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土长的寿县人,如果是同姓人,见面后知道对方和自己一个姓氏后,一般会开个玩笑:“五百年前是一家”。土生土长同姓的寿县人为何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呢?这个背后有什么样历史事实!这个“五百年前”从何时算起的?这都要源于明朝初期那次全国性大移民,500年的时间也就明朝初期1400年前后到清末1900前后的时间,到了今天已经不止500年,下面就聊聊:寿县人,“你”从哪里来,这个话题。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1)

夕阳西下的寿县古城图片

一、明朝初年为何要全国大移民到江淮和中原地区?

中国的中原和江淮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汉族人曾经出现差点就被灭亡的事件。最严重的就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那次,胡人建立的后赵,在后赵皇帝石虎统治的15年时间里面,包括汉人在内各族人民惨遭屠杀和折磨。要不是一个叫冉闵汉人(石虎的养孙)奋起抵抗,估计那次汉人基本上就灭绝了。到了南宋时期,淮河又是宋金对峙前沿阵地,除去当兵的,因为留在这块土地要打仗,估计能跑的也跑差不多了,不是投亲就是奔友了,因此这个地方人口是不会多的。1230初期,蒙元忽必烈为了消灭南宋,就是和南宋打了40多年仗,蒙古铁骑横扫江淮及中原,死去多少人,就没法说得清了。而且蒙古人还干了一件至今让汉人都无颜面对事情:就是为了防止汉人反抗,每五家派驻一个蒙古兵,负责看管这五家,把做饭的用菜刀,锅铲,以及农具等凡是有铁的物件都集中一起由这个蒙古兵看管,那家要做饭用菜刀,先要申请,用完要还回去,而且蒙古人还要这五家的孩子喊他“鞑鞑”或“鞑子”,后来就演变成“大大”和“大”,其实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寿县农村还有小孩喊自己父亲或则叔叔为“我大”或则是“大大”的,这里面隐含的是一个无法启齿屈辱史。

寿县古城南门

到了元末,朱元璋等起兵抗元朝,据史料记载,蒙古人三次血洗凤阳县。起义军刘福通保的“小明王”在安丰城定都8年,不但是安丰城在劫难逃,毁于战火,就连安丰路下辖8县1州也是在劫难逃。《元史.地理志》安丰路所辖的八县一州:寿春县、安丰县、下蔡县、霍邱县、蒙城县、定远县、怀远县、钟离县及濠州,仅有户17992,人口:97611人,(元初安丰路辖:安丰、寿县、霍邱。后增加到八县一州),这个地域面积有多大呢?估计有一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就9万多人,和现在大一点城镇人口差不多少。地广人稀,明初的皇帝为了稳定中原地区,增加人口和财政收入,不得不走山西,江西、山东等地收到冲击较少山区移民过来。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2)

寿县城雕塑

二 究竟有几个地方向寿县移民了,移民有几种方式?

第一、史书记载的是有三个地方大规模向安徽和中原地区移民,当然零星也有,比如朱元璋迁江南豪强到凤阳也有几次。严格地说这三个地方移民迁出地聚集的中转站:排在第一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据说这个槐树当时有个老鸹窝;第二就是山东济宁下面兖州的枣林庄;第三就是江西鄱阳的瓦宵坝。寿县迁入的移民,这三个地方都有,但是基本是山东枣林庄集散中转过来比较多,山西洪洞大槐树基本在河南中原一带,瓦宵坝移民迁入地主要是当时安庆府,也有最远到六安和寿县南的。但是寿县好多人说祖上告诉他是山东老鸹巷,但是史料从来就没有查到山东老鸹巷这个记录。可能是洪洞县大槐树上老瓜窝和山东混淆后以讹传讹吧。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3)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

此外,还有寿县人及霍邱一带后世修谱把三个地址都写上了,说是山西洪洞县迁移到山东枣林庄,山东枣林庄迁移到瓦宵坝后,又从江西瓦宵坝迁移到寿县、霍邱,这一看就是弄不清到的是哪里迁移出来,干脆把三个地方都写上算了,如果从山东枣林村迁移出到江西,那是要经过安徽,何必绕个大圈跑到江西瓦宵坝的移民集散地,再坐船到安徽来呢。而且这是政府组织的强制移民,不是你想到哪里就到哪里的。寿县人为何把上厕所,说成“解手”就是个很好的佐证,“解手”这个词,是因为被强制迁移过来的,官府为了防止逃跑,就把老百姓反剪双手捆成一串,防止你逃跑便于押解,被押解的人路上要是方便的话,就请求官差解开双手,因而叫“解手”就是上厕所方便的代称了。以至于现在还有寿县本地老人走路喜欢双手反剪,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吧。也许你会问,难道家谱记录都不可靠吗?还真的不一定可靠,因明初不准许私人修家族谱牒,到明中后期才放开私人修家族谱牒。这时候起码已经过了5代人以上,过去农村文化普及率低,光靠口传肯定会出差错的。而且过去人在修谱的时候,对于搞不清的事实,一般就是乩谱,乩(音读 jī)就是占卜的意思,对于祖上不清的事实,选几个备选方案,然后抽签决定选哪个,作为修谱依据。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4)

江西瓦宵坝图片

第二 从山东“屯田调卫”迁移到寿县来的。

1、明代军队是实行屯田卫所制,在各地驻军的,而且当兵是世袭的,准许带老婆孩子一起来到你屯田驻扎的地方,这个就相当于解放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样。当时一个卫有兵5600人,明代的寿州卫所就是从山东调卫过来的,假如这个人生了三个儿子,那他大儿子承父业就是当兵,余下两个就只能在附近开荒种地了,到了他的孙子那一辈可能就有10左右,除去一个子承父业当兵外,其他的也还是种地,假如这个后代没有男丁,那就走兄弟后代里面选个做当兵的接班人。在《寿县志 - 姓氏》志书中写道:“尹氏 ,时际元末,群雄并起,于宋和靖处士尹焞之七世诸孙中,有兄弟三人:长世元,次世功,幼世位,族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集丁壮三千余人,结寨自固,后从明大将徐达定山东、克大都有功,诏进世元为昭勇将军。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擢世元为长淮卫指挥使世袭卫千户,世功为长淮卫千户,世位为卫百户,兄弟三人遂率兵南下,屯田淮上,而安家于寿州南乡青莲寺(寿县十字路),为南迁尹氏之祖。”上面所说尹氏兄弟带来的3000多人,其后人分居在当时屯田卫所的四周了。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5)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

2、明代军屯人员是怎么分驻各地的。当时一个卫是5600人的编制,相当于现在一个旅的人数。一个卫所分成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1120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团的编制。一个千户所下辖10个百户所,相当于现在一个连的编制兵力。一个百户所下面辖两个总旗,每个总旗56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加强排兵力,一个总旗下面辖是5个小旗,一个小旗相当于现在一个班的兵力,每个小旗11人(含一个小旗长)。史书上面记载:“大小联比成军”。这句话是什么意识呢?拿寿州青莲寺这个卫所举例说明。青莲寺卫所满员是5600人编制,分五个千户所,留下一个千户所驻守青莲寺大本营,其它四个千户所分别派驻:北边堰口集,南边石集(今天安丰镇),西边就是安丰城故地、东边就是开荒的周家桥附近。为何说周家桥进驻一个千户所部队,那是因为周家桥地理位置决定的,扼守南北交通,又可以东增援瓦埠湖航行安全和保证寿州到庐州古驿道畅通,西边可以增援青莲寺大本营。派驻到周家桥的这一个千户所1120人部队,除去留下一个百户所112人驻守周家桥以外,其余的9个百户所的人员,就分驻周家桥四周。其中一个百户所112人就派驻到原来的开荒乡桥湾村上土城。一个百户所军队有两个总旗编制,每个总旗56人,其中一个总旗就是派驻在今天的原桥湾村周家小郢。派驻小郢的这个总旗下属5个小旗,除去一个小旗11人和1个总旗长,计12人留守周家小郢,余下四个小旗分配到:周家大郢,余郢,扈郢、西郢。留在上土城一个总旗,除去留有一个小旗11人和1个总旗长驻守上土城,余下的分别派驻:范郢、大东郢,小东郢、西郢。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大小联比成军”的意思。但是这5600人只是包括士兵(包括总旗长和小旗长),但是卫所指挥长1人,千户所长5人,百户所长50人这些当官应没有计算在内的。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6)

明代屯卫军队分布“大小联比成军”示意图

第三、逃难、逃荒的流民,相当于以前说“盲流”一样,为了更好的生存到处流动一群人。

由于这群人并非出于官方安排,所以多数移民没有能够顺利在当地人籍,成为合法的定居民户,多年后才得到官府承认,被编人当地户籍。据史料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有土著1700户,正统七年(1442)增加了338户流移客户;至成化十八年(1482)土居主户增加到2544户,流移客户增加到6356户,移民户占总数的7100。但这并不意味着到正统七年才接受外来移民,只是说明从洪武初开始迁入的移民,直到正统年间才陆续获得合法的居留权,被编人户籍。在《明英宗实录》卷89中正好有一段正统七年凤阳府收粮监察御史胡鉴的奏章,可以证明这种做法:本府太和、寿县、霍邱等县,地土宽广,荒闲者多,以致各处人民逃来趁食。先是,御史金敬给与勘合,暂编居住,以待原籍来取复业。今经年久,原籍差人来取,有发遣起程至中途逃回者,有聚众打伤来人而回者。展转在彼居住,又不入籍当差,至有窃人财物肆为不法者。合行禁止。朝廷作出的决定是重申都察院以往的规定:“凡逃民离乡年久,产业已成,不愿回还者,许就所在官司报籍,三年一体当差,敢有不遵者,治罪不饶。”并命令巡视凤阳等府通政司参议王锡负责调查实施。已在凤阳府西北的寿县、霍邱、西部的太和、颍上等地居住很久的山东移民显然都符合就地人籍的条件,所以他们从正统七年开始就陆续人籍了。当然,山东移民并不都是在洪武初年就迁人的,有的可能迟至正统七年以后。明初迁入凤阳府西部寿县、霍邱等县的山东移民的数量并不是很多,估计不过数万,但由于寿县当地土著人口稀少,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很高,并且有较高的增长率,百余年后山东移民及其后裔已占总人口的70%左右,他们的影响之大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至今寿县还有那么多移民后裔念念不忘山东故乡的原因所在。山东枣林庄也是一个移民的出发地或集散地中转站,并不是寿县的山东移民的真正故乡。但它在移民后裔心目中的意义是不可磨灭的,因为它同样凝聚着移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以至于山西和山东移民地混淆在一起,出现一个山东济南老鸹巷地名。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7)

移民迁出中转地

三、“你”从哪里来的?以下是目前寿县部分氏族的可能来源地。

1、山西及河南移民过来:

梁氏之一、明初从山西云中迁来。

邵氏之一、明初自河南徙寿,居于瓦埠镇南邵家店、邵家老湾。

牛氏之一、于明成化十一年因避祸乱自河南汝州鲁山迁来,居正阳关东牛家堆坊

2、南方移民:

杨氏之一 、 明初江西瓦屑坝迁移寿县东南乡钱家集杨大塘埂

洪氏之一,明初由婺源轮溪发脉,迁至寿州府南保义集。

方氏之一,明初由歙县岩寺迁居上窑。

方氏之二,来自桐城。永乐时期任寿州卫千户,因此落居。

涂氏之一,“南昌堂”。明代中叶由南昌府永修县涂家铺迁至寿县定居。

夏氏之一,明初始祖夏临从南昌迁居寿春。

陶氏之一,汉族陶氏。元末明初从瓦屑坝迁居寿州东乡(今长丰陶楼),号五柳堂。

郑氏之一,明初从饶州府瓦屑坝迁居寿州南乡瓦埠街,后又徙居城东

张氏之一,小迎河张氏,明初从杭州迁入。

段氏之一,来自湖北英山,明代中叶从六安迁入。

江氏之一,来自霍山方家坪(现属金寨)。在寿县已传二十余世。

廖氏之一,自称明代开国大将廖永安之后。明初从巢县迁凤阳后迁寿州。

汪氏之一,明末清初由歙县迁居淮南洛河镇。

宫氏之一,洪武时从句容迁怀远,后播迁至寿州。

罗氏之一,原籍江西吉安庐陵,明中叶迁霍邱,后播迁至寿州。

3、山东移民:

蔡氏之一,认为其迁始祖于明代初期由山东调卫来

鲍氏之一,聚居上窑。自述其祖于明初从山东济南迁来

尹氏之一,原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元末结寨自固,于明初任千户并屯田淮上,安家于寿州南乡青莲寺。

石氏之一,祖先于明代从山东兖州迁来。

柴氏之一,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济宁徙来。

徐氏之一,聚居瓦埠。祖籍山东济宁。

李氏之一,居芍陂西。祖籍山东济宁,明初徙寿县。

孙氏之一,郡号乐安,明朝洪武初徙自山东济宁州老官塘。

韩氏之一,祖籍山东省南部,元末时逃难落户于寿州东南乡。

周氏之一,聚居八公山,开荒集周家桥。祖籍山东。

张氏之一,号称开荒张家。明代从山东迁徙到青莲张罗城定居。

袁氏之一,始迁祖袁再兴,原籍山东峄县枣林庄,于元代迁居寿县城南三沟村。

郝氏之一,自明初从山东迁徙至淮河南岸,定居寿县磨子湾,大约有六百年历史

毕氏之一,来自山东。

曹氏之一,明代从山东迁入。聚居在小甸集。

聂氏之一,明永乐时从山东枣庄迁入。

罗氏之二,可能来自山东。

权氏之一,可能来自山东。

孟氏之一,可能来自山东。

卞氏之一,可能来自山东。

孔氏之一,可能来自山东。

四 、相对于明代移民过来的姓氏,寿县当时土著居民还有哪些姓氏?

1、熊氏

熊氏分居于保义、双桥、堰口、三觉、双庙等地,系楚的后裔,源于帝颛顼氏后代季连,姓;传至商末有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封其孙熊绎于荆地为楚国,公族以为姓,以熊为氏。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8)

颛顼图像

2.楚氏

楚氏分居于双桥、三觉等地,系楚的后裔,源于姓,楚王子孙中有以国名为姓者(“楚”,读音“雏”)。

3.袁氏

袁氏源于妫姓,帝舜的后裔。周武王克殷纣,求其后以奉祀帝舜,得妫满,封之于陈,为胡公。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犀侯十世庶孙名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祖名为氏即爰氏;爰袁相通,乃有袁氏。或曰,陈公子有为大夫食采袁乡者,因自别为袁氏。寿州袁氏,据明初《袁洪先茔碑记》:其祖先来自齐鲁,后有仕于宋者,世居三沟村。袁洪,从明太祖征战有功,进荣禄大夫,后军左都督,并赐钞锭饰其先茔,即袁家老坟。今顾家寨、梨树店、枸杞园广袤十余里间,为袁氏聚居处,其西北为袁家湖。

4.吕氏。古有吕国,在豫西。传为炎帝后裔四岳之封国,虞、夏、商、周为列侯,姜姓。太公望姜尚为吕人,亦称吕尚。春秋初,楚灭吕,吕人不忘其国,因以国名为氏。或曰:共工氏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佐禹治水,封为吕侯,太公尚其后也。今寿县吕氏,多居于瓦埠、菱角等地。

5.孙氏

孙氏系出多源。其一出姬姓,周武王封弟康叔于卫(今河南省北部),八传至卫武公,有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以祖名命氏,即孙氏。其二出辈姓,楚令尹蔿敖,字孙叔,即孙叔敖,为楚君蚡冒五世孙,后蔿敖之子孙即以祖名称孙氏;孙叔敖死后,楚庄王封其子于寝丘(今河南省沈丘、固始间)。其三出陈、田,系舜的后裔,陈厉公之子陈完避难于齐,改姓氏为田;其六世孙田书仕齐为大夫,有战功,齐景公赐姓为孙氏,封之于乐安(今山东省博兴、高青、寿光等县地),故孙氏多为乐安郡;孙武,即田书之孙,著兵法十三篇。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9)

战国楚令尹孙叔敖之墓图片

6、方氏之一、世居瓦埠镇。为明代以前老户。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10)

瓦埠老街

7、汪氏之一、居住安丰、保义、隐贤一带,南宋1207年,一个叫汪三的人从婺源携子带父,迁入当时的安丰县。

明朝移民真实经历 你从哪里来走进安徽寿县(11)

隐贤老街

备注:文章后面部分资料引用于网络上面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发文者,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