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两岁半宝宝早教古诗悯农(宝爸宝妈会读诗)(1)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两岁半宝宝早教古诗悯农(宝爸宝妈会读诗)(2)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悯:怜悯、同情

粟:小米。诗中借指谷类(谷类是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一粒粟,即一粒种子。

万颗子:子即种子,诗中用来指收获的粮食。万颗子指很多粮食。

四海:天下。古文四海当时指国家之四至边界,不是海的意思。

农夫:指种田的人。古代男耕女织,夫用作男性职业类别后缀。但在诗中可以泛义地理解为以种田养家活口的人。

犹:仍然、还是。

诗的大意是(诗歌不宜逐字翻译):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可以收获很多粮食。天底下没有一块被闲置、不被耕种的农田,可种田人却吃不饱饭,常常饿死。

以上部分的字词句意,如果孩子问到,宝爸宝妈可设置适当情景进行解释。

下面的拓展,权给宝爸宝妈理解本诗作参考: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现实的诗歌,诗歌的前三句犹如引满的弓,是为了射出最后一句这支箭。弓满矢疾,猛烈地射向严酷的社会现实。种田人终年辛勤劳作,没有一块田地闲置,即便到年底丰收了,到头来却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一些文章说,诗歌一开头,赞美了农民的劳动——我们读不出作者有这份好心情。

现在说说“四海”:

《礼记?王制》中说:“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可知,“四海”实际上指的就是当时疆域的范围,或者说四至。和大海没有关系。《尔雅?释地》中说:“东至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古代中原周边少数民族部落为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四海”指的是夷、狄、戎、蛮。

《悯农》的作者李绅出生唐朝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官至县令,但其父早逝,随母亲相依为命,勤奋好学,饱读诗书,考取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后升任右拾遗等。官阶不断提升、位高权重的李绅骄奢跋扈、祸害百姓,不再是早年那个悯惜农人的李绅,成了一个5《悯农》李绅完全相反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