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见面,关系好点的说“嗨”,比较正式的会行握手礼我泱泱中华,号称礼仪之邦,刚才提到的这些其实是近现代西方传过来的礼仪,那我们中国的礼仪呢?近期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火遍全国,讲的是发生在唐朝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一些礼仪的细节,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长安十二时辰开头没看懂?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长安十二时辰开头没看懂(长安十二时辰见面行礼要唱喏)

长安十二时辰开头没看懂

今天人们见面,关系好点的说“嗨”,比较正式的会行握手礼。我泱泱中华,号称礼仪之邦,刚才提到的这些其实是近现代西方传过来的礼仪,那我们中国的礼仪呢?近期一部《长安十二时辰》火遍全国,讲的是发生在唐朝的故事,其中提到了一些礼仪的细节。

《长安十二时辰》剧中下级向上级行礼,普通人见面会行礼,在行礼的过程中会说一个“喏”字,官方定义为唱喏。不得不说《长安十二时辰》细节设计的非常到位,没有把喏读成(nuò),这个字的正确发音是(rě)。

唱喏是古代人与人之间行礼的一个颂词,可以理解为是以及遵从的含义,通常为下级向上级使用,晚辈向长辈使用,普通人见面出于尊重,也会唱喏行礼。唱喏最早出现在东晋,到了唐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种流行,《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唱喏是尊重历史的。然而据资料显示,唱喏是一种站着的礼仪,可以直立抱拳,也可以躬身行礼,不用跪。剧中出现跪着唱喏,多少有点……(一些小细节,总体这部剧已经非常不错了)

关于唱喏,在很多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比如《西游记》第三十二回:呆子放下耙,对石头唱个大喏。故事讲的是平顶山猪八戒巡山,猪八戒把石头当成唐僧,对着石头编瞎话……虽然只是一个小情节,《西游记》讲的是唐朝的故事,由此可见唱喏在唐朝是人与人见面的基本礼仪。还有就是《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西门庆初见潘金莲行礼唱喏,王婆调侃西门庆“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

喏虽然只是一个字,但表达的含义却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发展,唱喏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最开始的应答,渐渐变成了对他人的尊敬、问候、祝颂等丰富含义。按照唱喏的声调、发声时间长短以及配合的动作,可分为小喏、长喏、肥喏三个主要类别。

先说小喏,直立或略微躬身抱拳并唱喏,唱喏的时间较短,大概就像现代人说 “是”或“你好”,这是小喏,通常代表应答或简单问候的含义;再说长喏,声音会拉长,通常会伴有躬身行礼,多用于正式场合,表达尊敬的含义;最后是肥喏,肥喏也叫大喏,唱喏时躬身的幅度比较大,表示格外的尊敬。

当下有些人见了朋友、长辈别说打招呼,有的装不认识、躲着走,不管是什么原因,某种程度上都是礼仪的一种缺失。《长安十二时辰》或许只是一部博人一乐的电视剧,但其中所展现的礼仪,却也是现代社会值得借鉴的。