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在我们看来是最平常不过的吃食,一日三餐如果天天吃还会烦。然而在《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吃馒头的镜头,却看哭了很多人。少安去县城拉砖,挣了2000块钱,他买了一袋白面,让秀莲破例蒸了一锅白面馍。吃饭的时候,孙玉厚看也不看白面馍一眼,当少安给他递到跟前时,他说了一句“给你奶奶和虎子吃就行”。
少安坚决递给他,并且表明日后可以天天吃白面馍,他才迟疑地接下,放到手中,反复地端详了好久,那神态,仿佛这就是无价的珍宝。他心情复杂地将馒头放到嘴中,慢慢地品尝着,哽咽着说“真甜”。
此时的孙玉厚心情复杂地吃着白面馍,连掉在裤子上细如米粒一样的馍渣也一点点地捡起来放到口中。一旁吃饭的少安,少平都哭了。对于农民而言,不愁吃饭是他们毕生奋斗的目标,他们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主要的问题就都解决了,囤里有粮,心里不慌,能实现馒头自由,这是他以前根本就不敢想的事。
孙玉厚是个贫苦了一辈子的人,上边有一个失明的老娘,下面有四个孩子。贫苦的他日常吃饭只能喝黑豆高粱汤,隔一两天才能蒸一顿高粱面馍,还得先紧着年迈的老娘和长身体的孩子先吃。他们家一年到头也能分几斗麦子,平时根本舍不得吃,只有到了逢年过年的时候,才舍得蒸几个给年迈的奶奶吃。
孙玉厚十几岁父亲就去世了,留下多病小脚的老娘和五岁的弟弟。山里门外的事都搁在他一个人肩上。家中没地可种,他就给别人揽工,养活母亲和弟弟。靠自己的能力,和同是穷人的少安娘结了婚。虽然日子穷得叮当响,可是少安娘脾气性格好,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和气。
孙玉厚虽然很穷,但是在双水村算有魄力和远见的人。他认为睁眼瞎会受气,从古到今,世界是识字人的天下,就算是再穷,他也要让弟弟孙玉亭读书,他希望孙玉亭能成为孙家的人物。
想想,在这样缺衣少食的时候,农村有几个人读书,他却咬牙供弟弟上学。尤其令人敬佩的是,因为连年战乱,家乡的学校停办了,他托关系将玉亭送到了山西柳林镇去学习,支持弟弟异地求学,该有多大的魄力。他供弟弟读到初中毕业,直到他成为太原钢铁厂的工人。
到他子女这一代,他也是尽量让孩子们读书,无奈负担太重,兰花没有机会读书。但是条件稍微有点变化,他就坚持让少安,少平,兰香读书,哪怕自己再苦再累。可以这么说,孙玉厚就是土壤,就是铺路石,他用他的辛苦成就着他的弟弟和儿女。
孙玉亭受不了苦,困难时期要回到双水村后,要在家里找媳妇。孙玉厚又将自己住的窑洞腾出来给他用,毫无怨言地替弟弟解决了婚姻大事,并且在他们成婚之后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去帮他们。老母亲一直跟着他,这个最底层的农民,一生都在勤劳中过着缺衣少食的贫穷日子。
就是这样一个贫苦平凡的老农,他的几个孩子却个个懂事上进。兰花没文化,勤劳懂事,家里地里的活都能拿得起,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在她身上得以体现。少安读完高小回家务农,身上却有一股子悍劲,最终成了乡亲们敬佩的农民企业家。少平怀揣梦想走出农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兰香自幼懂事,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名牌大学留在省城。孩子们如此自尊自强,和孙玉厚质朴厚重的性格不无关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孙玉厚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做人本分,穷也要有志气,这是他的人格魅力。作为父亲,他就像一座山,一棵大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爱撒向了他们。孙兰花因为嫁给了逛鬼王满银,日子过得很苦,他竭力帮女儿。
少安因为家里穷没有当地的姑娘愿意嫁,他到处张罗打听给他寻亲。为了不拖累孙少安的日子,他坚决地和少安分了家。可是当少安的砖厂失败,赔光本钱的时候,他又立刻和少平商量,拿出少平给自己的一千块钱,支持少安恢复生产。他是一个慈爱尽职的母亲,孩子们对他都很感恩,也毫无怨言,虽然孙玉厚大半辈子贫穷,但是他人格上是富有的,他是值得尊重的父亲,是天一样的父亲,致敬中国式的好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