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播课的利与弊(关于录播课的分类)(1)

随着我国“互联网 ”行动计划的加快推进,有关政策的密集出台,信息化已成为国家战略。我国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的变革之中,互联网走进学校,助力学习,深度融合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成为现代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互联网 教育”是时下教育界谈论最多的一个词,不少学校都在进行着“互联网 ”的尝试。而在尝试的过程中,最抢眼的当属“微课”了。

微课,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型课例,仅属于“录播课”的一种。

本文从“录播课”的角度,分几个方面阐述如下:

一、录播课的含义

凡是采用录播设备录制的课均称为录播课。

二、录播课的分类

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

(一)按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问题探究类等。此种分类,看似很细,其实很不严密。因为一段录播课程,或一小节微课,不可能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只以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命名,显然有顾此失彼之嫌。

(二)按教学环节分,可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等。这种划分,板块虽然清晰,内容也较明显,但是,没有实际意义,因为哪个教师也不可能根据教学环节去录播课程。

(三)按教学内容分,可分为:专题讲解类、教学同步类、习题解析类、课后补充类。这种分类,着眼于教学内容,划分的类型基本涵盖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下面,就以此种分类具体解说。

三、按内容划分的录播课的选材要求

(一)专题讲解类

所谓专题讲解课,是指根据教学需要就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做专项讲解的课。

专题讲解课又可分两类:

1.综合类专题讲解:是指就某一综合性的知识进行全面讲解的课。如语文基础知识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与写作专题,古诗文阅读与鉴赏专题等等。

这类课一般都用在各种考试的考前复习阶段,目的是系统性地对学生强化所讲内容知识。

因为这类课所含的内容容量一般较大,用的时间较长多,所以不属于微课。

2.单项类专题讲解:是指围绕某一系统的序列知识的其中的某个节点所做的课。如前面的语文基础知识,其内部又可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等,而这一层级的知识根据其含量又可再分,如修辞,可分为比喻、排比、设问、对偶等等。

这类课一般使用在复习阶段或寒暑假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学其中的某一“点”,以补足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欠缺与短板。

这类课因其内容单一,一般一个“点”为一个教学单元,所用时间不多,一般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可以称之为“微课”。

3.专题讲解课的设计要求:

①讲清概念。概念是对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高度概括,一段微课,你要讲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必须准确地交代。如,语文基础知识中的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②选准题例。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讲概念,不能空对空,一定要结合具体实例。仍以上面的“词”为例,我们可以举出“山”、“石”、“田”、“土”等,说明其“最小”,不能再分割;还可以举出一些双音节的单纯词,如“葡萄”、“玻璃”、“沙发”等,说明其也不能再分割了;然后再把他们放到具体的语言单位里,说明其可以“独立运用”,即可以独立充当句子中的某一个成分。

为了区分“字”与“词”,还可以从语言运用和书写的角度加以比较辨别。如“石”,我们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可以说它是一个“词”,但我们从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角度,又可以称它为一个“字”,角度不同,其身份就不同,不能含混。如,我们可以说“解释下面加点的词”,但不能说“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无论是综合类,还是单项类的专题课,其讲课方法一般来说,比较单一,就是概念 题例。要求就是概念讲清,例子选准,着眼于总结规律,关注答题失误处。

(二)教学同步类

就是把精心设计好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完整地录制下来的课。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以“课文”或“章节”为单位的课堂教学实录。

这样的课,一般是一节课,40分钟,或者是45分钟;因为所讲的知识点多,使用的时间也长,就是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实录,它和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它要把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压缩在一节课内完成,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所学内容。

这样的课,一般作为学校内部的优秀课评比、竞赛之类的活动,或者是参加有关学科组织的课堂教学大赛用。

2.以“点”为内容的微课。

这里的“点”指的是知识点、重点、难点等。这种课所用的时间一般就在10分钟到15分钟,可以称之为“微课”。这种微课是把教学内容按知识“点”加以切割,每一个视频片段重点讲一个知识点,目的是供学生预习或复习时用。

这两种课,因为都是讲教材知识,所以,一般都要按课堂教学常规要求来执行,那就是:

①教学目标要明确;

②教学内容要准确;

③教学思路要清晰;

④教学环节要完整;

⑤教学方法要得当;

⑥教学语言要流畅。

(三)习题解析类

所谓习题解析课,顾名思义,就是讲解习题,或者是书后的习题,或者是教辅材料中的习题,或者是考试的试题。

一道习题,解析起来也就10分钟左右,可以称之为“微课”。这种微课是我们现阶段学校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指导学生正确答题和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有效方法。

习题解析的一般程序是这样的:

1.审题定点——就是审理题干,目的是明确考点,即本题考什么;有的题的题干还暗示了答题的思路与方向,这也是审题时要关注的信息。

2.链接拓展——明确了考点之后,就要考虑解答此题需要调动以前学过的哪些相关知识,如法则、公式等。

3.解题明法——正式解析这道题,重点从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方面加以指导,最后得出答案。

4.总结概括——这是讲解习题课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哪些方面,明确指出,提醒学生注意,着眼于失误处;二是总结概括解答此类题的方法和要领,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着眼于规律性。

习题讲解的总结环节要上升到“类”的高度,避免就题讲题,而要就题归类,由类供法。

(四)课后补充类

一篇课文教学,一个章节的知识教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作为教师,课后反思一下,哪些需要补充,哪些还需要强调,通过“点”的方式,梳理出来,做成微课,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1.需要补充的:

①教学中遗漏的。

②教学中没讲透的。

③教学中需要延伸的。

2.需要强调的:

①知识点。

②重点。

③难点。

课后补充和强调的内容,是微课选材的重点。因为微课的内容就是知识点,微课设计的核心就是知识点的设计。理科的知识点比较明显,一般一个例题就是一个知识点,而文科的知识点一般都分布在教材的章节里、课文中,需要教师去辨认、提取,这里考验的是教师的功力和慧眼,有时需要借助一些辅助资料来确定,如教师用书等。

课堂教学注重的是知识“面”的教学,而补充性质的微课注重的是知识“点”的巩固与强化,点面结合,互为补充。

课后补充类的微课可以作为教学常态化应用。

四、录播课的应用建议

1.专题讲解类

这类课无论是综合类,还是单项类,都不是教学的常态应用。一般都是用在复习考试之前,或者是寒暑假里,作为学生查缺补漏的学习依据。

2.教学同步类

属于校内外参赛评比类的课堂教学实录,因为都是阶段性的活动,所以,一般都在活动前按要求进行,活动结束后,放在校园网络平台的公开课或精品课的栏目里,供其他老师和学生学习、借鉴。

对根据教学进度选取的单一知识的教学同步微课,只能作为学生课外预习用,对学生在课外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记下来,第二天到课堂上请教老师或跟同学讨论解决,这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

关于“翻转课堂”,不能仅仅着眼于形式的翻转,更主要的是关注教学效率的提高。翻转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保证学生课外全员都看教师的视频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翻转,这个条件不能实现,就不能翻转。对于课堂观看教师视频(小翻转),建议使用他人的、比“我”讲得好的教师的视频课,这样才有价值,不建议使用本班教师自己的。

3.习题讲解类

这类微课应用比较广泛,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用在考试前或后,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可以常态化应用。

4.课后补充类

这类微课只能用在课后,补充、延伸和拓展,所起的作用是巩固、强化和提升。是微课应用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可以常态化应用。

以上无论是哪种课的制作和应用,作为一种教学行为,都应该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工作安排之中,不能搞成教师个人的单打独斗。

建议在开学初集体备课阶段,按年级分学科集中研究一学期的微课制作内容,分工合作,验收合格后统一上传。

更多精彩,欢迎关注:“美丽校园”xfe110 、“美丽校园”头条号、“美丽校园”企鹅号、“智慧校园”搜狐自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