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演义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诸葛亮具有神奇的预见能力,堪为智慧化身。不仅民间如此,在后世评价中,因为对诸葛亮忠贞与智慧形象的喜爱,也对《隆中对》多有褒扬。然而,近年来,网上则又出现了不少分析《隆中对》战略失误之处的文章。

某不才,试着尽量从当时的历史,来重新认识下《隆中对》的本末和成败利钝。

隆中对的缺陷(重新认识隆中对的本末和成败利钝)(1)


·《隆中对》的提出时机与内容

《隆中对》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即赤壁之战的前一年提出的。当时刘表还活着,刘备寄托在刘表的荆州下,为之屯守新野。这时候的荆州正处在最后的安宁期,曹操随时可能大军压境,刘备面对此困局迫切地希望找到出路。而此时诸葛亮的《隆中对》,无疑是提给给了刘备一个基本正确且可行的政治选择,此后的历史发展也基本验证了其正确性。

我们先来看下《隆中对》的原文:

亮答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简单分解下,《隆中对》主要内容包括:

一、形势分析

1. 北方的曹操过于强大,暂时不可争锋。

2. 江东的孙权很稳固,可以联手不可图。

3. 荆州用武之地,刘表和其继承者必不能守,可图。

4. 益州国富而没有明君,也可图。

二、近期战略

1. 取代刘表占领荆州

2. 取代刘璋占领益州

3. 承认孙吴力量并与之结盟

三、远期战略

1. 守荆益,和戎抚夷,治理内政

2. 从荆州攻取宛、洛,从益州攻取秦川,兴复汉室

隆中对的缺陷(重新认识隆中对的本末和成败利钝)(2)


·分析天下形势,诸葛亮表现了出色的研判能力

先来看形势分析。要认识到曹操的强大不可争锋,这点不难,应该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了。要认识到孙权的稳固不可图,以及荆州和益州可图,这个就有难度了。要知道刘表治荆州和刘焉刘璋父子治益州的时间都不短,如果孙吴从孙策取江东实际算起,他们治这两州甚至比孙吴的江东实际都要久,无论人才还是土地人口等各方面资源都不输江东,那怎么就不孙吴稳固而荆益都不稳固呢?

诸葛亮认为,问题都出在“其主”身上。在《隆中对》中他评判孙吴,是说“贤能为之用”。而评判荆州则是“其主不能守”。这个应该是诸葛亮本身是荆襄人士,而且和荆州集团的上层有亲密关系(刘表论关系是诸葛亮的姨夫)所掌握到的信息,而得出的准确判断。后来的发展也确实验证了这个判断,曹操大军一到,蔡、张、蒯等荆州大族就联合投降了。再评判益州,则直接指明“刘璋暗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后来的历史发展同样验证了他的判断,益州的“智能之士”张松、法正等人迎刘备来取代刘璋。

古代信息流通不容易,诸葛亮能做出这些精准的评判,除了显示其出色的洞察力,还应该和他与荆州高门士族的身份关系,还有经常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这几个郡都是后来天下有名的大士族辈出之地)这些人往来获取了很多关键信息,有很大关联的。所以别简单就相信所谓“秀才不出门,足知天下事”,只闭门读书,不与人交流,是成不了战略家的。

所以,当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时,刘备很高兴,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鱼离了水就活不下去了,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当时确实对刘备的生存发展方向有很重要的指路作用。

隆中对的缺陷(重新认识隆中对的本末和成败利钝)(3)


·近期战略从一开始就出问题了,实行者也不是诸葛亮

但是,我们先看近期战略的实行和历史发展,其实已经和《隆中对》的设想出现了偏差。

首先,取荆州是在赤壁之战后才实现的,而不是诸葛亮设想的整个取刘表而代之。还有整个战略中很重要的孙刘联盟,实际上主导的并不是像演义里说的那样是刘备这一方,而是孙权这一方,主导人是鲁肃。

在曹操赤壁战败后的刘备取荆州,实际上是残缺不完整的取荆州,这个和诸葛亮的战略设想已经有很大出入了。首先, 刘备取的荆州实际上只是原来就有的经由刘琦之手得来的江夏,还有荆南地区即长沙、桂阳、零陵和武陵四郡,而非荆州全部。而这荆南四郡本身就是荆州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比较发达的荆北地区如襄阳、樊城仍然在曹操手里。其次,荆州的主要兵力尤其是水军,还有人才资源也只有少部分为刘备所取有。

隆中对的缺陷(重新认识隆中对的本末和成败利钝)(4)

而取荆州的过程,一方面因为孙权希望刘备在荆州方面顶住曹操压力而没有取,于是刘备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后,率军南征,这四郡太守很快就投降了。综上,取荆州(部分)的过程,诸葛亮的主要作用就是担任与东吴结盟的使者。

而到了取益州,其触发点也确实如诸葛亮预判的那样,蜀中的人希望换个君主,但刘备取益州待的主谋之臣是庞统,诸葛亮和关羽被留下镇守荆州。

再到后来刘备取汉中——取汉中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并没有被提及,带的主谋之臣是法正,诸葛亮被留下镇守成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是:

“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到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出,刘备更多地将诸葛亮当成萧何在用,而非《三国演义》里水镜先生所比喻的张良。那么,是不是刘备认为诸葛亮没有军事谋略能力呢?甚至陈寿也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里我不简单这么看,这个应该和刘备在两个关键时期得到了庞统和法正二人,有了足够的军事谋略人才,而却在治理体系方面的人才缺乏有关系。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此处不细表了。

到此,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历史脉络还原:刘备在实行《隆中对》战略的发展过程中,又先后获得了庞统、法正等出色谋臣,这些人的谋略一方面也和《隆中对》战略契合,甚至更进一步丰富了刘备的战略路线,而使得刘备更多地倚重他们来实施战略,而更多地利用和发挥诸葛亮的治理才能。

隆中对的缺陷(重新认识隆中对的本末和成败利钝)(5)


·关于远期战略,刘备来不及部署了

《隆中对》的远期战略中关于兴复汉室,有一条明确的进攻路线规划:从荆州攻取宛、洛,从益州攻取秦川。而虽然荆州没有完全拿下,但是拿下汉中,应该说刘备已经具备了开展这一远期战略的条件了。

从刘备取下汉中后,马上自称汉中王这个称号,应该说还是看出刘备有进一步取关中的心思的,所以曹操听说刘备自封汉中王才会大怒。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刘邦就是被迫接受项羽安排的汉王,以巴蜀和汉中为根据地,很快就还定关中三秦,并最终取得天下。而刘备当时有没有由汉中取关中的可能呢,完全是有的。首先刘备和关陇势力关系不错,原来的关陇军阀马超投奔了刘备,另一个关陇军阀韩遂在关中败退时曾对成公英表示,想要从羌中进入蜀地投靠刘备。其次,在汉中被斩的夏侯渊同时还是关中地区的长期镇守重将,关中有军事部署的真空期。

但是紧接着发生的关羽失荆州——刘备进位汉中王和关羽败走麦城都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使得刘备来不及准备这些部署了。

隆中对的缺陷(重新认识隆中对的本末和成败利钝)(6)

有关关羽为何会失败以及其和《隆中对》战略得失的关系,网上很多文章甚至很多历史学者都进行了分析,都有其道理,这里不再深入讨论。但必须得说,从一开始没有完全取得荆州,《隆中对》就已经是一个需要随时因应形势调整的战略了,而不能简单地把其后的历史拿来验证其最初的内容了。

而从诸葛亮在无法劝阻刘备东征的时候,感慨说如果庞统、法正在,定然能劝阻刘备,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刘备集团的整个战略在后期已经得到了这些谋士的进一步改良和丰富了,刘备在军事战略上更倚重庞统和法正,这个也是事实。可惜这两位谋臣死得早,加上关羽之败和刘备东征放弃了原有的联合孙权路线,所以我们很难再还原这个经过丰富后的战略其远期规划是什么样的了。


最后,总结陈词如下:

应该说,从整个脉络看,诸葛亮《隆中对》的提出,其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作用是为刘备在赤壁大战前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精准的形势评判,并指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方向。而在后续的实行中,虽说从一开始就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但庞统、法正等人的加入,一方面契合了《隆中对》的近期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也改良和丰富了其战略,并帮助刘备实现了这些战略。而刘备生前则更多地是看重了诸葛亮治理内政的才能而委任之。

隆中对的缺陷(重新认识隆中对的本末和成败利钝)(7)

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需要独当一面时,虽说六出祁山看似是在着手实施其《隆中对》中的“出益州取关中”的远期战略,但此时的“成败利钝”,已经是“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了。于是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