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几年前,由高晓松作词曲、许巍演唱的这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传遍大江南北,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大家纷纷畅想着扔下满心疲惫、一身浮华,背着吉他、带着爱人去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去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文旅融合的大幕徐徐拉开,人们奔走相告,“诗和远方终于走到了一起”。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诗和远方自始至终都在一起,不曾须臾分离。那些惊才绝艳、“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诗人,哪一个不是登山临水、寻幽访胜的旅行家?他们寄情山水,咏怀古迹,竹杖芒鞋所及之处,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白、杜甫、刘禹锡、岑参、王安石、陶弘景等诗人的足迹,咏其诗,临其境,含英咀华,抚今追昔,寻找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节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川成都·杜甫草堂

安得广厦千万间

叶艳莉 | 文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理想的生活,少不了理想的居所。千余年前流寓成都的诗圣杜甫,就在城西的浣花溪畔,营建了梦中的家园——草堂。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

(图<荆洲)

草堂四周风景如画,“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江边一株枝繁叶茂的古楠如华盖荫蔽着过往行人,也催发着诗人的诗情。江畔繁花似锦,千朵万朵压枝低。江上圆荷浮小叶,莲香冉冉。细雨在水面织梭,引得鱼儿不时探看。夕阳西下,鸬鹚悠闲地晒着翅膀。农田阡陌,八九人家,地僻人稀,林塘清幽,少车马喧哗,无尘事打扰,深为诗人所钟爱。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5)

(图<杨荣忠)

草堂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开始营建,当年初成。诗人对草堂非常喜爱,在诗中反复加以吟咏。如草堂初成,诗人写下《堂成》一诗,表达自己的欣喜: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当然,草堂的建设中也不免一些扰人的插曲。“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然而,就在那样一个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狼狈不堪、自顾尚且不暇的日子,他却石破天惊般地写下了那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何谓伟大,这就是。恰如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杜甫草堂和杜甫的诗歌一起流传千古。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6)

(图<杨荣忠)

在安史之乱中饱尝逃难、陷贼、遭贬、辗转流离等各种苦难打击的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草堂的营建,安息身心。诗人一贫如洗,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了令人钦佩的热情。他精心呵护着草堂,没有钱,就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许多花草竹木植于院内院外,并亲手栽植了心爱的4株小松。他还用木板搭成一个水亭,以供垂钓消遣。虽然草堂生活困苦,诗人却身体力行,实践着“诗意栖居”的梦想。

虽然有一些挫折,将近4年的草堂之居毕竟还是诗人后半生最为安定欢愉的一段生活。诗人在此写下了240多首诗,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清新自然,在其一贯的沉郁风格中透出少有的轻快。居家即景,他写下“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样明媚活泼的诗句;江畔独步,他写下“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亲切自然的诗句;享受天伦,他写下“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这样温柔缱绻的诗句;他也为客至而喜悦,写下“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他还到成都的各处寻幽探胜,写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7)

(图<缪培昌)

但是,草堂的平静最后还是被打破了。时事多艰,好友病死,生活无靠,杜甫只得携家出走,东下荆楚。自他去后,草堂日渐荒凉。但杜甫在中国文化史上拥有的巨大向心力,却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不断探访,“欲思其人而成其处”的愿望,使草堂不断得以重建,并因此不朽。诚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言:“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忽略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8)

(图<王祖远)

五代诗人韦庄最先在草堂旧址重建茅屋。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镇守成都,再次重建,并命绘杜甫像于壁上,供人瞻拜。南宋绍兴时,张焘又加以培修,奠定了草堂园林的基本格局。后元明清三代都不断在宋草堂的基础上加以扩建修缮,尤以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这两次规模为最,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

今日草堂的五重主体建筑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着一些附属建筑。其间苍楠森森,翠竹娟娟,花草繁茂,加之流水萦回,小桥勾连,一片清幽景象。正门门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摘自杜诗,洗练地勾画出草堂的地理方位。大廨中央陈列着杜甫铜像,那羸弱的身姿、苦吟的神态,把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困顿忧患的消息悄然传递。诗史堂为草堂的主厅,堂中陈放杜甫胸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冷峻的嘴角,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赤子之心。堂内东、西侧分别立放杜甫、李白泥像。李杜这对“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相处时间虽不长,其真挚的友谊却是千古传诵的一段佳话。后人在草堂中让他们生虽离,死却伴,也是一番美意了。柴门简朴低矮,取杜甫诗意而成。工部祠正中设杜甫神龛,两侧设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神龛配飨。陆、黄皆推崇杜诗而有成,又皆曾流寓蜀中,“去蜀而不忘蜀”,与杜甫心迹相同。让三位异代知音同聚一堂,也是赏心乐事,可感可佩了。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9)

(图<荆洲)

为了满足人们领略曾被八月秋风所破的诗人茅屋的渴望,上世纪90年代,当地在工部祠侧后新建了茅屋景区。茅屋为传统的穿斗式川西农居建筑,竹笆墙、茅草顶。茅屋前方,根据杜甫诗意植竹林、开药圃、辟菜园。恍兮忽兮,耳畔似乎有朗朗吟诗声泛起,让人心胸一热,慨慨然欲与之应和。

成都—杜甫—草堂—祠堂—纪念馆—博物馆,这不断延伸的历史连环,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赋予越来越深厚的内涵。在历史的怀抱中,草堂已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与符号,铭刻着人们对于爱国情怀的敬意。草堂的不断重生,也正渊源于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精神的一次次重温。精神终不死,草堂留千秋。

TIPS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

交通:乘坐地铁4号线至草堂北路站,或乘坐19路、35路、58路、82路、151路、165路、170路、1024路等公交车至杜甫草堂站下车,步行可至。

电话:028-68921800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0)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节选)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浙江绍兴·天姥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

许国华 | 文

一直以为“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天姥山,不过是诗仙李白寄诗抒怀的一个诗境与意象。直到驴友约我去天姥山户外徒步时,我才明白,世间果真有此山。于是,带着疑问与向往,我开启了“寻梦天姥”之旅。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1)

(图<梁柏林)

车入儒岙,一路景致渐入佳境。远眺天姥,山间云雾缥缈,若隐若现,颇有几分仙山味道。近观两侧,青山叠翠,山岚缠绕,如梦如幻,仿佛置身世外仙境。“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我追随着诗仙李白的梦中足迹,从班竹村青云梯登山道出发,徒步向主峰挺进。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2)

(图<梁柏林)

这条登山道,人称“谢公道”。当年号称南朝山水诗鼻祖的谢灵运被贬为永嘉太守后,寄情山水,肆意遨游,于探幽寻秘间发现了这座披着神秘色彩的天姥山。“连岩觉路塞,密竹使径迷。”诗人太守便从始宁南山伐木开道,越天姥山,直通永嘉。绿嶂巍峙、峰峦高耸的天姥山,触动了这位山水诗人的诗意灵感。一时间,“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等佳句名篇迭出。从此,天姥山名闻天下。

沿着谢公道继续攀行,我四处寻找李白“梦游”的痕迹。也许此时登山的每一个步子,都能踩到古代圣贤的足迹。“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全唐诗》收录了2000余位唐代诗人的作品,其中竟有450多位诗人曾抚剡溪之清流,望天姥之雄奇,留下了1500多首咏颂天姥山的诗篇。这条弯曲陡峭的谢公道,更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骚客的竹杖芒履。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3)

(图<梁柏林)

天姥山是古代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圣山。剡溪潺潺,流淌了多少诗情灵感;天姥巍巍,滋育了几许豪迈情怀。那位“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李白,早年“东涉溟海”时,曾追随谢灵运的足迹畅游过天姥山,写下《别储邕之剡中》,留有“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的诗句。46岁时,李白居东鲁,仍魂牵梦绕天姥山,竟赴山梦游了一番,梦醒后乘着余兴,写下了气势恢宏的千古杰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雄奇豪迈的诗篇,奔放飘逸的情怀,使这座诗仙梦之歌之的仙山,愈加名扬四海。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4)

(图<许国华)

我默诵着李白的诗句寻梦前行,不觉拐进了一个石门,顿感水气霏霏,雷声隆隆。抬眼看去,只见前方数十米高的峭壁上,喷泻出一帘雄壮奇伟的瀑布,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熊咆龙吟。莫非这就是李白诗中“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壮观景象?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5)

(图<许国华)

一路峦嶂重重,溪涧潺潺,林深壑幽,确是一个寄情山水、放逐心灵的好地方。难怪谢灵运贬官失意后会流连于此,寄情于此。仕途失意,人生不得志,唯有这方清宁山水,能慰藉他疲惫的心灵。雄奇高峻的天姥山赋予了他清新的诗风与汹涌的才思,所以其山水诗创作的黄金期,恰恰是贬任永嘉的短短一年内。曾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在被唐玄宗“赐金还山”后,“济苍生”“安社稷”的梦想破灭,只好寄情山水,梦想忘却内心的痛苦。“梦游”不过是他寻求精神慰藉、寻找精神家园的一个幻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李白也只有在纵情美酒与移情山水中,方能忘却现实中的烦恼。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6)

(图<许国华)

我独自伫立天姥山崖边,静心吸纳圣山中的清新空气,用诗情来涤荡自己的心灵。“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一二。”人生在世,又岂能事事如意?得与失、进与退、成与败、荣与辱,不过是天姥山上的过眼云烟。

最美的风景在心中,最好的风景是心态。就像那位佯狂的诗仙,应召入京前,得意处取醉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赐金还山后,失意处也不忘豪情迸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这大气磅礴的诗作高度,造就了天姥山高山仰止的人文高度。

TIPS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儒岙镇

美食:春饼、芋饺、榨面

周边景点:大佛寺、七盘仙谷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7)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节选)答诏问

陶弘景

江苏句容·茅山

山中何所有

杨莹 | 文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许多具有隐逸情怀的人。他们有的隐在山水之间,有的隐于滚滚红尘之中,所以就有了“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之说。南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诗人陶弘景曾隐居茅山,就在当时都城金陵的南边。

茅山是典型的低山丘陵,有着温和的阳光和充沛的雨水。“京口青山远,金陵芳草多。”山上林木繁盛,桃李芳菲,泉水淙淙,是理想的隐居之地。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8)

(供图<茅山风景区)

山野的清风送来草木的辛香。陶弘景在茅山弯曲的小道上完成了他人生最艰难的转折,他的心在自然山水中渐渐安顿下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19)

(图<杨亮)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陶弘景借诗文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的生命愉悦,也体现了他归隐山林的志趣。他认为,山川之美,只有高雅情怀的人才能品味。那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静静的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

筑道观,听鸟鸣,酿桂酒,熬焦墨,采野药,研药方,整理道教典籍…… 隐居的陶弘景仍旧怀揣一颗济世之心,关注着朝野的动向,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他在茅山的青山绿水间,在“退隐”与“济世”中找到了平衡。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0)

(供图<茅山风景区)

齐末,后来的梁武帝萧衍平建康,兵至新林。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促其下定废齐建梁的决心。梁武帝即位后,对陶弘景厚爱有加。《南史》记载:“即位后,恩礼逾笃,书问不绝,冠盖相望。”梁武帝想请陶弘景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就画了两头牛让人呈给他。画中一牛散放于水草间,一牛则被加上了金笼,有人正执着鞭子驱赶它。梁武帝不明白陶弘景的想法,便下诏问其“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想要陶弘景出山辅政。但此时的陶弘景无心尘事,于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答诏问》回复梁武帝:“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他以诗答问,以示志向。全诗意境深广,蕴含无尽。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1)

(图<李凤)

最终,梁武帝只得由着陶弘景的心性,任其隐居。但每逢吉凶未卜或军国大事难以决断时,他都会派人上茅山咨询陶弘景,两人书信来往不绝。因此,世人遂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茅山遂成“山中宰相府”。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2)

(图<杨亮)

陶弘景在茅山隐居40余年,尘世的一切被山风雾气洗涤,胸中只有苍穹之下的水墨画卷。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循着陶公的足迹到茅山凭吊,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如今的茅山和千百年前一样,林深木秀,野花烂漫,飞鸟盘旋,流水潺潺,人类最佳的栖居地应该就是如此了吧。

TIPS

地址:江苏省句容市茅山镇

美食:茅山老鹅、山芋粉

周边景点:宝华山、隆昌寺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3)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南岳阳·洞庭君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范诚 | 文

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吟咏洞庭湖君山的一首绝句。据考证,李白曾6次游览岳阳,共赋诗20多首,其中写君山的以这一首最为有名。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4)

(图<范诚)

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秋天去的。八百里洞庭,浩浩汤汤,湿地辽阔,水草丰茂。此时,湖面烟波浩渺,岚霞蒸腾,遥看君山,影影绰绰。要是能借一把扫帚轻轻地扫开湖面的烟雾,像打开玉镜一样,一座青绿的君山便显现出来了,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般,美丽无比。好一幅君山秋景图!

君山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南15公里的洞庭湖中,与岳阳楼隔湖遥遥相望,是一座面积不足100公顷的小岛,也是洞庭湖中的一颗明珠。

君山原名“洞庭山”,取意神仙“洞府之庭”。传说这座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闻金石丝竹之声,砌于山顶”。后因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寻舜帝南巡的足迹,来到这里,闻舜帝仙逝,投江殉情,下葬于此,屈原在《九歌》中称之为“湘君”和“湘夫人”,故后人将此山更名为君山。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5)

(图<范诚)

洞庭湖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湖中洞庭山而得名,并沿用至今。它古称“云梦泽”,故唐代诗人孟浩然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

洞庭湖总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仅次于江西鄱阳湖,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它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小支流,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说。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6)

(图<彭宏伟)

点缀于洞庭湖中的君山群峰点点,郁郁葱葱。不仅独特的自然风光美丽怡人,神奇传说更引人入胜,使这座名山笼罩在一片文化意蕴中。

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曾多次往来洞庭,留下不少诗作,以《望洞庭》最妙: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任期长达10年。朗州即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就在洞庭湖西岸,所以他往来洞庭湖次数较多。他是在一个月圆之夜遥望君山的。皎洁的月光,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风。在皓月银辉之下,君山愈显青葱,湖面愈见清澈,水天一色,浑然一体,宛如在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奇妙的境界!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7)

(图<范诚)

同李白、刘禹锡不一样,晚唐诗人雍陶来到君山,是从倒影中发现君山之美的,他的《题君山》这样描绘: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八百里洞庭风平浪静,君山的倒影深深地映在水中,仿佛看不见那碧绿的湖水,只有山的颜色更显青翠。诗人忽然想起传说中的湘君姐妹,这里莫非是她们曾经梳洗的地方?你看那一螺画眉的青黛,正在明亮的镜中心。

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诗情画意,无限想象,尽在不言中。

比雍陶更晚的诗人方干在《题君山》中,却从题外落笔,从君山的来历入手,想象它为“昆仑山顶石”,随“海风飘落”洞庭湖,奇思妙想,铺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宏大气势,间接表现出君山的神奇壮美: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

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飘落洞庭湖。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8)

(图<范诚)

君山地形独特,为洞庭湖中最大岛屿,由七十二峰组成。它四面环水,峰峦盘结,沟壑回环,竹木苍翠,空气清新,风景如画,是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岛上名胜古迹众多,历有36亭、48庙,以及秦始皇“封山印”、汉武帝“射蛟台”等珍贵文物遗址,还有柳毅井、酒香亭、吕洞宾朗吟亭等传说地。西山还有杨么寨,相传是南宋初年洞庭湖农民起义军的兵营遗址,可谓名胜古迹众多。

此外,君山还盛产茶叶,称为“君山银针”。“君山的茶叶柳毅井的水”,成为古今文人墨客争相品茗和吟咏的题材。

君山,不仅是丹青画出,更是湖湘文化浸染而成的一轴大美画卷。

TIPS

地址: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

美食:君山茶叶、洞庭银鱼、洞庭湖藕

周边景点:岳阳楼、屈子祠、张谷英古村落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29)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刘禹锡

江苏镇江·西津渡

春风又绿江南岸

唐红生 | 文

很久以前就读过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乍看“金陵”二字,以为是南京,其实在镇江。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名为“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用此名,而当地人更爱称其为“小码头”,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0)

(图<钱小平)

我的家乡隶属镇江,但幼时路过西津渡时,只在白天走马观花。随着年龄增长,对古镇古街兴趣渐浓。这首诗是描写客愁的力作,咀嚼诗人“夜江斜月”的描写,一直以为行走在这样有历史、有文化的地方,需在夜间,最好是在春夜,于是决定前往。

西津渡位于云台山麓,与镇江博物馆比邻而居。穿过城市的灯火,到达后突然静谧了许多。拾级而上,两边青砖围墙,时光切换,仿佛走进了岁月长廊。风拂面不寒,暖色的景观灯为夜捎来丝丝温情。一道砖砌的拱券门立于坡顶,上书“西津渡街”。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1)

(图<钱小平)

穿门而过,顿时变窄,青石板铺就的弯弯巷道,灯光像为它抹上一层蜡,油光锃亮,更显幽深古朴。一侧的“五十三坡”有53级台阶,古时它是通往渡口的唯一通道。不知多少人在此惜别,又有多少人在此相逢。

一个转弯,就见一座喇嘛塔式过街石塔矗立于通道之上,周身洁白如玉。这座元代石塔又称昭关石塔,历经700多年风雨,神态依然。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2)

(图<钱小平)

石塔一侧是康熙年间的“救生会”,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另一侧是宋代的观音洞,墙体斑驳。读着几座券门上“同登觉路”“共渡慈航”等字样,即刻感受到浓浓的宗教气息。古时江面宽阔,一叶扁舟在波涛中横渡,几多危险,人们只能祈求菩萨的护佑。这其中有渡江人,也有船夫,吉凶不知,生死未卜。想到这里,苍茫夜间,我竟有点伤感。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3)

(图<钱小平)

古道开始沿阶而下,青石板中间是一坡面,当中有一道深深的车辙。这是当年运货物的独轮车所留,遥想人来货往的繁盛景象,耳边仿佛传来千年的历史回声。

昔日的码头早已沉降到地下,千年街基的石痕,用钢化透明玻璃围罩其上。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的古道层层叠加,“一眼看千年”,触发了思古之幽情。镇江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古渡原紧临长江,清朝以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现在距江岸已有300来米。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4)

(图<钱小平)

一旁暗红的“待渡亭”早就失去了待渡功用,成为游人憩息的场所。变换的是沧海桑田,刻录的是历史印记。先贤们的脚印、六朝后的痕迹依旧清晰。王安石由此扬舟北上,到达对岸的瓜洲时,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米芾等文人墨客也曾在此候船,迷恋江南的乾隆帝是否也曾逗留于此?

从“待渡亭”远眺,屋脊、檐口、瓦当、马头墙,被灯光一一勾勒出轮廓,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如微波细浪,一直涌向长江。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5)

(图<钱小平)

白日素面朝天的小码头街已浓妆艳抹,俨然变成胭脂美人。不宽的街道蜿蜒延伸,两边一二层的小店鳞次栉比,或挂匾、或挑旗,连同灰砖墙、木板门、雕花窗,都被红红的灯笼涂抹上时光的古韵。有的店已经打烊,行人三三两两,无喧嚣、无吆喝,十分安静。本地的各种特色,诸如镇江香醋、锅盖面、肴肉等应有尽有。高高叠起的蒸笼热气腾腾,氤氲中散发出米糕的香味。咖啡店中,两位金发碧眼的女郎正喝着咖啡,享受异国风情。

随意穿过一条小巷,往光阴纵深里钻。那翘角飞檐、朱漆廊柱、墙上枯藤,无不娓娓诉说着古渡老街的千回百转。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6)

(图<唐红生)

融融的月色笼罩四周,柳枝斜依在花格窗上,静静流淌出春的气息。眼前的蒜山虽不高,却孤峰突兀。蒜山因“山多泽蒜”而名,当年江水经年不息拍打着山崖,这里自然成了扼守江岸的屏障。山顶一小亭影影绰绰,书写着智者的传奇。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周瑜曾在亭下共商破曹大计,二人在掌心都写了“火”字,“火烧赤壁”成了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因此,小山也多了个美称“算山”。

蓦然抬头,云台山顶的云台阁被橘黄色的灯光映得晶莹剔透,四周不断变换斑斓的色彩,如梦如幻。古栈道宛如一条泛着钻石般光晕的“珠链”挂在颈下,高贵典雅,格外迷人。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7)

(图<唐红生)

春风裹着江水的气息徐徐吹来,王安石笔下的江南正“绿”意盎然,而张祜客居的“小山楼”已不见影踪。池塘边的古戏台帷幔垂挂,灯火璀璨,富丽堂皇。今夜无演出,想必白天必然熙熙攘攘,有穿着古装的现代人,和着滔滔江水的节律,唱出西津渡的千年风情,唱出新镇江的精彩美丽。

TIPS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

美食:锅盖面、肴肉

电话:0511-85288555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8)

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

——(节选)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杜甫

河南洛阳·邙山

山河扶绣户

张少辉 | 文

“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冬日的一天,诗圣杜甫登上东都洛阳城北的制高点——翠云峰。极目远眺,只见玉楼金殿、瑶台琼室、街巷里坊、龙门山色气势恢宏,遂诗兴大发,写下《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在诗人杜甫的眼里,大唐盛世,人、建筑和大自然浑融而亲密。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39)

(图<黄政委)

千年之后,我沿着杜甫的足迹,来到洛阳城北的邙山岭。岭中有一道青牛峪,“青牛”横卧于邙岭,它昂起的头即是邙山的制高点、相传老子曾经炼丹的所在——翠云峰。而昔日“洛阳八大景”中的“邙山晚眺”,指的就是每年重阳傍晚,人们在翠云峰上遥望山下高大的城郭、宽广的庭园、富丽的楼阁,城中的万家灯火可尽收眼底。

值得一提的是,翠云峰上还雄踞着一处已有近1400岁“高龄”的道教名胜——上清宫,它的另一个身份是李唐皇家家庙,即杜甫诗中的“玄元皇帝庙”。皇家家庙的至尊,使其居高临下,山门直对隋唐宫城北大门玄武门,穿过玄武门、应天门、定鼎门,又与天阙龙门南北呼应,成为隋唐洛阳城布局的点睛之笔。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0)

(此图来源网络)

洛阳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孔子入周问礼乐,儒学创基于洛阳;东汉永平年间,佛教首先传入洛阳,佛学从此植根并发展于洛阳;魏晋之时,知识分子因躲避严酷的社会现实,玄学由此形成并发展于洛阳;北宋时,随着“二程”提出新的哲学命题,儒家经学新学派的理学也自此渊源于洛阳。至于道教——这一最具中国本土色彩的宗教中的诸多理念,也以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子对人生的思索而发轫于洛阳。因此,最初记载老子行踪乃至最初传说中与老子有关的种种物事,便无可争议地与洛阳“捆绑”在一起,洛阳也由此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汉末年,民间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始祖,奉《道德经》为经典。至唐,唐高祖李渊尊老子为鼻祖;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李治集能工巧匠建玄元皇帝庙(亦称玄元观,后改称太微宫)于翠云峰以祀老子。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李隆基诏“两京玄元庙改为太上玄元皇帝宫,天下准此。”次年,再改称玄元宫为上清宫。至此,老子之于道教、上清宫之于老子,均被推举至皇权之外至高无上的地位。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1)

(图<赵治海)

其实,在浓重的道教色彩之外,上清宫和古代历史、文化之间,还有着一些割舍不断的因缘。在李唐敕封老子之前,隋仁寿四年(604年)冬,隋炀帝杨广曾登翠云峰南望伊阙,决定以此地为中轴线,向南跨洛河修建新洛阳城。两年后,新城建设告竣,隋迁都至洛阳。唐天宝八年(749年),杜甫登上翠云峰,谒玄元皇帝宫,俯瞰大唐东都,留下了“碧瓦初寒外,金茎一气旁。山河扶绣户,日月近雕梁”的恢宏诗篇。唐代画家吴道子曾在此绘制老子画像,并绘“五圣真容”(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为唐室奉祀庙中,此时的上清宫俨然成了李氏天子的家庙。宋代,苏轼也曾来此并题诗而去。惜岁月奔驰,沧桑变易,这些难得的壁画和碑偈石刻今已荡然无存。

眼前的上清宫仅有两组建筑,一是南边的一座明清构建,因无人值守,模样显得很是凋敝,但殿后小院地面上排列成行的柱础石,以及一通明崇祯年间重修上清宫的古碑,却能使人想见它当年的光彩。北面一组保存较为完好,宛然是一处小院落,最里面是居住着女道士的翠云洞。因有人气,这里也干净整洁了许多,只是格局仍见拘束。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2)

(图<赵治海)

唐代的上清宫早在北宋末年就已毁于战火。明代皇室曾捐资重修。其后,道士张玄慕亦募资修建,以铁铸造梁、柱、椽、瓦,配殿覆盖琉璃瓦,故此后又称上清宫为“铁瓦琉璃殿”;院内和四周“植松柏千余株,修竹数十丛”,重修后的上清宫基本恢复了旧观。明嘉靖年间,上清宫殿宇毁于地震。抗战期间,清代和民国屡次修复的上清宫遭日寇飞机轰炸,殿宇再度被毁,众多古柏也就此蒙劫,所幸翠云峰和洞上平台的老君殿历劫犹存。如今,上清宫因旧制不再而略显寂寥和冷清。这个遗世独立的道教观所,依然以无争的沉静坚守着出世的超然。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3)

(图<席啸千)

沉思间,已夕阳西下,暮帘四合。我站在翠云峰顶,俯瞰不远处的洛阳城,华灯初燃,霓虹闪烁,流光溢彩。我又想起《道德经》中“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名句,更敬慕其中的坚忍与自信。既然“道无形,无象”,上清宫不汲汲于尘世的宠辱喧嚣,当也是道的一种境界了。徜徉在这样的氛围里,更是深深感悟到老子超脱、博大的人生智慧。一时间,竟有一份愿望在心头涌动:从游于老子,追随智者,做一次精神与心灵的无拘束的飞翔。

TIPS

地址:河南省洛阳市城北

美食:洛阳水席、不翻汤、胡辣汤

周边景点:嵩山少林寺、龙潭大峡谷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4)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节选)火山云歌送别

岑参

新疆吐鲁番·火焰山

火山突兀赤亭口

张少辉 | 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火焰山就是这样一座山。火焰山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北缘,古书称“赤石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即红山。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5)

(图<刘庆磊)

吐鲁番火焰山因一部《西游记》而扬名天下,其中描写火焰山“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进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可见其热。如果夕阳西下,远远望去,火焰山仿佛横卧在戈壁上的一条正在燃烧的巨龙,一片赤红。

火焰山为东西走向,长100公里,宽约10公里,最高处为854米。没有树木,不见一草。山上的褶皱恰似正在燃烧的火苗,有些地方竟然“烧”成了白热,似一片火海。有些褶皱凹陷处呈暗灰色,似刚熄的火,余烟袅袅。赤红的山与灰蒙蒙的戈壁构成一幅反差极大的画面,真是沙漠中的一道奇景。但茫茫火焰山,从来不寂寞。它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不时飘荡着声声驼铃。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6)

(图<姚柏林)

吐鲁番7月份的平均温度为48℃,居全国之首,火焰山又是吐鲁番最热的地方。其盛夏地表温度达到80℃多,当地人笑称在火焰山下的石头上煎鸡蛋是个不错的主意。美丽的回族导游马德君在路上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事情:曾有游客炎夏穿着皮鞋在此地走了一圈,鞋底竟热得开了胶,不得不重新买了一双鞋。

我踏上这方热土时,已是北疆的深秋。但走到距山脚几百米处时,一股热浪已迎面袭来。正值午后,骄阳似火,不一会工夫,便大汗淋漓。即使穿着厚底旅游鞋,也能感到脚底发烫。站在孩提时代印象极为深刻的火焰山前,心中倍加惊喜。《西游记》中烧了孙悟空屁股的火焰山,原来就在这里。只是没有火,没有烟。但褐红的山冈、炉渣似的大地、暗红的砾石,似乎预示那燎原大火的确是刚被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扇灭不久。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7)

(图<刘庆磊)

火焰山前竖立的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最大温度计——“金箍棒”温度计,显示当天地表温度就有60℃。此时此地,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岑参的《火山云歌送别》:“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光看这四个“火”字,火焰山的热就在其中了。

火焰山的故事,演绎的不是如喀纳斯般的北疆童话,而是惊心动魄的神话。维吾尔族同胞称火焰山为“红山”。在他们的传说中,一个叫哈拉和卓的年轻人,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激战,斩杀了一条专门吃童男童女的恶龙,这条龙化作了火焰山。而汉族的传说,就来自脍炙人口的《西游记》了。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蹬倒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几块木炭从天而降,落到此处,大火熊熊,幸亏大圣借得芭蕉扇,扇灭了大火,火焰山才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8)

(图<梁有权)

其实,火焰山山体的形成是由热风造成的。红色山石经过岁月洗礼,风将岩石表面的红沙雕刻成缕缕“火苗”,借助着风威,形成了仿佛正在燃烧的大火。风在此写下了大手笔,才有了这样的奇观。

TIPS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高昌区

电话:0995-8696010

周边景点:葡萄沟、交河故城

编辑:康宁 张宇

李白和杜甫之间的诗(李白杜甫们笔下的)(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