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它是“中国特大县城”。
有人说,它是“隔壁二胖”。
有人说,它是“霸都”。
有人说,它是“赌城”。
它说,这都是它。
但,它最喜欢的title是“新一线城市”。
因为,这是它用15年的努力(2005-2020),15年的默默无闻换来的“一朝天下闻”。
图 / 第1财经
虽然,它“新一线”的头衔在2021年被摘掉过,但其实这也没什么。
因为,一直以来它最主要的title只是这三个:安徽省会、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它,是合肥!
不管是不是“新一线”,毋庸置疑的是,合肥早已撕掉“中国特大县城”的标签,“杀”出一了条以科技立城、以科技兴城的道路。
01
为什么是合肥?
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安徽合肥。
长江与淮河将安徽分为三截,合肥恰好位于安徽中部、江淮之间。
《水经注》中指出,自江淮分水岭两侧发源的淝水(今东淝河)与施水(今南淝河),二者分道扬镳,一条北入淮河,一条南下长江,水涨时在此合流,所以起名合肥。
人们说它名字“土”,最好能换成以前的“庐州”。
可事实上,庐州定名大约700多年前,这里就已被称为“合肥”。
秦始皇二十六年,合肥作为九江郡的县,出现在地图上,到了汉代时正式见于史册;而“庐州”二字则要追溯到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且这时候的合肥,是庐州的州治所在。
因此“合肥”二字,看似颇有喜感,但在数千年的岁月中,一直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在地理位置上,合肥不南不北,也亦南亦北。
于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合肥是“吴楚要冲”“中原之喉”,是著名的逍遥津大战发生地,也是“孙十万”的耻辱地。
于是,这座直至1949年解放时,还只是一个有两条街,5万人的县城因一句“合肥不错,为皖之中”,被推到了“安徽大哥”的位置。
“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小小河流穿城过,一座小楼才两层”
——《合肥通史》
从坐上“省会”位置的那天起,合肥就成为了一个压力巨大的“胖子。”
论民众呼声,它不如商业更发达的芜湖;论历史文化,它不如成就安徽省名的安庆、古徽州;论航运交通,它不及长江沿线的安庆、芜湖以及淮河沿线的蚌埠;更遑论还有一个被戏称为“徽京”的邻居南京时刻被人提起......
在各种争议中,偶然上位的合肥只能扛起“省会”的重任勇往直前。
02
“安徽省会”合肥!
合肥,自古就有一个长江梦。触不到的黄金水道,让它在水运时代偏居一隅。
反观号称“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安庆,凭借航道之利在军事和经济上都举足轻重;而它的另一“劲敌”芜湖也同样凭借着水道,成了近代安徽唯一的通商口岸,并跃居中国四大米市之一。
到了铁路时代,在晚清到民国时期,所有重要的铁路干线几乎完美地绕开了这个“在皖之中”,而“无问南北”的小镇蚌埠,却因一条津铺铁路成了名副其实的水陆交通枢纽。
纵然如此,历史的潮流却偏偏眷顾了合肥,让它成为了安徽省的省会,可惜迎面而来的却不是好日子。
为了改变困局,合肥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发展工业。
从安徽淮委模型工厂、安徽第一棉纺厂开始;到乘着国家号召沿海企业内迁和“一五”计划实施的东风,在上海引入的50多家工厂企业;再到后来的无线电一厂、广播器材厂自行车厂、模具厂、仪表厂、轴承厂精密铸造厂、变压器厂等.......合肥最早的工业发展基础由此奠定。
同时,一个省会城市的雏形也逐渐显现。
工厂如雨后竹笋般在合肥兴起,小小的合肥城区开始向外延伸。以老城区为中心,向东、向北、向西南三翼伸展,再将田园楔入市区,道路分别呈井字形、环形和放射形,形成了“风扇形”的城市布局。
与此同时,城中的各种公共设施也随之完善。
此外,还兴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比如江淮大戏院、安徽省图书馆主楼、安徽省博物馆、光明电影院。
从小县城变成“特大县城”,合肥在等待一个机会........
03
“最牛风投”合肥!
合肥,被戏称为“中国最牛风投城市”,它喜欢all in,几乎回回破釜沉舟,却往往小输而大赢。
合肥近些年的重点投资项目,动辄百亿甚至千亿。而要说起合肥最早、且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投资,当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70年,在“文化大革命”及中苏交恶的背景下,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被迫外迁,恰逢饥荒年月,接连询问了几个地方却都遭到闭门羹,而自身也困难重重但求贤若渴的合肥则向它敞开了大门。
“半个世纪以来,合肥市乃至安徽省节衣缩食,给钱、给地、给政策,甘愿倾尽资源支持中国科大发展。”前合肥市长凌云曾用“倾城之恋”来形容合肥对中科大的“满满爱意”。
也正是这种倾尽全力的态度,使得合肥有了让自己羽翼渐丰的资本。
1978年,中科大恢复为全国重点大学,并首创少年班。同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立合肥分院,合肥也因此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外的又一重要科研基地。
1982年,合肥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此后,包括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国第一台核聚变研究装置、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合肥超环”等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先后落地合肥。
合肥成了声名远扬的“科技之城”,而逆转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
20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下,合肥还是下定决心,以当时安徽有史以来最大的、总投资达175亿的资金规模,留下了如今蓬勃发展的京东方,据说还为此停止了正在修建的地铁。
2010年,京东方六代线量产之后,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封锁,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合肥京东方
而在带着京东方打赢“显示屏”之战后,2016年,合肥投入巨资进军芯片产业,主导成立了当时国内唯二的DRAM内存芯片生产商——长鑫,从全球三大DRAM厂疯狂挖人,研制出了国产内存,后来打破了金士顿、三星等外国厂商在中国内存产业的长期垄断,改变了中国缺“芯”的局面。
2020年,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及研发中心落户合肥。在“全国新能源之都”的争夺中,合肥前期的成绩不算最亮眼的,但它跑在最前方。
合肥,早已蜕变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其被誉为“合肥模式”的发展模式也成了诸多城市研究的对象。
合肥,用科技改变了命运。
从五条土马路到五条地铁线;从全国省会垫底到全国GDP21名;从开府时的不到五万人口到今天的800万常住;从被举国嘲讽的新京方到蔚来;阖城上下孤注一掷地的“合肥模式”还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