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期,电视剧《破晓东方》在央视热播,作品以上海解放一年间惊心动魄的历史为叙事中心,全景式描摹中国共产党解放上海、接管政权的历史画卷,融合了战争、谍战、历史、经济战、城市治理等多种类型元素,填补了这一题材创作空白。

上海文艺出的文学评论(文艺评论破晓东方)(1)

一、还原历史记忆,填补上海解放题材创作空白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口中“共产党在上海待不了三个月”的狂妄言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攻坚克难,以“瓷器店里打老鼠”的大智慧,既打军事战,还打政治战、金融战,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解放上海、安定上海,可谓波谲云诡、荡气回肠。在以往的影视剧创作中,对解放战争时期中的三大战役着墨较多,近年来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表现也逐渐增多,但是对解放上海的这段特殊历史的创作却比较少见,这是《破晓东方》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

作品展现了解放上海、接管好上海的重要性。据1948年11月上海的数据统计,上海当时人口544万,贸易额占全国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关系到全国一半的经济命脉。用剧中陈毅同志的话说“这是上海的核心重要性”。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打破一个旧世界”,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新世界”?解放上海,接管好上海,对新中国工作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关系到新中国的城市建设问题,更关系到人心向背的的问题。用陈毅的话说,这是党中央交给他们的“一个伟大的任务”。有网友弹幕留言:“以前只知道上海滩,今天才真正知道了上海的历史。”

作品还多层次表现了解放上海、接管上海的难度。一方面,作为蒋介石的发家之地,他命令汤恩伯死守上海六个月。汤恩伯部署了25个师的力量驻防上海,修建了上千个军事堡垒。剧中粟裕分析,解放上海不可避免有一场硬战,特别是中央为了避免破坏城市和伤害民众,禁止使用重型武器,更增添了战争的难度。另一方面,当解放军顺利渡江,相继解放南京和杭州后,蒋介石开始部署撤退,但是他们不甘心将完整繁华的上海留给我党,而是要大肆破坏,留下一个烂摊子。剧中,上海警察局局长毛森一面抓紧迫害杀害地下党,另一方面安排特务潜伏下来,甚至竟然策划将监狱里的几千名重刑犯释放出来扰乱社会治安。而难度更大的当属于如何接管上海,每天五百多万人吃喝拉撒,每天仅煤就需要20万吨,可以说,每一步都是新的考验,稍有不慎就可能在赶考路上“栽跟头”。

上海文艺出的文学评论(文艺评论破晓东方)(2)

二、着力刻画人物,展现历史人物的不同面

《破晓东方》作为一部散点透视的作品,涉及人物众多,共产党、国民党、民主人士、民族资本家、特务、警察、投机倒把商人、青帮分子、普通百姓,出场人物多,既有历史原型,也有艺术虚构,作品对不同阶级、不同身份的人物刻画都比较到位。

对陈毅同志的刻画写出了新意。在我们印象中,陈毅同志是兼资文武的诗人元帅,是深陷绝境依然保有“旌旗十万斩阎罗”的乐观豪迈,是面对国际重压能写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但是在这《破晓东方》部剧中我们描绘的陈毅元帅,除了革命家的豪爽气概,更加着重描绘他在面对接管上海时的担忧,当得知邓小平同志推荐自己担任上海市长,开始显得有些惊慌,他坦陈:自己管理军队几十年很有经验,但是对接管上海却没有底。这样的刻画让这个历史中的陈毅更加丰富立体。剧中,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陈毅并没有畏难,而是主动找来上海市的经济材料学习,对各种数据了如指掌。最后他对众将士说出两句豪言:“出水才见两腿泥”“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人物的不同面。

上海文艺出的文学评论(文艺评论破晓东方)(3)

剧中对其他共产党人的刻画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对李白同志的表现,虽已经有《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样的经典在前,而《破晓东方》中的李白却仍然让人感动。面对敌人兵临楼下,他临危不惧,流着汗水抓紧发完重要电报。在监狱接受严刑拷打,他面不改色,面对毛森的威逼利诱,他严词拒绝,在儒雅中透露着革命的坚定信仰。此外,爱国人士——黄炎培之子黄竞武始终尽力阻挠蒋介石等偷运黄金等重要物质,最后被毛森活埋。还有在危难中坚守承诺,不愿意抛弃工人的爱国资本家荣毅仁;潜伏在警察局的中,多次解救爱国人士的共产党人田国立等角色,都是以往荧屏上少见的。

三、采用三重视角,增强艺术感染力

席卷神州解放风, 雄师百万下江东。解放上海、安定上海是一个波澜壮阔的过程,先后经过上海战役、米棉煤“两白一黑”之战、银元之战、打击盗匪、清除敌特、战台风、解除“大轰炸”危机等历史事件,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线索纷繁复杂,十分考验创作团队的智慧。

作品采用宏观、中观、微观三种视角结合的手法,即导演高希希所言“战略、战术、战事”三层,战略层面即宏观层面,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国解放的高度看待上海解放的意义,在军事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成立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前为接管上海做好战略准备。中观视角就是战术层面,以邓小平、陈毅、粟裕等组成的前敌委,负责直接指挥重大战役;微观层面即参与解放上海的普通士兵的视角。剧中的王大柱、谢宝树、石榴、栓子等基层士兵,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战场下有着一个普通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没有多少文化的他们硬生生将《入城守则》背的滚瓜烂熟,在上海坚持不入民宅,夜宿街头的经典画面感人肺腑;反观国民党反动派,蒋介石、李宗仁等上层忙着争权夺利,滥发金圆券,转运黄金,掏空国库。汤恩伯等将领为保存自身实力阳奉阴违,警察局中上层个个考虑为自己谋后路,滥杀无辜。通过这些对比手法,展现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胜利。

上海文艺出的文学评论(文艺评论破晓东方)(4)

《破晓东方》从历史中提炼故事线索,为我们展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解放上海、安定上海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将观众带入历史场景中,展现对革命前辈的怀念和敬仰,也为重大主题创作积累了新的经验。

(作者:胡祥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文艺出的文学评论(文艺评论破晓东方)(5)

监 制:杨明品

轮值主编:张苗苗

后期编辑:秦 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