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衡量和判断标准十分丰富,在度量衡出现后,渐渐统一为数据化,而随着对人体的不断研究深入,各种数据的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各种指标单位让人们眼花缭乱,正在让大多数人看不懂。

运动骨架分析 运动科学之体态与体型(1)

相比复杂的人体生理生化指标,基于人体外观的数据,如身高、体重的数值和单位就几乎是人人皆知。不知道是人们比较关心这类数据还是这些计数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这里就引入了一对大家看似认识实则知之不详甚至茫然不知的人体衡量指标:体态与体型。

相比身高、体重这类人体最基本的指标而言,体态与体型其实是人体更直观的指标,但目前被关注的程度远远比不上身高-体重这一对黄金指标。

这里要提醒读者,任何人体的数据都是来自大数据的统计中位数,与人体健康的关联是线性关系而不是对等关系,不同类型、指标的数据其线性系数不同而已。

人体的各种评价指标看似复杂,其实只有两类:美学和健康,很难说人们关注哪一类指标,而其间的界限模糊而又清晰,具体指标具体看待具体应用。

对于体态与体型而言,基本上可以判断为美学指标。当然了,如果衍生出去,跨入健康指标也不是不行。

作为人体最直观的表现,体态与体型衡量的标准是角度、长度、维度,衡量的标准是人体测量大数据的统计值。

体态与运动的关系较为复杂:体态影响运动,运动可纠正体态。当然,纠正是有前提的,成年人仅限于功能性异常,即因肌肉失衡引起的骨结构异常;而少儿时期,运动对体态的帮助范围则大幅增加。

运动骨架分析 运动科学之体态与体型(2)

运动骨架分析 运动科学之体态与体型(3)

大部分的体态问题是一个标准模糊而又随时可进行调节的人体状态,在实际生活中,被重视的程度并不高,发展为必须用医学手段解决阶段的几率并不大。但如果从疼痛原因的运动科学角度出发,体态和健康的关系就密切起来,问题的解决方案也就简单而直观。

体型,是一个概念较为广泛的定义。传统的高矮胖瘦只是体型最初略的理解,进一步的体型可囊括人体一切外观上的指标。但本文要说明的体型,是一个聚焦于长度单位的“窄定义”。

运动骨架分析 运动科学之体态与体型(4)

这个“窄定义”,分为两个层面:

一个是人体各个部位的长度及相应的比较。如人体测量中的各种肢体长度测量和臂展身高比、坐高身高比等。

一个是人体各个部位的围度及相应的比较。如上臂围的紧张放松差值、胸围的最大最小差值、腰臀比等。

介绍了体型的简单概念尤其是常用指标后,体型与运动的重要性就浮现出来。

常规情况下,如果没有运动的介入,体型的决定因素主要是两个:遗传和营养(疾病和意外不考虑)。而运动对体型的作用其实非常有特点:靶向性改变。

体型中和健康最密切也是目前运用较广泛的围度指标是腰臀比,它是运动和营养的共同作用。它和BMI,体脂率一样,被大量的运用在慢病评估和管理中。

在和美丽有关的胸围、臂围、臂展、坐高身高比中,胸围和臂围是可以在任何阶段通过运动改善的,而臂展、坐高身高比这类冷僻的长度指标,通过运动改变是有年龄限制的:仅限于未成年人。

而这几个指标的重要性恰恰被忽视,人们总觉得身体长度比例是一个天生的结果,而且这种比例对健康的影响微乎其微,所以当视觉中出现长身短腿、短胳膊的身形时,人们除了觉得难看之外,并没有太多的其他想法。

殊不知,其实这种四肢短的体型通常暴露出一个身高的遗憾:在身高增长的黄金期,有效运动的不足。

运动骨架分析 运动科学之体态与体型(5)

人体的这些围度、长度、角度单独拿出来能代表的含义都较为局限,但如果综合起来看待的话,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可供发挥的空间就太大了,运动健康或者运动表现都离不开这些外观指标。

正是因为有了体态和体型的细化概念,运动的目标才变得较为简便起来。相比指标复杂而又晦涩的专业数据,体态和体型无疑是初级而又生动的实用指标,只是能把这些简单的数据运用得当甚至出彩的实例实在太少。

而体态和体型的结合,就是身体形态,是目前运动健康市场最大的消费驱动力,也是运动健康从人体外形向内在机能深入的起点:健康不能只是外表看上去很美,内在机能也要强大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