们所看到的包青天。就是展昭、公孙策帽正周围也镶边。清朝时,帽正往往镶嵌在瓜皮帽上,可瓜皮帽却是明朝的发明的。这乌纱帽肯定不是明朝发明的,我们看到到唐太宗、李白、包青天他们都有乌纱帽的。那乌纱帽是唐朝发明的吗?

明朝八大铁帽子(大明风华中乌纱帽的那点儿错与历史上乌纱帽的那些事儿)(3)

公孙策、包拯、展昭剧照

乌纱帽是谁发明的?

并非青年才俊王爷刘安仁发明的!

唐朝不是发明了乌纱帽,而是发展了乌纱帽。关于乌纱帽的发明者,流行的说法是,刘宋王朝的一名王爷发明的。梁武帝的铁哥们,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沈约在他所写的《宋书.五行志》里告诉了我们答案。在刘宋的明帝初年,宋太宗刘彧的异母弟建安王、司徒(相当于丞相)刘休仁在今天的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赭圻[zhě qí]带兵。他挺有闲情逸趣的,向汉太祖刘邦学习,玩了一把时尚。他将裹头巾,抽出几个角,捆扎成型,做成了乌纱帽。很潮很有范,广受当时天子脚下的臣民追捧。刘休仁成为了红人,这一年他24岁。

明朝八大铁帽子(大明风华中乌纱帽的那点儿错与历史上乌纱帽的那些事儿)(4)

宋书

五年后,刘休仁的皇帝哥哥赐他酒一杯,建安王就这样死了。死了,沈约也没放过他,还说他服妖。什么叫服妖呢?就是“崇洋媚外(衣服上)”、“女衣男穿”以及奇装异服,大致就是离经叛道的意思。说的是人红是非多,枪打出头鸟。可刘休仁之死还真不是帽子惹的祸,而是他文武全才、功高震主,当初他救了“猪王”(后来的宋太宗)刘彧[yu]的命,他拥立刘彧君临天下,后来还平叛南方。

建安王休仁便称臣奉引升西堂,登御坐,召见诸大臣。于时事起仓卒,上失履,跣至西堂,犹著乌帽。——《南史·卷八 本纪第八·明帝》

建安王休仁便称臣,奉引升西堂,登御坐。事出仓卒,上失履,跣,犹著乌纱帽,休仁呼主衣以白纱代之。十二月……癸亥,以建安王休仁为司徒、尚书令,扬州刺史。——《宋书·卷三·宋本纪下第三》

“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宋书·五行志》

沈约是个才子,但写在他所写的《宋书》上我发现了问题。《宋书.五行志》说是刘休仁在宋太宗继位后发明了乌纱帽,可在《宋书·卷三·宋本纪下第三》又说宋太宗匆忙起事,刘休仁拥戴他为帝时,他还戴着乌纱帽呢!当初,还是刘休仁让他用白纱帽代呢!《南史·卷八 本纪第八·明帝》对这事儿也有类似的记载,可以相互佐证,并且证明了这个“代”不是代替的意思,是“戴”的通假字。《宋书.五行志》与《宋书·卷三·宋本纪下第三》在记载上前后矛盾。前者的”明帝初“就是后者所说的明帝的”十二月癸亥“之后,正是十二月之后刘休仁才任司徒。沈约这么写,大概是因为刘休仁的哥哥宋世祖刘骏杀他父亲有关吧。沈约这一矛盾记载,加上《南史》佐证,可以很明确第得出,乌纱帽不是刘休仁发明的。

辛追的儿子利豨发明的可能性很大

既然不是刘休仁发明的,那是不是关羽发明的呢?我们看《三国演义》电视剧总能看到,那气宇轩昂、霸气威猛的关羽,所戴的就像乌纱帽,不过颜色是绿色的。一般而言,影视的服装不能认为就是历史服装的真实再现,你只是戏服。要解决乌纱帽是谁发明的这一难题,就需要从文献入手。前边的文献有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出土文物入手了。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之所以叫马王堆,是因为最初认为这里是马氏陵寝。在五代十国时,这里是马楚国的首都所在地,所以人们发现古墓时,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马王墓,也就是马王堆了。历史上的马楚国的国王是戴着乌纱帽的,令人惊讶的是,在这片古墓群里,不仅发现了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辛追,也在他儿子利豨的墓葬里发现了乌纱帽。

明朝八大铁帽子(大明风华中乌纱帽的那点儿错与历史上乌纱帽的那些事儿)(5)

漆纚[xǐ]纱冠

”豨“字,在当地的意思就是小猪的意思,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贱名好养吧。这顶乌纱帽极其珍贵,刚一出土就被封存保护起来了。这就是漆丽纱帽,纱布网眼虽然略大,但做工精美,涂以黑漆,端庄大方。它长24.4厘米,宽26厘米,垂翅长8厘米,也被称之为漆纚[xǐ]纱巾,就是我们俗称乌纱帽。这就说明,乌纱帽早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利豨发明乌纱帽的可能性很大。不知道他是不是受了刘邦发明刘氏冠的启发呢?不过,以我个人浅见,乌纱帽很可能在秦朝就有了。

乌纱帽的演变

在下认为,乌纱帽是乌巾演变而来的。有史实为证,还记得先秦和秦朝时,老百姓怎么称呼吗?苍头、黔首!苍头、黔首的意思就是头上覆盖黑巾的百姓。

《释雅·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当初陈胜被他的专职司机庄贾杀害后,陈胜的手下吕臣在安徽界首组织苍头军,继续抗争。界首在秦朝统一之前属于楚国,而利苍也是属于楚民。

尽管古代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可随着历史的发展,士大夫们越来越接地气了。他们也纷纷戴起来头巾,乌巾还成为了隐士高人的象征,像诸葛亮都是羽扇纶巾,潇洒俊逸。而利豨的乌纱帽越来越受欢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就由民间流行到了宫廷了。形成了帕头,,变得越来越大越高,就形成了幞头。皇帝大概为了刷存在感,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高贵,皇帝戴的是白纱帽,这点我们前面也有说明。

明朝八大铁帽子(大明风华中乌纱帽的那点儿错与历史上乌纱帽的那些事儿)(6)

乌纱帽的演变

乌纱帽款式多变,先是软脚幞头,乌纱帽的两条固定的带子垂在两胸前。这两条带子被称为“垂脚”、“软脚”,在隋唐时逐步变成了硬脚幞头。到隋唐的时候,乌纱帽成为了上至帝王将相,下到黎民百姓流行的帽子了。像李世民、李白就是硬脚幞头,而杜甫还是软脚幞头。唐朝幞头的硬脚到五代十国已经变方并弯曲向上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庄宗的装束。有的帝王还是硬脚幞头都是方形的,幞头的脚长长的展开,是为展脚幞头。展脚幞头在宋朝还有所创新,展脚边缘还打折后向上,比如包青天的幞头——乌纱帽。

明朝统一天下之后,乌纱帽吸取了唐宋风格,像宋朝的方形幞头直接为明朝文武一品所佩戴。圆顶幞头将展脚变成了宽宽展翅,比如于谦的乌纱帽。皇帝是幞头也是圆顶的,不过却是置于脑后,并垂直朝天了。明朝灭亡后,再也没有乌纱帽了,取而代之的是顶戴花翎。因为也是黑色,有些朋友也称顶戴花翎为乌纱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