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现如今随着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取得联系的方式日新月异,而趋于简便的同时也令书信这一时代产物被逐步淘汰,随之消失的同样有书信经由历史沧桑浓缩而成的浪漫色彩。

“从前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人。”一封书信辗转于山海之间,将相隔万里的人串联在一起,尤其在战乱年代,一封书信更显弥足珍贵。此外一封封书信,也成为了后人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

一、邓颖超家书“党大于亲”

家书常指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其间往往寄托着家人互相之间的牵挂思念,以及长辈对于晚辈的谆谆教诲,《曾国藩家书》便是其中的一大杰出代表。而同样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亦有邓颖超家书,其间满含邓颖超对于晚辈的严格要求,又或与周总理之间互相的陪伴鼓励。

天津邓颖超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封邓颖超于1953年底写给周尔均的家书。其中便满含着邓颖超对于后人的殷切期望、严格要求,以及邓颖超本人的严格自我要求与原则性。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2)

“尔均同志侄:航快信已收到,知道你已加入共产党,甚为兴奋!……你的情况望能告他转我们。我的病已较前大好了,每日已可工作二三小时,你可勿念。匆此,即祝进步、健康!”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3)

周尔均乃是周总理堂兄弟之子,又因兄弟当中周总理排行老七,所以周尔均对于总理的称呼便是“七伯”。

从这封信的内容当中不难窥见,当邓颖超得知周尔均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时的兴奋之意,而与此同时也就周尔均成为党员之后,务必要坚持的党性与原则做出教诲、要求。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4)

此前邓颖超也曾寄出家书给周尔均,却唯有这一封称其为“尔均同志侄”。实质上这一称呼乃是这封书信当中的画龙点睛之处。那么邓颖超的家书中,为何先称“同志”再称“侄”?

结合家书内容来看,“尔均同志侄”一称源自于周尔均成为共产党员,而邓颖超如此称呼的用意是多方面的,首先便是对于周尔均的认可。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5)

对于周尔均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件事情,邓颖超的称呼首先在于对于他这一重身份的认可,并且透过这一称呼当中同一层次的尊重,对于周尔均本人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其次,“尔均同志侄”亦不乏向周尔均传达出,“同志”大于“侄”的原则,也就是党性大于亲情。希望周尔均能够牢记身为共产党员八项标准的同时予以践行,此外不能够依赖于周总理以及邓颖超的关系,而搞“特殊化”等等。

因此整封家书之中,邓颖超所表达而出的有身为长辈对于晚辈的关怀与严厉、身为革命前辈对于后来人的指导等。不过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凸现出了邓颖超以及周总理二人之间毕生坚持的原则“党性大于亲情”。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6)

二、邓颖超与周总理的原则

纵观邓颖超与周总理一生,为了国家与人民无私奉献,永远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甚至于他们从不曾过多考虑自身利益,一生都在思考并践行如何为党和国家谋取更大利益。因此,周总理与邓颖超虽然并无儿女,但无数中国人谁不是他们的后人?

周总理与邓颖超所坚持的原则难以一言尽述,其中之一便是上述之中“党性大于亲情”。而这一原则透过诸多事例皆能够窥见一二。随着邓颖超离开人间,她的遗书在自身意愿下作为死讯公之于世。而在遗书对于党和国家提出的七项请求之中,便有着这样一项关于家人的内容。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7)

“对周总理同志的亲属,侄儿女辈,要求党组织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同志们,勿因周恩来同志的关系,或对周恩来同志的感情出发,而不去依据组织原则和组织纪律给予照顾安排。”从中不难窥见邓颖超“党性大于亲情”这一原则,无论是在生前死后都坚决的予以执行。

除此之外,在周尔均对于邓颖超以及周总理的回忆当中,也能够窥见他们一丝不苟的坚持。周尔均对于周总理的一幕幕回忆之中,作为家属他们从来不曾乘坐周总理专车、周总理本人因私事用车必定时候用工资补上、周总理毛巾上的补丁……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8)

包括周尔均在内,所有的周总理与邓颖超家人从不曾因为他们二人的关系获取直接利益,无论是在生活当中又或工作之中皆是如此。

“十年动荡”期间,周总理曾在一次会面之中遇见了广播事业局的领导,心血来潮的问了一句“邓在军在你们那儿表现怎么样?”邓在军便是周尔均的夫人。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9)

广播事业局的领导如实作出答复,后来遇到邓在军之时特意提起了这件事情,“总理对你特别关心,问到了你在这边的表现如何,你们是怎么认识的?”邓在军闻言并未说出两人之间的亲属关系,而是谎称“之前文工团工作之时认识的。”

从中不难窥见,无论是周总理本人又或受总理严格要求的家人,皆是一丝不苟的贯彻着“党性大于亲情”公大于私不以权谋私的原则。

因此,纵观周总理的一应亲属,在他的严格要求之下全部被下放到了基层“隐姓埋名式”的自我锻炼磨砺,凭借着自身努力向上攀爬,其间总理不曾作出任何帮助。当然,帮助固然是存在的,但仅限于精神层次的影响与指导。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0)

此外,因为总理的严格要求,他的亲人之中少有担当大任者,唯有周尔均是个例外。当然其中绝非因为总理出于亲属的特殊关照,而是周尔均真真正正凭借实力取得的成果。

关于周尔均的任职等,周总理仅有一次的过问。早在60年代后期,总理一次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谈相关工作,而当时周尔均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杂志社的副社长。因此,周总理一如过问邓在军情况一般,对于周尔均的状况也作了一番了解。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1)

而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领导作出汇报之后,周总理说:“我清楚他是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你们关于他工作的安排我没有意见,不过有机会还是应该让他多下基层锻炼。今天我说的你们不必告诉他。”

彼时周尔均乃是周总理侄子并非秘密,而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周尔均也确确实实在相关工作岗位当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方才一步步有了自己的一番成就。

正因如此,周总理对于他的工作安排并无任何意见。但与此同时,周总理依旧担心周尔均会因为自己受到特殊照顾,方才提出若有机会还是多下基层锻炼。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2)

这是唯一一次周总理关于亲人工作方面的直接表态,过后许久周尔均方才得知这件事情,不过也能够明白七伯这一态度当中的良苦用心,有对于他磨练之意,亦有时局动荡之下的保护。

那么经由上述之中,不难窥见无论周总理抑或邓颖超,对于“党性大于亲情”这一原则有着共同的坚持与认知。从中凸显的高风亮节,亦彰显着二人作为共产党员的理念与坚持。

之所以周总理与邓颖超二人的爱情令人艳羡,最大的原因便是两人之间所拥有的共同理念与信仰,成为了两人最大的契合之处。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3)

那么为何周总理与邓颖超两人不遗余力的坚持着“党性大于亲情”这一原则呢?其中有着多方面原因,首先便在于对于党和国家而言,“任人唯亲”乃是绝对的迫害。

当不具备相应能力与学识的人,站在了一定高度,领导着一群远远胜过自己的人,那么无异于绵羊领导着一群狮子,必将导致相应组织无法正常运行。若是人人如此,对于国家而言将会造成怎样的损害不言而喻。从中国古代历史之中便能够窥见一二。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4)

与此同时以史为鉴,在周尔均看来两人之所以坚持着“党性大于亲情”不对家人特殊照顾的一大原因,也在于对于家人真正的爱护。纵观清朝时期,满清入主中原之后建立了清王朝,而所谓的八旗子弟便成为了凌驾于其它人之上的贵族。

“冀亿万世共享无疆之庥焉”中南海紫光阁旁边的院子里,保存着一块乾隆皇帝为昭示八旗子弟树立的“御碑”。其中亦有“昭示后代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毋或稍有怠惰。”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5)

乾隆皇帝盼望着八旗子弟能够努力进取,使得大清国运绵延无量。然而八旗子弟入关之后,凭借着与生俱来的特权与贵族身份,常年不劳而获、不思进取。毕竟,对于任何人而言一味地安逸,能够吞噬一个人的锐意进取之心以及顽强拼搏的意志。

正因如此,八旗子弟沉迷安逸,逐步的忘记了祖训,清朝并未能如乾隆皇帝所希望的那般绵延下去。而周总理常年以此作为训诫警示后人的依据,并将“不做八旗子弟”载入了周家的家训之中。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6)

三、生活当中的关怀备至

站在亲情角度,周总理与邓颖超坚持自身原则的同时,三令五申将家人放到基层锻炼,一定程度上也让周家后人受到一定损害。即便有能力,相较于常人也难以得到重用。但是,看似无情的背后也是对于家人的一种保护与培养。

此外,生活之中两人对于家人的感情也是同样浓厚的,尤其膝下无子女的情况下,在两人眼中周尔均等后人更是亲切备至,否则邓颖超也不至于在周尔均成为党员之时,通过一封家书予以深切关怀以及殷切期望。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7)

在周尔均的回忆当中,同样有着这样一幕。1988年周尔均患病在301医院住院手术。他的妻子邓在军在见到邓颖超之后,邓颖超特意将她平时使用的一个闹钟让邓在军带给周尔均。

对此邓颖超表示,这个闹钟平日里使用时非常精准,周尔均现在患病在床,按时吃药是非常关键的,把闹钟带过去也好计时。看似轻而易举的举动,实质上却是邓颖超对于周尔均生活当中无微不至的关怀。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8)

周尔均

生活不比其他方面,越是细微之处越能够看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的程度。若非对于周尔均生活上的关注,邓颖超又怎知闹钟乃是周尔均实际需求?又或极力要求按时吃药?

而除却生活当中的关怀之外,周总理与邓颖超更为注重于对于后人的严格要求以及教导。或许在他们眼中,留给后人怎样的物质财富并不重要,最为重要的是教会后人怎样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

周总理与周尔均的日常交谈之中,总会有意无意的耐心传授给他一些理念与认知。如乌鲁木齐曾经被称为“迪化”,有着启迪开化这一层含义。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19)

其中缘由便在于彼时统治者对于新疆等偏远地区以及少数民族的歧视,有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样的思想显然是不正确的,而周总理同样列举出许多类似的地名。以此来提高周尔均作为党员的认知与理念。

总而言之,邓颖超的一封家书之中,引申出了周总理与邓颖超两人自身的理念与坚持,同时也寄托着他们对于后人的殷切期望。其间种种皆是惹人深思的。

邓颖超的家书中(邓颖超的家书中)(20)

人之于世,想要真正意义上取得更高成就,首先便在于思想层次的先行提高,因此周总理与邓颖超看似没有为后人做任何事情,却是留下了一笔无可比拟的宝贵精神财富,而这些才是未来周氏后人能够立足于中华大地的根本。

周总理和邓超颖两位为革命事业、为新中国所做的一切,国人都铭记于心。不论今后如何,先辈们曾经挥洒下的血和泪都将凝聚成为中华力量之一,永远的留在所有国人的心中,久久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