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在1957年做过一个实验:

洛钦斯杜撰了两个故事。在一个故事里,詹姆是个热情外向的人,在另一个故事里他是一个冷淡内向的人。

洛钦斯把两个故事分别讲给ABCD四组中学生。

A组先听第一个故事,再听第二个故事。

B组先听第二个故事,再听第一个故事。

C组只听第一个故事。

D组只听第二个故事。

洛钦斯对四组学生进行了测试。

A组有78%的人认为詹姆是比较热情而外向的人。

B组有82%的人认为詹姆是比较冷淡而内向的人。

C组有95%的人认为詹姆是外向的人。

D组有97%的人认为詹姆是内向的人。

洛钦斯证明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这也就是著名的“首因效应”。

美国知名传播学者约瑟夫·A·德维托在他的著作中《有效交际》中也提到了印象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提升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管理)(1)

在《有效交际》中,作者解释了在人际交流中,你所做的选择至关重要,解释了你所作选择背后的理论依据,如何确认你的选择,从中选择出最合乎逻辑、合理有效的交际方式和交际技能。

在书中作者对于人际交往中的“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1、印象的形成

印象形成由许多过程构成,这些过程影响你对他人印象的生成。这些过程包括:自证预言、个性理论、感知强调、首因——近因、一致性、控制归因。

自证预言:指的是一个预言如何成为现实,其原因是你基于这一预言是正确的而行事。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实验中,一群被随便挑选的小学生被告知是非常优秀的孩子,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后,这些的孩子表现就比其他孩子更好。他们成为了老师们认为应该成为的样子。

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提升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管理)(2)

控制归因:也是形成印象的一种方式,即将原因归因于某种控制。人们常常会犯以下错误——自利性偏差、过度归因、基本归因错误。

自利性偏差:我考试得了A是因为我自己聪明、努力,而考得不好则是因为考试难度超出范围等外界因素。

过度归因:就是我们往往把一个人的所有行为归结于他突出的一两个特点,而忽视原因的多样性。

基本归因错误:这是典型的把行为原因归结于内部因素的主观性,忽略了外部因素的客观性。

生活中、工作中我们对于印象的形成或多或少存在以上的某些问题,导致我们并不能准确认识他人或被他人认识。

2、提高印象形成的准确性

可以说,印象就是人际交往得一张名片、一枚敲门砖。

如果我们想要与人顺利地交往,势必要对他人有个准确的印象,同时也希望给对方留下准确的印象。这就要求我们能够:

3、做好自我印象管理

在动物的世界,往往是雄性动物身材更加健美、色彩更为艳丽,它们深谙把自我形象传达给其他动物的心理,这就是典型的自我展示或身份管理。

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提升人际交往中的印象管理)(3)

我们人类希望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形象也需要做好自我印象管理。根据不同的目标,策略往往也有所不同。

寻求亲和力策略——乐于助人,与他人交往表现得愉快和放松,鼓励他人多谈论他们自己,认真积极地倾听……

正如伏尔泰说过的,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要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不妨闭上嘴巴,多听听别人的故事。

礼貌策略——积极面子:得到他人正面评价和赞许的愿望;消极面子:能够有自主权,有权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多使用礼貌性词语,谢谢、请、不好意思,少用命令性口吻,尊重他人的自主权。你如何对待他人,也会获得相应的对待。

信誉策略——使你的能力、性格和魅力得到认可,你可以多聊聊你的教育背景、专业资格、公正诚实和价值观等。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有专业能力的律师、医生、法官、科学家往往能得到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我们更愿意聆听他们的建议和指导。

形象确认策略——你展示你的某些方面以确认你心目中的理想形象,与此同时也在掩盖你某些与形象不吻合的方面。

某些明星喜欢在微博上展示自己的读书、书法、绘画等方面,往往希望更加完善自己的形象,丰富自己的内涵,切合观众对他们的期望。

自我设限策略——制造障碍表现任务难以完成。

自贬策略——承认自己不能胜任、能力不够。

自我监控策略——极为小心地监控自己说的话和做的事,试图遮掩自己不完美的地方。

影响力策略——使用逻辑,摆事实讲道理,从而得到特任的认可;强调相似之处,譬如共同的态度、信念、价值观等。

4、

通过种种策略,我们提升了自己的印象管理水平,可谓“深入人心”。

印象是人际交往中给人的第一面。

要想交往地更有效、更持久,还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