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用手机、电脑玩游戏的时候能保持很长时间的注意力,但是一到写作业就不行了呢?
一方面是因为游戏设计中有多重刺激因素不断地吸引玩家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游戏设计符合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一个活动能够强烈地吸引人的注意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难度跟能力相匹配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及时的反馈
由于游戏符合这三个条件,同时又提供多重刺激(如声音、画面等),孩子很容易就会自动进入注意力集中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称为“心流”,即flow,它是一种让人能够全神贯注在当前任务的状态,是注意力的最高境界。既然这个原理能被游戏的设计者“发扬光大”,我们为什么不能也利用起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
首先,需要孩子注意的事是他可以掌控,在他能力范围内的。
游戏都是过关设计,一关比一关难,这样就能保证玩起来既不会太容易,玩一会儿就觉得无聊,也不会觉得太难,玩一会儿就想放弃,而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水平越玩越高,自然越玩越喜欢。
家长给孩子布置任务就别超越了孩子当前的能力。比如一个初学小提琴的孩子只会拉《小星星》,家长为了他在联欢会上更出彩,而要求他练《小步舞曲》,这可完全是另一个段位了!几次练不下来,孩子没有成就感,还会专心致志地练琴吗?
什么样的目标孩子才能掌控?就是正好比他目前的能力稍稍高一点点的目标。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最近发展区”——有点挑战,但是努力一下又能战胜这个挑战,这样的难度就是最能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难度。
等孩子达到一个难度之后,再提升一小步,就跟打游戏一样,一关一关地过。孩子逐步找到成就感,就更喜欢拉小提琴,练琴也会更专注。
其次,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好是短期可以达到的目标。
就像《开心消消乐》游戏,有的目标就是消除所有冰块,有的目标就是收集所有小动物,用最少的步数完成目标,非常明确。
如果你要一个初学小提琴的孩子练琴,就不能说:“妈妈做饭的时候,你去练琴吧!”而是要跟孩子一起,拿出琴谱,按照老师教你的进度,先练一下基本功,再把上次学的谱子练熟一点,再预习一下下次要学的谱子,必要的时候可以列个练琴的课程表,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都写下来,这样他才能在每次练琴的时候都有个明确的目标。
哪怕是家长觉得很简单的事情,也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帮他把任务拆解开来,让他每次专注一个小目标。
最后,要及时给孩子一些反馈。
这样就可以让孩子自发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件事上,而且水平也会很快提升。游戏玩得是好是坏,能不能把冰块全部消除,在玩的过程中立刻就知道,而且立刻就能调整,下次换一种方式消除试试。
很多家长在陪孩子练琴的时候自己却在一旁看手机,刷朋友圈,只是用耳朵听着。虽然有时候也会给一些反馈,但通常都是负面的:“这个音符又弹错了!”正确的做法是要专心陪练的同时积极给出正面的反馈。比如“这一段拉得不错,比上一次好听多了,更顺了!”或者,“拿弓的手型还要注意,你看,无名指应该在这个位置。”
哪怕你对小提琴一点不懂,也可以做些粗略的点评:“我觉得这个《生日快乐》拉得挺好听的,下次姥姥过生日,你给拉一段好不好?”所以,家长的反馈不但要及时和具体,而且要积极正向。
为什么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孩子学习成绩差那么大?俞敏洪老师说: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比30%,还有10%的占比来自社会教育。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
我是和玉,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有任何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可留言,或者私信,让您的家庭教育充满智慧,协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是我的荣幸!期待您的关注,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