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今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东口路北,有一座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并保存至今的智化寺。由于寺内梁架、斗拱、彩画等仍保持明代早期特征,故而智化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智化寺的佛乐,流传至今虽已历经五百多年,却是仍然保存相对完整的明代宫廷音乐,堪称“中国音乐的活化石”。之所以寺庙内会有宫廷音乐,是因为智化寺的前身,是明代著名太监王振的家庙。王太监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才让宫廷音乐得以在寺内完整传承至今。

明英宗朱祁镇的总体评价(记录了明英宗朱祁镇和大太监王振之间的深情厚谊)(1)

泥塑智化寺佛乐演出阵容

作为“土木堡之变”的第一责任人,几百年来王振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了无数文人的口诛笔伐。但是作为土木堡之变的直接受害者:在瓦剌做了一年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为何会在二次登基之后为王振平反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围绕在这位王太监身上的几个疑点。

半路自宫还是自幼入宫?

根据某百科的记载,王振本来是落第秀才,因为略通经书就在私塾教书。后来因为始终考不上功名,心灰意冷的王振决定曲线救国,进宫寻找门路。于是乎王先生一狠心一跺脚,自己把自己给阉了,从而顺利地进皇宫做了一名宦官。这个说法,其实是很有问题的。明朝自朱元璋建国之后,就严禁民间自宫。

是月,诏曰:...闽、粤豪家毋阉人子为火者,犯者抵罪。—《明史卷二·本纪第二》

这里虽然是针对福建、广东一代地方豪强做出的规定,不许他们阉割民家之子为“火者”,即受阉的仆役。但是无论是阉割别人还是自宫,朝廷的打击一向都是非常严厉的,胆敢违反禁令就会充军。而且明初的那些宦官,要么是战俘的子女,比如大名鼎鼎的郑和。要么是异族,比如在土木堡之变中出卖明英宗的女真族太监喜宁。事实上王振自宫一说,出自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进士严从简所著《殊域周咨录》,笔者以为可信性非常低。

又按王振,山西大同人。永乐末诏许学官考满乏功绩者,审有于嗣,愿自净身,令入官中训女官辈。时有十余人,后独王振官至太监,世莫知其由教职也。—《殊域周咨录卷十八·鞑靼》

明英宗朱祁镇的总体评价(记录了明英宗朱祁镇和大太监王振之间的深情厚谊)(2)

王振剧照

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正月,英宗下旨赐司礼监太监王振以及另外几位大太监钱僧保、高让、曹吉祥、蔡忠等人白金、宝楮、彩币诸物,其中王振有单独的敕文。从中可以得知王振在成祖朱棣永乐朝就被选为时任皇太子朱高炽的侍从,而且还受到了太子本人的教导。那么换句话说,王振应该是自幼入宫,他的学问也是来自于朱高炽。

尔振性资忠厚,度量宏深。昔在皇曾祖时,特以内臣选拔事我皇祖,深见眷爱。教以诗书,玉成令器。委用既隆,勤诚益至。肆我皇考念尔为先帝所器重,特简置朕左右。朕自春宫至登大位,前后几二十年。而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卫调护,克尽乃心。赞翊维持,糜所不至。正言忠告,禆益实多。—《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七》

这里略作解释,上文的“皇祖”,即明英宗的祖父明仁宗朱高炽。“教以诗书”这句,基本就坐实了王振自幼入宫的证据。此外我们可以据此推断,王振的年纪应该和英宗的父亲明宣宗朱瞻基差不多大,或者略小。

朱瞻基驾崩的时候,朱祁镇只有9岁。此后在他的成长岁月中,王振一直扮演着一个“亦师亦父”的角色。比如据《明史》记载,朱祁镇对王振的称呼是“先生”。又据《罪罹录》的记载,王振时常会对朱祁镇的不良嗜好进行规劝。所以明英宗在敕文中对王振的褒奖,并不算很过分。

明英宗朱祁镇的总体评价(记录了明英宗朱祁镇和大太监王振之间的深情厚谊)(3)

明英宗剧照

自杀还是被杀?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脱脱不欢王、也先太师、阿刺知院兵分三路,对明朝发动了大举入侵。对于一直羡慕先辈皇帝能够跃马疆场的明英宗来说,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不顾满朝文武的劝谏,朱祁镇决意御驾亲征。当然在后世的史书中,此事的幕后推手是王振。

甲午,车驾发京师亲征。是举也,司礼监太监王振实劝成于内。故群臣虽合章谏止,上皆不纳。命下踰二日,即行。扈从文武吏士,皆仓猝就道云。—《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

八月十五日,由于缺水,明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数十万大军土崩瓦解,数十位扈从文武大臣,包括靖难元勋英国公张辅在内死伤殆尽,甚至就连皇帝本人都做了瓦剌人的俘虏。至于王振,自然是死在了乱军之中。

王振的死,自然是大快人心的。消息传回北京,留守京城的文武群臣立刻对王振家族进行清算。王振的侄子锦衣卫指挥佥事王山未经审讯即被凌迟处死,整个王家不分老少全部诛杀。那么问题来了,王振本人是怎么死的?《明史》在王振本传的记载是这样的“乃为乱兵所杀”。而在《明史纪事本末》中则变成了被护卫将军樊忠所杀。

八月,师溃于土木,帝北狩。护卫将军樊忠者,从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为天下诛此贼!”—《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王振用事》

明英宗朱祁镇的总体评价(记录了明英宗朱祁镇和大太监王振之间的深情厚谊)(4)

樊忠剧照

然而翻遍《明实录》乃至《明史》,根本没有对于樊忠的任何记载。如果连这个人都不存在,王振又怎么会死在他手上呢?实际上明英宗二次登基之后就为王振恢复名誉,以香木为其雕像以祭葬招魂,又在智化寺北院修建旌忠祠并为其立碑。这座碑至今还在智化寺内,上面清清楚楚地写明了王振的死因:

车驾北征,(振以腹)心扈从。将臣失律,并以陷没,即引刀自刎。—《明英宗谕祭王振碑》

作为英宗最为信任和倚重之人,王振一定是在土木堡陪伴朱祁镇到最后关头。他是如何死的,英宗肯定是一清二楚的。然而身为一个臭名昭著的奸臣,王振如何能享有自刎殉国的英名呢?所以他必须死在别人手上,最好是明军自己手上。

结语:“土木堡之变”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但第一责任人肯定不是王振,而是明英宗自己。但是出于“为尊者讳”的传统,史书上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了王振头上。显然让一个太监来背锅,是文官们喜闻乐见的结果,无须有任何心理压力。

然而别人不清楚或者装糊涂,当事人明英宗不能装糊涂。虽然为了自身政权的稳固,他没有推翻王振第一责任人的结论,但却在王太监的家庙:智化寺内为其作了力所能及的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